大中华经济圈的构想与海洋中国
! K! h, m( I% j+ \" ], n; V
! q U, G( Y0 u! }2 U" Q" P) S" X( F, u$ t. K- @3 Y8 _
“海洋中国”不是一个抽象费解的理论概念,它指海洋文化中的中国。它指对中国领海的认知和开发。它是与世界性“大中华圈”结为一体的开放中国。
5 N& U$ m& ?2 V% ^ X( W- b; o: X1 J$ @' `& [3 E4 h6 W$ i8 q
" T1 |" @. `" |9 ~) A1 H3 K: e9 ?/ {% [" Y- F
! H( ]+ ?/ Y0 e Y* v
G1 `6 _/ y& l8 k) v' r/ G8 `+ H1 O# t2 I& `5 m
/ @( t- w" ~! P& n! E早在20世纪末,就有世界学者提出了“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 X) ?+ V% |$ N
" @* y3 V- A2 _/ c
5 f1 S% {5 ~6 I, }. L这一概念的提出或许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必然,其理由源于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华夏文明的不衰传承,源于汉字方块结构的坚固性、逻辑性、哲学性、科学性、审美性等集于一身及其内在强大生命力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贡献的命题,这必然作用于人类文明的进程。
, J# h- T* b3 B
6 c( _# f1 k8 w* D4 J* ^) V+ m; A
l0 n7 v5 X( s. v“大中华经济圈”,这是一个大胆而又令人振奋的梦想,它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到了前途的召唤和自己的使命。
6 ?. f+ b4 V( E7 H/ `; W; ]
+ `+ V# r9 j" v' c( X
. q" E# T: ^+ H* K0 C [8 T0 D$ _中国人从古至今血脉相连,文化相通,自古就要“天人合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宏大的思想在当代又一次得以体现出来。为此可以预见,大中华经济圈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又是中华文明光大世界的先兆。+ A! V( q5 O" B" `$ k+ O
. B" I5 @- C8 y# O4 k
! l( Z) D, U& }1 E$ S k早在80年代初,香港学者黄枝连博士在其《美国203年:对“美国体系”的历史学与未来学的分析》一书中提出了将来在亚太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中国人共同体”的观点,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论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自80年代后期,这一观点已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80年代末,有学者指出:“中国圈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组成”,“中国圈内的分工合作将会日渐多元化和深化”,“中国经济圈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但是三个地方都是同一民族,它是经济比较优势的一个自然组合。这样一个经济力量正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形成,而随着政治日益开放,将更加速经济圈的扩大,最终也加速了中国的统一。”0 t8 ^- n, ~- Z, y' \" j; U
) [7 x/ c% [- W
5 B* g* k2 E3 V' ]此后,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东方崛起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华人经济带’的兴起,这既是经济的腾飞,又是华夏文明复兴的先兆。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都会利用这一机遇,构建以血缘、地缘、亲缘为依托的华夏文明联结战略。这就是世人所称的‘大中华经济圈’战略或‘华人经济圈’战略。”学者认为:“大中华圈”应该包括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华裔企业家、贸易家和金融家在其所在国和地区内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地方。
. c7 ]; N4 r- m% \8 q: z! [ S, a: R
5 U+ a9 h, a0 G2 ^
所谓大中华经济圈,是指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之间的完全自由贸易。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自贸区谈判,亦可以看作是大中华经济圈的未来延伸。在过去的30年间,两岸四地的政治体制虽然互不相同,但经济关系却已经获得实质改善。可以乐观地说,以华人为主体的大中华经济圈很快将会展现在世人的前面。
0 X$ l: C; c0 _! `+ x: l6 ?( e: \
V$ i" P# u& v5 X% s5 I: V# X2 m) R
5 p( G% i! Y# O( c3 ~+ |当时预言:中国将于2010年超过日本,于2020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额最大的国家,上述报道使中国一跃成了经济巨人。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已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是世界第三甚至是第二强国,一个“超级经济大国”。
' j( M! ?3 k9 ~7 l% x9 u. E+ v( u1 F" k o- ]. s9 Y* f5 z0 p
8 V! n! b/ G+ I6 X* k其次是有关“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大中华经济圈”最初是海外一些华人提出来的一种设想。这是指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的华人(有人认为还应包括海外的华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合作。提出这种设想的依据之一是认为这些地方的华人有一种血缘和文化方面的认同,这也许就是西方学者预言的20世纪是太平洋世纪。8 {% `8 d) ]; b3 ~$ ]* U2 `
