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青岛,空气中依然氤氲着的湿冷,这对于海工人李华军来说熟悉又亲切。
" g- P8 a) D( `2 Q6 v) y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随时都面临着风、浪、流、潮等环境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为减少对涉海结构物的破坏,在这种湿冷的环境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带领他的团队历时十余年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2020年初,由李华军领衔完成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李华军第三次获得“国字号”奖励。
( z5 R3 e) d5 t# m十五年,三获国家奖。2003年创设的海洋工程学科,在短短十几年中位列软科全球高校学科排名第16位,使中国海洋大学成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新高地。8 m6 R- K6 [# V' b$ g9 p& t/ n
" f5 m% Q& n# M5 I4月16日,距离获得201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过去不久,李华军再次获得了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截至目前,李华军携团队打造的海工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港口、码头、岛礁等30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安全保障的“中国思路”,在以工兴海的道路上谱写了自主创新的动人篇章。8 I: i/ f5 u5 \
萌 芽
, t) i& M1 _7 c7 h3 p1 k; \2 [& _在李华军的人生蓝图里,他似乎总能牢牢把控着人生的前进方向。2 ^5 d/ Y( _; _+ s, u- ?
童年时期的李华军对机械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他坚持选择读动力机械专业的底气。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华军被分配到东营市广饶县播种机场,做着一份一线技术员的工作。在这里,他每天跑车间、修机器,也会以“大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当时的技术革新工作中。
) @! }+ j! ]! i8 v这份工作,第一次在李华军心中激荡起一股相互交织的力量。在力量的一头,是他沉浸于机械世界的喜悦;而在力量的另一头,则是他对当时国内机械设备的技术落后,尤其是自身创新能力上严重欠缺的深思。他敏锐地捕捉到内心萌生的念头,在学习积累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同时,一年后考取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的研究生,从此与海洋结缘。
% m/ X7 w* Y2 n当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界限由模糊变得明显,这股交织的力量促成了李华军人生中的关键节点。/ B- V3 I$ `8 w- m" ?$ [! t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潜艇在跟踪定位方面存在误差大、时间长等技术瓶颈,既影响目标识别,也不利于自我隐蔽。1986年,硕士毕业后的李华军内心再次被这种熟悉的力量触动了——提升创新能力是一条不好走却必须要走的路,这是时代赋予他的责任与使命。这一次,李华军同样没有退缩,他主动申请到部队从事潜艇研究。
6 R6 w# ?1 i: v) a. ~针对这些技术瓶颈问题,李华军在一次次反复勘察和研究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种依靠纯方位的被动跟踪定位技术。事实证明,这项新技术大幅提升了精度和反应速度,有效提升了潜艇对目标的快速识别和自身隐蔽性,他也因此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李华军参与的其他三种型号的潜艇研发成果再次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 b2 L: y$ f$ Y1 z0 n u2 o虽然获了奖,但李华军觉得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倘若不能变成更多应用,无疑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
9 m, U/ y4 D! L7 T5 } 抽离与投入 ! k. b2 I$ V$ O' o/ S9 d( M5 R
保持好奇,是李华军对待认识海洋的态度,更是他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在抽离与投入两种状态间切换,是他始终保持好奇的“秘诀”。投入,是为了更专注的研发;抽离,是为了跳出固定思维的藩篱,更敏锐地发现问题。用李华军的话来说, “你越了解海洋,就越有一种掏口袋的感觉,总也掏不完”。
4 b- x# q: A# k6 A; d/ B: n8 M近浅海是人类接触海洋和认识海洋的发端,也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先行区。在开发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的潮流中,人们修建了大量的海堤、码头、人工岛、采油平台等海洋结构物。在茫茫大海中,海洋结构物一旦失稳破坏,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上,急需一种安全、环保、经济的近浅海工程新模式。1 M7 X) W( K6 O# C
6 v3 B' A" w) o! F, \- b
十多年来,李华军与海洋构筑物这个“老朋友”相伴相守,在一次次的抽离与投入的状态里,他逐渐与严酷复杂的海况环境和海洋环保红线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研发了通透式新型近浅海构筑物及分析理论,发明了复杂恶劣情况下桩基施工与软基处理的关键技术,创建了近浅海工程放浪、水下自动测控安装、损伤检测与修复加固新技术等一整套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这些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有效确保了人工岛和进海路结构的安全稳固。
- a6 f/ k2 ^( j4 b) a' g9 b, @这似乎是李华军在抽离与投入之间找到的自洽点。显然,抽离要比投入难得多。在每一次攻克难关中,李华军对自主创新的意向也愈发清晰和强烈。此时,李华军的视野已经“走出国门”——要让更多国家在该项技术中获益。
