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问题1 z6 R( f2 Y& c0 ^
受到科技创新研发能力、资源与空间开发利用进程等条件的制约,总体来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状态,其健康发展受到产业基础、海洋技术、开发成本及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学者们从政策法规、科技、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6 L7 n9 p" o+ D$ @* N2 G
一是缺乏规划引领。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当前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期,部分产业处于扩张期。各产业间缺乏系统的宏观规划和政策支持,如缺乏国家、省级层面总体发展规划,也缺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准入扶持政策等,因此难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导致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 p9 K% b! M& K1 \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例,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关键部位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国外制造商,关键元器件与材料国产化率低,配套设备缺乏稳定性等问题突出,这与我国相关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水平不够,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有关。 i- N$ L2 J, V% l& w, E
三是与传统海洋产业之间的“互动”不足。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培育起来,对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与传统海洋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偏低,难以充分发挥溢出效应、置换效应或者联动效应。而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刚起步,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难度大,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差异较大。此外,由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较短,可满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服务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_3 D/ z5 Q0 ` `2 o. C* B
四是缺乏配套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由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难以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关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科研与经费投入相差悬殊,亟需加强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并提供机制体制保障。6 V1 w1 Y0 C: G1 ?2 x0 A
五是人才储备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高风险属性,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涉海类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有限,培养的海洋专业型人才较难满足市场需求。从人才结构和分布情况来看,产学研体系中生产部门人才很少,学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聚集。而具体到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深海矿业等产业,这些领域技术高度密集,且富有挑战性,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 L0 c3 W) g) g. e+ p M
二、影响因素
4 d" M- F+ d- t1 j, {: v# `8 S学术界大多探讨何种因素会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综合大部分研究观点,可以归类为市场引导、科技支撑、政府主导等视角。
# i; U! {8 ?& A( q% Q市场引导视角。宁凌等学者研究表明市场因素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点问题,目前市场发育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也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重视市场需求拉动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主体。
# |# X U" y9 e9 q/ ~9 N5 [) `科技支撑视角。张玉强等学者基于产业培育理论和实践,构建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型,以产业特性为基础和出发点,调整配置科技资源,可考虑通过搭建公共平台、示范基地、孵化器、产业园等载体,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童心基于pearson关联模型测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并将该模型应用到长三角地区,得出科技支撑力度是极强相关和强相关影响因素。可见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高技术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支撑,因此需高度重视海洋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j9 [ t$ E0 p, l
政府主导视角。政府的强力干预和支持可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并逐步发育、成长,实现产业化。孙国梁等学者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应当坚持市场导向、有限干预、公平公正、效率优先等原则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孙加韬等学者认为要出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国家标准,规划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发展重点等内容,并积极融入国家总体规划。
" P" z) ]7 H5 g5 X5 w+ p
! u2 K. X' F: _1 b- N5 h- ^# a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原刊于《海洋开发与管理》2022年第12期
* J6 V* r8 V2 g+ Q作者:曹艳,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工程师;谢素美,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宁,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蕾,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钟永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人员。/ y* o2 o& e7 y1 \9 u! V6 p
; C) s' B/ |$ D# L$ B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