进入21世纪,有学者又提出了“海洋中国”的概念。: O* ?# F& ?# }$ e, N. N5 W
' U' u! z# G; I0 Z$ B; F9 x1 Z6 R1 _- Y: K- A! w5 c- p
“海洋中国”不是一个抽象费解的理论概念:它指海洋文化的中国。它指对中国领海的认知和开发,它是与世界性“大中华经济圈”结为一体的开放中国。
' S% i% m( H4 V. Z$ c7 ?) h, |" ~
# l% I8 i' ^9 a. \4 f/ E海洋中国是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同义语,也是海洋大国的同义语,更兼有世界大国、世界强国的涵义。( j; h* ~6 U! j, R" ?- O6 h3 q
, P" v+ k0 U* s$ {4 M
: p5 k/ l1 ^ X' l. T# ]: `% y; n看看中国的版图,想想中国的历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感慨: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大的悲剧在于从根本上忘记了自己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这话犹如当头棒喝,引人扼腕长叹。只可惜,我们的祖先只是在明朝才由一个阉人郑和率领一支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船队去真正地拥抱过那片蔚蓝,而更多的岁月,只是关起国门,在属于自己的黄土地上无休止地厮杀、征战。
6 |" l4 u0 W1 W7 w' ?9 }* ]3 p; T* j4 F5 V8 b
+ z+ g- }7 F0 w1 n5 o( H8 \
1949年10月1日,久违的和平终于降临到我们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身上。然而,太平洋迎接我们的却是一片冷战的硝烟,战争狂人们用海上那些所谓“不沉的航空母舰”扯起一道锁链,企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分析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中国的历史后,虽然感触颇深,但在当时国内外重重的巨大压力下的许多年里,我们仍然被敌人围堵在陆地,没有真正走向海洋,中国只能是警惕地守卫着自己的海岸线,我们的人民海军也只能是活动在自己的近海。$ [4 k* W' M A' N4 z, I
$ G: Q+ z4 K# n, M) |& }8 z# T
* ^5 l( \+ m0 i. b# O7 u& G, ^
历史前行,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已远比昔日强大,而今天的世界也不是旧时模样。商船代替了炮舰,商场上的谈判代替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崛起,一个陆地中国正在走向海洋。1 [! L }' L* r% A0 G" t' s" [
# R% w/ l3 P% P! }
% {% g {$ c: _5 k0 Y一个陆地大国,一个地理海洋大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海洋中国?
8 Z+ H( e4 I8 M) z! L6 p/ h3 `0 f" b8 {- K
5 n* } Q E8 H; u" _2 R# F6 T0 V) f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国的领海概况,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从而树立海洋大国的意识。我们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有6500多个海洋岛屿,其总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在海洋国土里蕴藏着丰富的渔业、矿产和油气等资源,这些资源均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0 E8 h/ y& s' d7 `) K
1 \- c6 _9 q. d7 {" h
& t" r) M; I. L0 Z) t) a2 V, u5 i其次,对于中国人来说,海洋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大展宏图的舞台,是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的强盛之路,需要培养海权观念。未来的“大中华经济圈”是海洋中国的具体体现,行动上是两岸三地四方的中国人携起手来,在亚太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陆地中国走向海洋中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亚太则是海洋中国腾飞的大舞台。
4 a" y8 P3 O3 F
1 x: L- g5 M8 F, a V! @5 n* A/ Q& s2 I6 B6 k: ?3 E1 N2 n
5 d- u& ~) J1 H0 q0 w& G
- F1 T8 @1 ~8 ^" @0 B2 H/ J3 H图片来源于网络 # O5 P) y- E. X+ Z8 j& {; } W1 b
, ~- u) [+ I3 b8 m$ f5 t4 N' S2 r& `6 E2 @+ s
李明春,《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海洋作家、海洋文化学者、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全国海洋文化联盟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 |6 z, m- ~( [$ W, M
0 b) o, ?: A8 ]/ b2 c2 l7 c
先后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人文函授大学。自80年代未入职《中国海洋报》,撰写新闻、通讯、科普、散文、评论、报告文学、传记、长篇小说、科幻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
& S: `) N5 {3 ^/ i T! w% G. t. h 出版《海权论衡》《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海洋龙脉》《纵横中国海》《海洋强国梦》《中国海洋读本》《中国海洋教育读本》等专著,传记《一代宗师——赫崇本》,纪实文学《中国深蓝梦》,长篇报告文学《闯海的男人》,长篇小说《红海滩》《混沌》等30余部。央视纪录片《中国向阳红——向阳红09》《蛟龙潜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