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3 y3 K# }( q2 w * I& q7 m; C0 U9 w5 E- W
; d' i/ u- T8 u
% e! w8 A1 U; i6 r
6 |5 ~) ^- U) G) |( e 编者按 4 Q& L9 o- R! B: H" q' H( Y3 J/ S f0 O2 c
8 b, P9 O) t/ f" L( q5 Y $ k, ~& G; o" `8 j5 [* X7 b
当地时间3月21日,中俄两国元首在俄罗斯莫斯科共同签署《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双方将继续加强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装备研发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在极地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组织科考等方面务实合作,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更多公共产品。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的坚强领导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持续强化对俄交流合作,在组织联合科考航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大洋矿产勘查研究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成果更加丰硕,为中俄友好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9 a2 S, T( m1 T+ }2 W* G/ |
3 @& K& D; r' [ 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有一个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5年多来,中俄海洋科学家依托该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巩固、拓展和深化了中俄海洋与气候领域的科技合作,成为中俄合作的生动案例。
7 t: o6 O* D" s. b 2017年9月,经中俄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FIO)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建立了中俄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共同运行管理。从专家互访到合作研究,从举办学术会议到组织联合航次,双方合作形式日益丰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中俄海洋科技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 Z5 s; y2 K2 Z* Q# C
! v( ?% k# Y0 S+ {9 D2 m9 u 共建海洋合作研究实体 1 u7 R7 j! d0 |9 I6 m
5 ^$ ?/ B: C8 F6 d- |0 \ 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的合作始于21世纪初。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是俄罗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所,在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过程和资源综合研究以及诸多国际科考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8 j$ e. N% d( N! \ ]' U. R+ b6 x
; D- j( A! N+ c5 j) A6 _ 中俄科研人员合作开展调查作业 * _- F( d9 U" [$ ^1 S$ Z4 y$ i) w
( z1 G) C% @( T9 \2 |! {7 s: H
2001年,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负责人访问海洋一所,双方签署了中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合作研究备忘录。从此,双方海洋科技合作驶入了“快车道”。 # Y' A4 ?' t0 i8 ^2 A) h, w
2003年,中俄科学家共同提出的“晚更新世以来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东海的古环境与生产力变化研究”项目被中俄海洋领域合作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确认为首批启动的合作项目。
4 f% k: a& L( p; A/ A 2005年、2007年、2014年和202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海洋一所和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联合提出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给予了持续支持。 . X6 n5 B$ T) N0 W3 M% l
基于这些合作研究项目,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在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边缘海及北极陆架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逐步形成了共同建立合作研究实体的设想。 2 y# }) V- d( u
2017年9月,经中俄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海参崴市成立了中俄首个海洋科学研究合作实体——中俄 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中俄在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个中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平台,面向中俄两国及国际上其他从事海洋与极地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开放。
' s7 a& b- S& f* M& M9 V Y 联合研究中心以扩展中俄在海洋与北极领域的合作研究、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提升对海洋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进而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提供科技支撑。
& g" V7 W- j3 `- w- D- d3 j% r “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俄两国推动海洋科技合作取得务实成果的生动例证,对于带动更广泛的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中俄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负责人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以此为新起点,探索中俄海洋科技合作新模式,引领中俄合作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 P5 A1 f c5 B; J, w' N
参加 FIO-POI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嘉宾合影
* f. S d- P* h3 n& w2 v 联合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为海洋一所石学法研究员,共同主任为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谢尔盖·戈巴连科(Sergey Gorba-renko)教授。他们两人也是中俄海洋与极地合作项目的负责人。目前,双方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联合研究中心管委会会议。 ) U3 s% {" X: H' S
5 ?& N: a2 n% V( [( n
“双向互动”深化科学认知
\! P3 p) e! x7 e% S! [ C1 J/ d+ D* v5 ~8 [4 r5 n. [& e2 H
中俄联合科考航次是海洋一所对俄合作的主要内容。
5 Y% i B! W' [+ ^ 2010年~2020年,海洋一所、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聚焦“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核心海区,实施了8个联合科考航次,中方科学家110余人次参加了现场科考活动。合作研究区域由最初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扩展到北极的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
