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磁学 -海洋磁异常

[复制链接]
- @5 M5 o+ @/ _% G9 J5 m9 |5 z
( Q# y& ^( |6 L' H4 F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家们对全球大洋海底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的物理进行大规模的考察时,发现了大洋海底相当薄的沉积层的物质区域,而且这些沉积层的年龄时代也都相比较于现代时期的年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还发现了环绕全球海底的高热流大洋中脊的地带与海岭上裂谷区的体系。

) g* r" o; e' d. i
' g; g5 G8 w* X$ M; d" C I# ^

这些发现使得科学家们不由得回想起了霍姆斯与万宁▪曼纳兹他们当年所曾提出过“地慢对流”的理论学说,外加上50年代晚期新兴的古地磁学的研究方向上,使的魏格纳“大陆漂移”说也重新的兴盛起来,看来要想在地球地质科学理论上掀起一场新的重大革新,已经业已成熟了。

6 s5 F% B0 d7 Y3 X

在上世纪六6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位学者赫斯和迪茨在“地幔对流”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海底扩张”的学说。他们在这一学说中认为,全球大洋的中脊与海底裂谷的体系此时正在朝着地幔物质上升的裂口方向,涌出一些地幔中新的物质,在这些海底的环境里,新出的地幔物质遇冷后凝成了一个新的海底区域,并且也推动了那些当年最先形成的海底的地质层,随后才逐渐的向海洋的两侧进行对称性地扩张活动。

- l- G+ k! w" a. ?% d& o, a
0 f, g9 ]% a1 I0 S5 ~7 V6 ^; p

当然,海底的地壳物质移动扩散的速度大约是每年的数厘米左右。在全球上一些不同的海区里,有些海底的扩张却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还在处于扩张中的大洋海底,同时朝着海洋两侧的将大陆推开,使得大陆仿佛像是冻结在了相邻的海底之上,与这片海底的地壳一起朝向同一个方向进行着位移的移动。

9 Q p. ^3 r! ~

而那些随着向陆地两侧不断进行的扩张的新生海底的地壳上,则是不断进行张开喷出新的地幔物质,使得海洋两侧的大陆逐渐的远离大洋中脊而漂移开来;这就比如像大西洋这样宽广的大洋,在其海底扩张的作用下,用了不到两亿年的时间便因此扩张形成了。所以大西洋的海底中脊区域与印度洋海底的中脊上裂谷的体系,在不断制造着这些海底中脊新的地壳场所时,实际上也是在全球大陆作着统一向西南方向进行漂移的一个证据。

* L% p# c7 Y [' y( t* B6 r- T
( a2 U, P/ B% ?4 K' E- Q

当年魏格纳就认为,这些在陆地漂移之后的海域中,新的海底地壳层在大陆漂移离开后,便不断的进行着新的扩张与生成,而他的这个观点就与后来的“海底扩张”学说上的观点产生了相一致性。只是这两个学说之间对于海底的地壳扩张上,有了一些方向上不同的见解;“海底扩张”说的观点是进一步的认为大洋中脊地带上新出生的海底地壳是在海岭中脊的顶部区域上形成的,这就与魏格纳所提出的观点产生了彼此间不同的思路。

- Z5 g1 E! O, \5 ?9 T

魏格纳认为这些露出海面坚硬的大陆都是独立地沿着柔软的洋底地壳上进行漂移的;而新兴的“海底扩张”学说则却认为,大陆并不是独立地、主动地漂移,而是与相邻的大洋海底区域之间焊接在了一起的,就好像是驮在地幔的对流层上,被地幔的物质运载着进行不断漂移的运动。

( s# q* B$ I+ D D6 g
" u- z% V; M8 N. ~; r

当大洋海底扩张时到达海沟处的区域,这些海底的地壳便会直线向下俯冲,重新进入返回到地幔中去。这时,大洋的海底区域也就不会在推动相邻的大陆向两侧漂移了。这就好像太平洋海域这样的一个非常古老辽阔的大洋,其大洋的海底也是像传送带一样,对着周围处进行不断的新生、扩张与再次潜没到地幔的过程之中,而太平洋海底的地壳层因此却只需要花费两亿年左右的时间便可进行更新一次。

8 h) i8 w6 {( q, V4 r

所以,不管是新生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域,还是古老的太平洋海域,它们的大洋海底地壳层地带都是属于相当年青的地质带,并不是都老于中生代的时期海底物质。

7 J6 @" E( T3 \+ ~: M: C a
) @3 m& d$ i: x& z

这就是说,在我们地球表面上60%的海底地壳层的区域中,都是在不到地球历史的二十分之一的两亿年中所形成的。在这个不太悠久的地质历史的时期里,大洋海底的沉积层在最新近的远古时期中,其所形成的海底中脊顶部上的沉积层的地带,就会是一层薄薄的物质层以致其甚至在海底的环境中长时间的被完全的稀释缺损掉了。

+ {% T# y+ s/ o2 L

现代时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仿佛就好像是一头巨型的大嘴怪兽;当这头巨型怪兽张开自己的两张大口时,便一刻不停地不断吞噬着地幔中的物质,其中的一张大口便是我们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区域,而另一张的大口则是沿着地球上海底最长的山系-大洋中脊顶部区域朝着全球各地进行延伸的中央的裂谷系。

- M7 i4 A( j2 v8 O0 F
) x1 d5 i; h( D3 G

当然,前一张大口不停地吞噬着地球上最为古老的海洋海底地质物质,而后一张大口则是不停地朝向地壳的表面吐出新的海底地层的物质。这些向外不停的喷出热熔的地幔物质,在全球大洋海底的中脊部分的顶端一带,随后又接着形成了一股股新的高热流值的海域;而在海底海沟的区域上,这些比较冰冷的海底物质,则会向下俯冲朝着地幔的方向岩浆流被吞噬;所以,这又因此而形成了两个不同海底区域中彼此不同的热流值的结果。

: } M3 _+ @; ]- G0 ^% H0 q
8 K* N* {3 |9 n! l- e4 X% y* V; t3 ] 0 D% m2 s% @, J+ p; ?) B ' Z( M& E" S; G# {- D/ ^8 f. m( ^4 y3 [ % E, j4 w& S* [, I% D: n, D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双绞线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