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t" [/ r% ~9 E* w 2007年12月21日,在广东上下川海岛域轮笛轰鸣、鞭炮震天,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的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正缓缓吊起一个重达3500吨的巨大沉箱,一个巨大的物体,正在被华天龙号从30米深的海泥中拔起,它就是已经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中国水下考古界已经整整准备了20年。 % U7 z D3 k6 R @$ A
5 u9 I" m; Q6 T1 `+ I6 e- E
3 O# x8 j1 L- Z; w 在脱离海面后这艘长30.4米,宽10米,高4.5米的大家伙,以每分钟一米的速度缓慢上行,大约半个小时以后,“南海一号”终于露出水面,在“南海一号”出水前,考古专家估算沉船上装有数万件珍贵文物,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其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
3 r q5 O! K% M
; v& j- `( n* b w" B0 z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六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沉船,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提出同中国合作打捞这艘沉船。
+ p3 G- p E8 }4 q0 f# h 1987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同意了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申请,决定由广东省救捞局与其合作打捞“莱茵堡号”沉船,时任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洪是这次打捞行动的中方现场总指挥。在打捞现场负责探测沉船的声呐仪器颜色突然变深,英方判定沉船就在这个地方,于是先派潜水员下水,但是由于淤泥太厚,潜水员没有获得任何发现,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把一吨多重的抓斗放倒海里去抓,结果一抓下来,可了不得,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等等,可惜的是瓷器都变成了碎片。南海救捞局立即将打捞上来的247件文物带回广州鉴定,考古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打捞上来的瓷器、陶器,他们分别来自景德镇、龙泉、德化、磁灶等不同窑址,多数可定位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 ]& f% {2 O% N2 i; k; l; ^5 V9 t" Z
5 j. e- X( @, y \8 q+ h 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根据捞上来的文物,国家文物局鉴定出这是一艘宋元沉船,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除了中国的古瓷器外,还意外的发掘了一条“洋味”十足的金链子,这条金链子长大约是1.7米,重600克,葡萄装饰的环状搭扣,人字形花纹结构的链身,它的长度和分量似乎超出了现代人对于黄金饰物的想象,那么,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这种类型的文物此前在国内并没有出土过,专家们怀疑这是一件外国物品,据中国考古专家判断,这艘沉船极有可能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 j3 ^& Z V+ }' U
根据打捞上来的文物,专家认定沉船上还藏有大量稀世珍宝,但当时我国水下考古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本没有能力独立打捞,只得从长计议。为了解决考古发掘资金问题,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教授奔走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促成了中国与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的合作。1989年11月,中日联合海南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广州成立,俞伟超担任队长,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洪也参加了这次联合水下考古。11月16日下午,调查队全体队员登上此次调查的工作船“穗救201号”海轮,刚起航就遇到了大风,2米高的大浪使船身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船上的人头晕眼花,在“201号”出发之前,另一艘工作船“205号”已先期到达沉船海域,船上的工作人员来自中国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他们是来协助联合考古队工作,确定沉船位置是水下考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沉船定位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在完全没有地标的茫茫大海上用声纳仪对可以区域进行地毯式全面扫描,二是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准确标示出沉船所在位置,可是经过两天的工作“205号”工作船上的队员们始终没有找到当年那艘沉船的具体位置。
4 ~6 V$ v ^6 @) \ r4 Q & N. Q2 Y8 p' C
4 ]$ T4 j1 a/ H4 k6 q7 v
这可真是奇怪,两年前那次中英联合打捞尹干洪等人也绘制了详细的陈传位置的经纬图,为什么今天却找不到了呢?正在大家都在迷茫的时候,尹干洪提议,在原坐标位置偏西100米处在进行一次声纳探测。结果17日下午2点40分,声纳仪器终于确定了沉船位置,并且抛下了用于定位的浮标。“205号”轮上传来了好消息,让海上焦急等待的考古队员一下兴奋起来,“201号”急速向工作现场驶去,这个时候海上的风力甚至达到了六七级,“201”号顶着风浪连夜急驶于第二天中午到达预定海域。但是由于风大浪急,“201号”两次抛锚定位直到18号下午5点多才把船位泊好,沉船的位置位于珠江入海口西岸,由于河流沿途排入了大量废水,造成这一水域严重污染,涨潮时外海海水涌向岸边,水下能见度偶尔能达到20至20厘米,退潮时岸边的浑水涌入海里,海底变得浑黑一片。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只要你的手离开海底固定物2秒钟,你就不在原地了,甚至自己都暗流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风力四级,浪高一米,海水表层能见度2.3米,海底能见度几乎为零,当天的天气条件显然是非常恶劣,但广东省救捞局还是派出参加过两年前那次中英合作打捞行动的潜水员下水。仅仅过了半个小时水下电话里就传来了好消息发现沉船,事实上在能见度为零的海底指南针和潜水表都失去了作用,即所发现并不是目击而是摸到的。在日本潜水员第二个下水后,中国潜水员张威也跳入海中,海底是一层结成硬壳的淤泥,似乎很平坦,但昏黑一片,张威摸到了一个凸起物,表面很粗糙,但不是礁石,他用自己手臂量了量,大约高出海床30厘米,接着又摸到了块硬物,像是一片木板,他判断那块凸起的东西,应该就是沉船的凝结物,而张威也成为第一个触摸到“南海一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 Q3 v9 F) p |7 k
