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9 `% ~& ]9 |6 r 5月19日,随着海洋二号D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检测正式进入三星组网时代。此前,中国已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星和海洋二号C星,三者将构成中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 L& I+ e, ]1 u( U “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奔跑在不同的轨道上,其组网运行将使全球海洋监测进入‘小时级’时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海洋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张庆君激动地表示。 6 H$ U- X* Q0 T6 }% [% y: c4 }
据悉,建成后,中国进行全球海洋观测的时间将缩短到6小时。此外,三星组网的落成将大幅提升中国进行海洋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并将全天候、高精度地对海面温度、有效波高等数据进行监测,海洋动力环境覆盖能力达到80%以上,为海洋经济、海上交通、防灾减灾等提供强大助力。
) a0 x% l3 l; |6 R9 ]# l 首先,全球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建成将提高中国对于海面气象灾害的预测能力。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装载的微波散射设备,能以优于2米每秒的精度测量海面风力情况。即便海面只是刮起一阵强度较低的一级“软风”,也能被监测网尽收眼底。自海洋二号卫星投入使用以来,已实现对中国近海年均20多次台风的精准预测,从无意外。 , }, _8 Z# v& w. g; ?
尤其是2020年9月C星在轨运行后,监测网成功“捕捉”到超强台风“天鹅“,有效避免了气象灾害带来的破坏。可想而知,此次D星投入使用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沿海城市灾害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强大助力。 9 j0 U, a" i6 U
; u, ~1 ?' ^9 }8 U0 `+ H0 e% r% W 此外,海洋二号D星投入使用后,监测网对船只的监测能力将得到更大提升。据卫星设计师介绍,海洋二号卫星系统自B星开始新增了船舶自动识别和数据收集系统,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船舶进行自动识别;而在近海和其他海域,监测网也能对相关的浮标测量数据进行接收、存储和转发。
: E9 v' n+ W9 j# z) v0 ] 此外,导航系统全面升级的D星加入海洋二号卫星系统,将使整个系统具备GPS和北斗双模数据接收功能,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实现船舶导航能力的自主可控。 6 b& B: K* C3 }9 Z$ j
海洋二号三星组网建成后,就像在天空中布置了一个“情报网”,能对全球船只的位置、航向和航行速度进行精确勘测,有利于航行过程中的指令对接和紧急情况下的船只搜救。
U1 Y! W( v, S1 r7 `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洋二号系列卫星配有雷达高度计,因而能够轻松获取洋流、波高等数据,再加上校正辐射计的配合,有效波高信息的勘测精度有望优化至0.5米。
3 I0 |, k" h: p; r8 }2 P) J7 C7 ^ 张庆君说: “中国2011年发射的海洋二号A星具备了稳定的海平面变化监测能力,而海洋二号B星、海洋二号C星的发射又实现了接续观测,为全球海平面观测贡献了高质量的测高数据。” $ s' F7 g" l* t( ?0 I& q
卫星上的微波辐射计则能够精确测量海面温度,从而帮助工作人员辨别海上的锋面和中尺度涡,进而更有效地定位大洋渔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f, I& [" I* g
除了有效波高之外,由海洋二号B星、C星、D星组成的三星组网系统还可以高精度完成海面高度的测量。
* l, s. z# O" m/ ^; v 海洋二号D星海面高度测量精度优于5厘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而这样的突破将为研究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提供有利条件,推动气候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 e& S8 @9 ?2 G7 P% f 总的来说,海洋二号卫星系统大幅提升了海上作业的经济效益。有数据显示,自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运行以来,多家渔业公司在卫星所提供数据的帮助下进行海上作业,节省了5%的可燃油,渔获量最高提升到了3%。
; e5 \4 s9 A/ n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表示,中国已具备利用海洋光学卫星结合三星组网卫星数据快速预报大洋渔场的能力。目前来看,这种预报能力已经涉及到三大洋的17个大渔场。
2 W$ Z x; m# ~3 Z 最后,随着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全球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落成,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组网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利于加快构建服务于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体系,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有效建议,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这一维度上彰显大国的使命和担当。 1 ~: Q) B: o* s d8 L# ?
9 g1 F0 |4 G& q$ |
7 ]% i! q, t: Q$ B4 J0 C% H% @& X
1 v( k; R2 ~4 \) r6 Z. ^! K! H- O8 C3 m' n/ T5 a$ x- b-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