" J( k' v$ d/ {$ N+ r$ l胡布燃煤电厂项目是中巴51项合作协议项目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及”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重要的能源项目。由于面向阿拉伯海域,中长周期涌浪对项目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如何消除恶劣海况对柱庄基施工带来的进度和精度上的影响,成为摆在团队面前棘手的课题。
0 b. l3 t/ Y/ t& s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海域状况,李华军带领团队与中国交建下属公司协同创新,认真分析,改进施工思路和方法,利用“桩顶支撑移动平台桩基施工技术与装备”,使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沉桩、钻孔、钢筋笼下放、桩基浇筑等环节得以顺利进行,为该项目安全、高效施工和顺利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r7 T( x4 B6 z3 Q! {; |+ D, I E
在自主创新和探索海洋这条科研道路上,李华军脚下的路一直向前延伸,但他从不满足于此。当被人夸赞时,他总会微微一笑说:“海洋工程领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要做的还有很多。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工程领域,尚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E2 t8 b8 j: z+ R1 H8 A
同时,作为一个在海洋领域摸爬滚打30余年的老海工,李华军坦言,目前我国在海洋工程设施与装备的分析设计、施工安装以及安全运行维护领域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但从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更多的科技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更重要的是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钻研,去发现。”# a8 ~# K% U8 T8 ~" i
沉静与张力
d/ q* T- _/ D6 l6 f6 _终于,在海洋和梦想之间,他找到了自己。9 e% K! ^! l, E) Q7 C! e7 N3 g
与李华军接触过的人都深有感触,他的谦虚和修养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也许是海洋工程这门学科的严谨性、应用性,尤其是侧重以解决实际问题来衡量技术优劣的特性,赋予了李华军的随和却又严谨的特质——他从不介意也不刻意于外界标签。在他的内心,有足够的力量支撑他去找寻海洋的无尽宝藏。 P; z. S- @- D8 x) J( E
当被问及“海洋工程的未来在哪里”时,李华军总是会给出同一个答案——走向深远海。目前,我国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他看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确保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突破薄弱环节、占领价值链分工中高端的基础。- Q, j" [5 |, n7 T6 b% u' Z
2 S3 Q) C' | D- z
鉴于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趋势,从2011年开始,李华军与他的团队开始着手大型深海平台的攻关研究。2014年,他领衔申报了“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并获批立项。这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激动之余也让李华军也再一次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 a% q0 e1 }; ?4 N每个人都会分配自己的角色和情绪,李华军自然也不例外。他把沉静的自己留给了追求理想的李老师,把最具张力的自己留给了科学家李院士。这也是李华军感染周围人的强大磁场。多年来,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李华军更是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在他看来,一流的海洋领域创新型人才,不仅仅要具备科学家精神,更要具备企业家精神——科研人员的精神是可贵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尊敬的,甘于坐冷板凳的“十年磨一剑”精神是值得歌颂的。他认为,要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融合起来,探索产学融合新模式,创建新型产学研关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建立在责任基础上的创新,既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也是回馈社会的关键所在。
$ U3 }4 k+ A. A6 p" H* D李华军的学生向记者感慨,若不是当年院士“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没有如今这支“海洋铁军”。他表示:“反过来看李院士走过的路,自主可控、自主创新是必须坚持的。这也是院士常常对我们强调的。”! X$ a8 ~$ V7 M9 J N
现实中的李华军,有股赤诚的理想主义劲头。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他又一次对自己、对海洋、对世界的探索。正如在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所描述的那样,“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体验从未有过的情感,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4 g( X! b7 J4 @* [% F. E' X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质感,使李华军的海洋创新之路愈加有厚度。这颗包含着对海洋自主创新研发而执着的灵魂,被谦逊进取的情怀包裹着。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总是会流淌出来。' S* D2 A: F8 D: s+ ?' i( w
1 ?. v& |, j. ] q& G/ S, Z- _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 o. W- _- B Y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4 r8 D8 ~. P9 P& ~$ Y8 {8 S& b9 ~) t* j
% z9 S; x( B# i# {6 a-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