这次考察共进行了9天,潜水9人次,由于能见度太低,试图给沉船拍照计划落空了,除了确定了沉船在海底的具体方位,这次打捞还有两个重要收获,一是潜水员张威第一次触摸到了“南海一号”,二是在这次调查当中这艘沉船被正式的命名为“南海一号”,不过由于经费问题,这次海底考察最终还是被迫搁浅。不过谁也不曾想到,这一耽搁就是十几年。 ; ?6 F7 a: p/ t# ` x ]
$ X" V3 ^% I* d2 r) S 1999年中国历史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乐园建设用地方位的填海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没想到这为”南海一号”的进一步发掘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港期间,张威结识了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且为“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项目发起募捐,共募集资金120万余元,就这样时隔十多年后,张威和他的队员们再次来到广东上下川岛海域寻找那艘他们曽经触摸过的沉船。2001年4月18日,来自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福建省福州市考古队的17名队员,集结到广东省阳江市东平镇闸坡港,新千年打捞“南海一号”的大幕就此拉开。
& g; E w, e: N s. ?: F3 U . ^* T( d& u4 q, g5 b; X
这次水下考古队的队长正是张威,工作船每天牵引着装有声纳仪的拖鱼在划定海域内,循环往复地扫描,可是,二十多天过去了探摸的可疑地点已经有几十处,依然没有发现任何与沉船有关的线索,这会儿估计大家又要疑惑了,之前两次考察不是已经确定了沉船的位置了吗?为什么现在连续搜寻了二十多天却不见沉船的踪影呢?按照计划这次“南海一号”的调查时间只有三十天,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天,在剩下的几天里究竟能否出现奇迹呢?
+ X: F* G* Y2 y; c; g 面对巨大压力考古队长张威决定做最后一搏,张威请来了广东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助阵,他们带来了浅地层探测仪,5月13号下午2点,考古队员崔勇在一处疑点投下浮标,接着与另一名潜水队员潜入海底,再离浮标铅块距离5米左右的时候隐约看到一块黑乎乎的东西,当用手触摸到黑东西时崔勇不经兴奋是“凝结物”。这是只有在沉船上才会有的一种凝结物,凭借多年经验他们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南海一号”,那为什么考古队员一直没有找到沉船呢?原来,这几年这一带的渔民采用了一种拖网方式捕鱼,拖网刮来刮去,将这一带的海床刮成了一马平川,而“南海一号”也因此深陷在一米多厚的海底淤泥中,只剩下两块凝结物露在上面,这次调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完成了对“南海一号”的精确定位,获得了一套关于这艘沉船的以及周围海底环境的完整准确的物探资料。 * b$ n5 Y, U+ B+ v" {
“南海一号”长约30米、10米宽的沉船静静躺在海面下20米深处,由于被2米厚淤泥所覆盖,经历了800多年,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然坚硬如新,敲起来当当作响”你也许觉得奇怪,沉船已经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为什么没有腐烂呢?专家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南海一号”所沉没的海域,它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而且在沉没以后的短时间内船身周围很快就附着了大量的淤泥,因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二是“南海一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的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松木是抗浸泡能力比较强的造船材料。
7 L4 v$ |( t8 ~4 j- m & P' E$ @. U' Y5 c7 m0 j
之后的三年时间水下考古队继续采集数据,一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沉船环境,而另一方面还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瓷器类,这种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的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系以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比如:这个重量达200克的鎏金龙纹环状器物,有专家认为它是手镯,能够把这样的手镯戴在手上,那么能带这个手镯的人他的手臂会有多粗呢?
% Q6 @& c8 x5 P ; C* q: ?+ U2 V! \
又比如:这三枚风格分别是阿拉伯、欧洲和中国的戒指。根据考古人员的回忆这三枚戒指在同一个地方出水,很有可能属于同一个人,那么会有谁会在手上戴有三个不同风格的戒指呢?这些未解之谜,也给了人们对“南海一号”更多看的想象空间。 - r/ V, j9 k4 X
水下考古队还发现“南海一号”的船头朝向西南240度,专家们据此判断,当时“南海一号”应该是从中国出发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另外船上还发现不少浓郁西亚风格的文物,还有两具眼镜蛇遗骨,据此推测该船当年很可能是开往印度和西亚地区。
; {- E4 j9 f: G2 B3 O# J “南海一号”位于一条海上贸易航线,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东南亚一直到非洲等地,在专家眼中,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历经千百年岁月,海上丝绸之路神秘而又抽象,这里发生的故事只有零星记载的文献流传,更多的线索则会来自沉没在海底的商船。 9 T( t3 a* ~) Z, `. { S2 k8 Y
“南海一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山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 A: v6 k4 O6 c7 v, ` % @9 Y" ]6 e5 r' x- |. L. D
0 E3 }" I X; r4 x7 r9 m( `
7 F( I" A2 \' u7 N9 x* c7 _7 F
4 p9 Z* z; r0 P8 c1 t! [' y F$ w8 _) _& Y. I' E. t- m/ e8 f+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