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w% k1 ]( W1 L/ R- C
原标题:滇池、兴凯湖“绿水”频发,蓝藻水华治理关键在总磷 0 Q3 f5 P* r, R+ j1 n' c* r
! R' K" P* W) P 夏季以来,多处河湖频发“绿水”现象。先是昆明“滇池浅滩变绿”视频引起了关注,视频中可见近岸处遍布浓稠的绿水,其中隐约泛起藻膜;后受台风影响,黑龙江兴凯湖景区岸边出现“菠菜汁”样湖水,且集中在湖岸线周围。 + g6 ]8 f$ \0 j! u9 V
这两例水体污染事件“元凶”均指向了——蓝藻水华。
; o. ~* j, w7 j 此前,为做好2023年度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工作,昆明市累计投入各类蓝藻打捞处理、应急处置设施设备128套,累计收集处理富藻水1404万立方米。不过,即使有如此高压的除藻强度,滇池仍受持续高温、降雨负荷增加、补水减少等因素共同作用,再次出现了大面积“绿水”。可见其治理之难。 + m& s% u! u; M' b
 , p$ r1 W0 Q$ P# b# s
而事实上,造成蓝藻水华现象反复的原因,即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当下内陆河湖水环境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 ^4 e1 U1 m& z& E# L; s2 G$ y 以滇池来看,当地1996至2020年投入超700亿元进行治理,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直到现在,滇池蓝藻水华问题仍会不时出现。其中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滇池处于昆明下游汇水区最低洼的位置,不利于排水,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由于当地人口密度较大,且尚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便会导致雨季溢流污染形势严峻,影响到近岸水质。
1 C- t3 k9 I! H8 y: g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商业污水、农业污水、地表径流、大气沉降等中富含的磷,大量直排进河湖,便会导致总磷超标,带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蓝藻水华。
) k" ^' y8 q4 c R( _6 ^6 ? 《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显示,开展营养状况监测的204个重要湖泊(水库)中,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湖泊(水库)占24.0%,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湖泊(水库)占5.9%,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中,总磷已是主要地表水体三大重污染指标之一。
; t* p) b+ v( [2 i- \ 为根治蓝藻水华问题,各地也拿出了“十八般武艺”。如呼伦湖,基于藻型湖泊的先天特征,选择通过监测预警的方式,定点发现定点治理,主要在重点生态区域进行小范围人工防治。滇池蓝藻水华治理上,专家也强调了监测及源头预防的重要性,要求在暴雨后,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模型模拟等手段,加强蓝藻水华预警。
# N8 \1 W/ [1 }: ]$ B; W/ m% [) w 针对总磷超标问题,已经有团队提出了“变废为宝”的方案,即通过回收底泥中的磷资源,减少蓝藻水华的产生。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水铁矿和磁铁矿回收便利的活性覆盖系统,可有效吸附水中的磷酸盐等物质,该设备制备简单、应用方便,且可重复利用,能够有效回收磷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h: y4 f7 p* S% d/ i! q. o m) {
责任编辑: 6 f- t5 l% t! _$ d
. q7 ?9 ]6 ]1 ^# b9 k0 u" e3 q; W
, q2 v0 B5 S4 f+ R" m+ w6 h ~" n) a1 L2 T
+ `1 \/ x; M* z9 H1 W-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