7 ]& t# w& j; z z 此前,中国绝大部分海洋联合科考都是中外科学家联合对中国管辖海域进行科考,中国科学家极少有机会大规模到外国管辖海域联合科考。 5 Q+ N0 W2 `0 }9 G; x( g5 s4 f
“科学家要有全球视野,需要开展国际化的科研活动。中俄海洋科研各有特色,合作意愿强烈,实施联合科考有助于双方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石学法深知,联合科考的机会有多么难得。“时至今日,只有少数有实力的海洋科技大国,与俄罗斯开展过海洋联合科考。” + e* u. z, B# r2 q& i
对于中俄联合科考航次,海洋一所船舶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刚最难忘的是俄方科考队员的工作作风。 / I' e/ A; h' u7 c2 o* Z9 L
“船上有一名70多岁的俄罗斯绞车手,干起活儿来连续七八个小时坚守在甲板上,全程神情专注,工作认真负责,让人敬佩。”杨刚说,“在海上就是靠天吃饭,只要天气允许,不分昼夜连续作业的情况多的是,俄方科考队员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 ~* I* R, _. Y. n “这个航次是我科研工作中的首个国际合作航次。”虽然已经过去了12年,但海洋一所教授级工程师郭景松仍清楚记得参加2010年中俄首次联合科考航次的情景。 & A6 t( B1 ~; R8 f; Q) X# Y: W+ B
当时,郭景松在船上主要负责 CTD(温盐深仪)作业。他回忆道:“我发现俄方科考队员布放 CTD时,都要在上边安
* f+ x. W) K+ [; P' w 装两个探头,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而当时国内航次布放CTD时,一般只安放一个探头。”
+ N5 n8 U# R2 c' O: h5 [ 这个情况引起了郭景松极大的兴趣。从此,他格外注意观察俄方的作业流程,作业结束后,就拿出小本子,记下作业内容和方法。回国后,他在其他海洋科考航次中,也在 CTD上安装两个探头,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如今,这种方法已经纳入了海洋调查相关标准。
7 D- f4 G6 W: m 近年来,中俄海洋科学家依托联合航次采集的样品和数据,共同开展了一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中俄海洋科技合作已经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如今的“双向互动”。 3 l% V6 r" t5 D
中俄研究团队合作初步编制了“冰上丝绸之路”1∶300万沉积物类型图,在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边缘海和北极陆架沉积与环境演化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认识:
' y6 h, a7 o( J! Z1 ` ——查明了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表层水文、深层通风和碎屑物质源汇演化特征,揭示了控制日本海海洋环境变迁的关键因素;
! B7 B: Z7 i4 ?' o8 R. P ——重建了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海冰活动、表层生产力和深层通风演化历史,提出北太平洋中层水和东亚夏季风分别是北太平洋高低相互作用关键纽带的新认识; - `1 N; b S7 K
——确定了北极陆架碎屑物质主要源区,阐明了包括高纬河流、海冰活动和洋流入侵等因素在塑造北极陆架海洋环境变迁和海洋生态系统演化方面的作用等。 8 w j7 k% A+ X0 G. w
“重要的是,这种科学认知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连续的、有深度和广度的。”石学法表示,这些调查研究项目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合作成果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 m& l9 Q4 R. H( @ |7 y
) ~( N$ h; j" L, o5 X9 D 期待联合研究中心升级 4 u: j: i: y0 t5 W- r- h2 i/ B3 E6 K' _# d
0 G5 h9 B. Y& ]* ?; V$ t, q0 T 高水平运行的联合研究中心和合作机制,为中俄海洋科技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
! J" b1 z- k6 d5 X7 D 多年来,海洋一所、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分享中俄海洋科技研究最新进展,推动资源开放与技术服务共享,有效促进了中俄海洋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务实合作。
6 z- f& E) ^- L7 i# [/ p/ @ 2009年10月,第一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120多名中俄科学家参会,其中30名科学家来自俄罗斯的11个科研机构,90多名科学家来自中国的14个科研机构。
b" J: _. H- m% b7 \) e4 j* N 2012年10月,第二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在海参崴市召开,来自俄罗斯11个科研机构的84名科学家、中方8个科研机构的30名科学家参会。 # R q' L* @. S9 q
2017年9月,第三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在海参崴市召开,中俄60余名科学家在会上进行了学术研讨和交流。
2 R3 ?5 V# |8 ^! A 2020年之后,受新冠疫情影响,双方转为以线上形式为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9 y8 d. s/ z1 H$ R- ^+ r5 h 2022年6月,海洋过程与资源环境论坛暨第四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会议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俄两国11个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 P9 D4 D }- W3 g9 {" V/ Y
同时,双方还在亚洲海洋地质大会、太平洋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等国际会议上,联合组织多个专题展示,介绍中俄在海洋与极地领域取得的合作研究成果。 ) J' f, A: [8 g4 R0 V7 b$ ?. l
截至2020年,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的10多个团组60余人次赴海洋一所交流合作,其中有6批次共22人次在华开展了为期1个月~2个月的短期合作研究。海洋一所也派出10余个团组、50余人次赴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合作交流。“实践证明,联合研究中心为推动中俄海洋科技交流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为双方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石学法说。 4 ^. [" [7 j7 S% q7 w
目前,中俄海洋科技合作的发展势头强劲,联合研究中心犹如一座连接中外的桥梁。
9 s( @0 l0 p' K$ n 中俄科学家期待,推动联合研究中心升级,有效整合中俄在海洋、北极领域的研究力量,进一步理顺合作机制,夯实合作基础,支持双方在科学研究、业务观测、装备研发等多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青年人才的联合培养,为中俄合作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X2 R4 p6 u$ a
* j' p1 Y- F- t5 p$ p
作者:高悦 $ b+ Y6 K( {4 Z5 u
$ ~) f+ d9 @& a2 @; | b- F( z- b& i
1 n u! e- Z! F6 X
编辑:宋梅
; K0 [" e( D1 Z! ]
9 D8 r0 ?& [5 t
6 d/ i |/ O; D* v 新媒体编辑:陈平 " ~7 G+ s2 X, d
/ j8 ?" I4 I) C, H, a
: o t& M' u/ \2 N h
举报/反馈
6 |5 F! [5 ~7 t! |% v7 ]* d + R7 C9 X1 u2 T+ b7 U I# b) v8 v
7 p: M2 }0 u2 n; |# l1 j0 K3 f9 I7 F% m, O& j, V
# m/ ]5 \* r3 |$ a
; ?& a3 E/ }6 e7 J4 L. I. F4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