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G4 h! u( o. e* W5 d$ W
水华又称藻华,发生在海洋中则被称为“赤潮”,是由于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二次污染。
k. _% l5 T- \: A5 `, u
2 n) r" L- K5 E) @ 水华涉及到的藻类有蓝藻、绿藻、硅藻等,通常水的颜色呈现出绿色或蓝色。温度在20℃以上、水体pH值偏高、光照度强且时间久的条件下,藻类迅速繁殖,形成水华。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 r( q- L* m( x : ^) P q2 |& F9 S% t
淡水藻类的大部分门类都有形成有害水华的种类,包括属于真核藻类的绿藻、甲藻、隐金藻等,以及属于原核生物的蓝藻。这些藻类有些产生异味物质,有的产生毒素,但是蓝藻水华的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 h/ x7 e' a" Q! Y. c- r 5 N5 N- @9 t! R2 Y$ m; e
淡水中的蓝藻“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通过产生异味物质和蓝藻毒素影响饮用水源和水产品安全。
( P% \- F0 T, l& a5 o 4 S, q; F' ~/ g! q5 s3 \. H
特别是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另外还影响湖泊透明度,导致白天溶解氧过饱和、晚间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9 r0 ~' s: c# X 1 n! P/ p- Y! f4 O$ N* ^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美观并有难闻的臭味。
* k. d3 W4 q( U 知多一点·水华" |$ A6 s- G4 t0 o3 s( j9 G c6 e2 f# j
水华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 L; t) }4 D) p6 d8 V 水华成因# f, Y9 d2 y$ [" d
1 富营养化
$ b# M2 U3 q S+ |1 z8 s9 t 富营养化是水体发生水华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增加能够促进水华现象生物的大量繁殖。 # T4 \" C5 J; ~$ J4 w
* \" k* w# S" s2 {8 b; ~- e4 j" X 2 气象和理化 - W: Y7 y! z! A2 H# |+ g9 k
水文气象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是水华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水的温度是水华现象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当水温20—30℃时最适宜水华现象发生。另有监测资料表明,在水华现象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7 d, v- Y" @: E. H: H0 Q, N 3 自身污染 : M, k; c5 D. \8 m9 A3 l
沿海地区的海水人工养殖种投饵量偏大,导致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养殖水质,这些养殖废水每天排入水体,伴随着大量氨氮、尿素、尿酸及其他形式的含氮化合物进入水体,加快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增加了水华现象发生的频率。
7 L# F6 Q" z9 E! k# v 水华的危害 1 M; R. \1 }# Z, Q
水华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在全球多国发生都很频繁。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现象频繁发生。淡水中的水华现象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最为著名。 % _/ j; m. Z: ]/ Q0 ~
①水华现象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 C1 L" S9 o* A% R) X) D, u ②有些水华现象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水华现象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3 k" e* H9 q6 h0 j7 \2 a
③大量水华现象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8 ^+ m. V$ x* l7 n7 b 9 B6 Y6 N# Y9 V3 g
水华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很厚的绿色藻层,能释放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藻类死亡、腐败、分解后,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使水体产生恶臭,不仅破坏水产资源,也影响水体美学与游乐。
# ?: O' U$ V4 p/ b! H 来源:腾讯视频 / q6 s4 B, P6 Q8 K
& y8 }: i/ z. u1 r" L$ ?5 K z
5 p: [0 b; r9 p4 _' w L3 I6 G' L/ ]- m
! O) _7 E. ^; a! `+ f3 W" F0 |. V/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