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_/ \# [3 e0 I( z' d9 N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3 {! q, p! ]% U& a
) g( m4 _+ d z+ r 鸟儿在红树林中繁衍生息。 " v1 [* c8 Q' b8 `8 O5 d
图片由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提供
! ? |1 Q4 ]) Q# g( v 5 v4 `( Q: R, ~3 f. L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罗港的红树林。
$ T4 c, a' ?$ k/ Y6 \7 T, x( } 图片由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提供 3 p0 U+ Q" |: k K3 w9 R: p5 } O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1 m/ I( k! w' K7 j! A 在广西合浦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在福建晋江探寻古森林遗迹,在山东昌邑守护天然柽柳林……即日起,本版推出“美丽中国·走近海洋保护区”系列报道,关注不同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如何因地制宜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 C3 P. t$ b" |! M8 f7 u 从广西北海市向东驱车约一个半小时,便来到了合浦县沙田半岛。放眼望去,海岸线上翠木葱茏,那是万亩红树林在海浪的推动下摇曳生姿。成群的鹭鸟不时起落,生趣盎然。
/ m: }: K \/ I. d$ x M, S' F “这里就是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英罗港分布着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海榄林(红树植物的一种),是我国重要的红树林种源基地和基因库。”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199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近年来各项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保护区红树林面积从1990年的730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818.8公顷,再到2021年的919.6公顷。” 5 O. g6 g8 A- J: s
“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护堤固滩、净化海水,有‘海洋绿肺’的美誉”
3 O( q8 M" _& v- w8 Y; M 朝阳初升,保护区护林员莫积瑞穿好水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海边的滩涂里,开始了一天的巡护。“每天要沿着滩涂走20公里,主要是清理漂浮的垃圾和防止游客误入,走走停停要8个小时。”莫积瑞说,这条巡护路,他已经走了30年。
8 R2 G8 {4 l G1 P$ d8 m 莫积瑞是当地人,今年67岁,在保护区建立之初就加入了保护区的护林员队伍。 ) x5 Q* g; [7 W \$ Y# q
“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护堤固滩、净化海水,有‘海洋绿肺’的美誉;同时,作为近海海洋生物生长、栖息的场所,红树林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说起红树林的作用,莫积瑞如数家珍。
; Y$ ]& ?( [# V* m9 ~4 Z+ V; ~ 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末北海市遭遇了一次大台风,当地不少地方都被水淹了,唯有被红树林保护的几个村子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靠泊在红树林里的渔船也没事,这都归功于天然的海岸防御屏障——红树林。它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和茂密高大的枝体,能有效抵御风浪。”莫积瑞说。 3 F5 |& L0 P( O
2000年,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络,2002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 ^6 q- H" y) }6 H
“然而,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也是一波三折,殊为不易。”保护区管理中心英罗管理站副站长庞继山说,保护区周边社区有7万多人,养殖塘等问题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就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污染,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第一道坎。
* f" `& D2 r1 n7 k' a! y 与此同时,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威胁着红树林的生存。“就拿互花米草来说,它会占据红树林宜林滩涂,蚕食本地红树林的生长空间;加速抬高滩涂,使潮汐流减弱,以致滩涂板结和动物退失,让生物多样性下降;阻挡红树林的自然演替进程,迫使红树林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性改变。”庞继山说。
5 W# f! R. O* N9 V$ K1 q “每修复一亩红树林都很辛苦,但也都是巨大的成功”
/ T) G1 P: D6 w) `/ T 庞继山告诉记者,2019年,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保护区管理中心在保护区丹兜海片区的永安村至新村范围内投入500万元,实施养殖塘生态补偿,对当地丢荒地和养殖塘共计906亩开展生态补偿。 - t4 L6 o- }# ?! R
同时,保护区管理中心联合合浦县人民政府和山口、沙田、白沙三镇人民政府及当地国土、林业、海洋等职能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清除海域非法养殖执法行动。截至去年底,累计清除海域非法养殖蚝架、蚝排、蚝柱共6908亩。 ( G7 e7 @9 I8 t+ u
“保护区还是鸟类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2021年,保护区投入100万元,在906亩生态补偿丢荒地和养殖塘上实施了黑脸琵鹭、勺嘴鹬等珍稀鸟类栖息地改造项目,成功建设了约900亩人工湿地,为数以万计的鸟类营造理想的栖息环境。”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 Z5 K( W7 s) z' u
2022年,保护区又投入1155万元生态补偿资金,继续对保护区周边2000多亩养殖塘进行生态补偿,实施退塘还湿,促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恢复和提升。 ! f4 m) L* a( A7 n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保护区则探索采取生态治理方式,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截至去年11月已清除互花米草约50公顷。 + w0 o, o7 K6 F9 |
保护区还通过生态治理、清除人为干扰等方式,进行红树林自然恢复。近3年来,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修复面积达800亩。“每修复一亩红树林都很辛苦,但也都是巨大的成功。”庞继山说。 4 a0 s/ C8 p! ?3 B2 L6 ?: W
“我们的保护观念、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9 G0 w8 H( v- }; c' Z 走进保护区,一些太阳能杀虫灯引起了记者注意。
/ i* R$ H4 u! p) Y* [ “过去,我们常开杀虫灯,确实能有效应对红树林虫害,但后来我们和科研机构联合调研发现,杀虫灯对益虫也会有一定影响。如今,我们根据科学性、适时性、合理性的原则,在虫害高发期才会启用杀虫灯。这些年,我们的保护观念、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保护区管理中心技术员韦杰说。 8 \# z* k8 a( m* B
根据《广西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任务是:营造红树林380公顷,占广西的38%;修复红树林320公顷,占广西的10%。近年来,保护区加强了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如今,保护区工作人员用上了无人机、自动监测仪器、远程监控等现代化装备,还建起了生物多样性监管平台……
/ K7 z3 a1 B2 S# p2 H( E* P" I" I 在合浦县山口镇北界墩仔村,一个占地121亩的红树林林苗一体化示范基地成为保护区的“宝贝”。“这个基地在涨潮时是完全淹没在海水里的,一点也看不出来,退潮时才会显现。”保护区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韦江玲说。
. `& r6 _1 t+ m2 p9 L3 d' L “红树林对于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每一种红树植物适应的海水盐度都不一样,需要专门培育,一般要培育两年以上才能移栽。”韦江玲说。目前,基地育有红海榄、秋茄、木榄等红树植物幼苗,共计约120万株,已经有一部分树苗达到移栽标准,可为保护区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提供种苗保障。就地育苗、就地种植,避免了红树植物出现生态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
6 ^# Q2 U) V" _# m# U& ^ 从种苗培育,到造林管护、科研监测,红树林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近年来,保护区管理中心出台《红树林生态资源管护制度》,与巡护员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形成“管理中心+管理站+护林员”三级管理模式,推进林长制,从制度层面严格规范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各个方面。
/ ~7 F, V2 e. R% ]$ S6 u6 H$ x
) d; f3 K/ A/ C' o
" z7 K" |* U- @9 g2 ?1 v) r
9 O/ b& i8 }7 C5 [3 S- F7 K# d
M8 \ y9 K5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