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O# J, w5 [0 d/ n
中国(象山)开渔节,石浦渔港千舟奔赴东海。管光金/摄 0 l. k9 L( ~* x& X4 B) ~% {
海洋科学家高亮乘坐橡皮艇登陆南极半岛。受访者供图
) C' f! t- ]8 L0 c3 D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黄桥高教授团队研制的系列化水下航行器。受访者供图 : B5 \) o5 C4 @) 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孙启良在科考船上作业。受访者供图
& B. c! q) i- f2 U. u! l 杨绍琼(左二)向团队研究生讲解“海燕”水下滑翔机的工作原理。受访者供图 7 ~2 A. g% V2 x9 K9 z2 k9 l5 t& O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 x% z/ F: U2 p" B- \! s
在10月18日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在高峰论坛框架下首次举办了以海洋合作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发布“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聚焦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实施海洋空间规划,养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与韧性,促进海洋健康与清洁,加强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深化海洋科学技术与合作,提供海洋公共服务,提升公民海洋素养以及构建蓝色伙伴关系。 % \5 [ u/ m( R2 c( p
今年以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相关部门,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寻访出一批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有卓越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工作团队,以他们为代表成为推动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先锋力量。
* ?: {! A0 r' |) s' |4 o ——————————
) W- O: ^2 F5 c 对在陆地繁衍生息的人类而言,大海是辽阔而神秘的。而有一群人,愿意投入青春乃至毕生精力去探寻深海之谜,面向广袤海洋发奋图强。
* c% w# x3 F8 j/ r; h 中国地质大学年轻的副教授高亮可谓是世界上最了解南极的科学家之一,他6次参与组织赴南极科考,将中国人探索的足迹印在极地; + h* X1 I# } b* }, g8 e) E m
人们见识过海洋之宽广、深邃,生态之丰富,但鲜有人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瑞永,专注于研究海工设备设施表面小小的微生物,探寻微观背后的腐蚀机理,“降伏”它们,为海洋工程设施保驾护航,让“大海不生锈”; ( }5 a% ]! I% L' Y3 g$ ~2 c
天津大学副教授杨绍琼则“见”过深不可测的海底。他和团队一起让国产水下滑翔机“海燕”在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飞”出了世界最深纪录——10619米……
! S- c2 t6 W# } 大部分时间里,这些青年海洋科技工作者或在安静的实验室,或在无垠的大海上,日复一日地默默求索。这一天,站在舞台中央,研究水下无人系统总体设计的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黄桥高动情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愿把往后余生,献给中国海洋研究事业。 - [, z, \$ K7 @: F
勇闯蓝海“无人区” 6 Q$ A3 J0 G/ ~3 T& P
对研究海洋地质的专家孙启良而言,时间的尺度大得超乎普通人想象:地球已有46亿年了,地质学家通常以百万年为最小单位,来记录地球的历史。
1 f# C$ X6 t7 h8 t4 `0 K 孙启良和科学家们费尽周折翻山越岭,或到大海深处寻找一些特别的石头,解码来自遥远年代的生命信息,那关乎“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终极追问。 0 s* l9 x: N8 |6 N# a7 E% i3 o3 o$ d
用有限的生命去丈量无尽的海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而孙启良为之着迷。出生于河南省一个农民家庭的他,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充满强烈好奇。考上大学后,他决定“学地质报国”。
9 g& Y3 K& J1 c5 z6 O) H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硕博期间,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海洋地质灾害研究,这在当时的中国科研领域是一片“无人区”。 $ U! v0 g/ f1 g) g% o5 ?/ Y
孙启良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海洋里也有火山喷发、海底滑坡和海啸等多种地质灾害,会造成海洋基础设施乃至海岸带人们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 B) I0 ?+ S& `# O 国家对海洋科技的迫切需求,让孙启良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十几年前,他就深入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石岛和七连屿等南海诸岛长期考察,至今研究解决了多个关键难题,在海洋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致灾机理等理论上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孙启良成为我国最早系统开展海洋地质灾害系统研究的学者。 3 L' z8 {/ w% q- g0 n4 `
37岁的杨绍琼和团队一起攻关的主战场之一是在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底深渊,被称为“深渊科学”。在漆黑的深海,大国重器水下滑翔机“海燕”是照亮杨绍琼科研成长之路的一束光。 % B( N+ _+ [3 }% b, u! }
读博期间,杨绍琼就参与到“海燕”的研制工作,他正式加入“海燕”团队的那一年,“海燕”也正式入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我们这些刚加入的年轻人,直接就在国家级创新平台上开始自主研发。”自此,杨绍琼与“海燕”一起高速向前奔跑,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2 n# ^2 A8 u+ R; f9 m6 Z
近10年来,“海燕”不断刷新各项深潜和续航记录,“海燕”无人潜航器等深海装备谱系从无到有,逐步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海燕”破浪前行,也牵引着年轻的研究团队不断实现新突破。
% b# j4 X. j! r$ r& E, m 青年是常为新的。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很多年轻人担重任、挑大梁、当主角。这些“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中有不少是85后、90后科研骨干,有人20多岁就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在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这些敢闯敢想的年轻人,勇闯蓝海“无人区”,解码深海谜题,挑战种种“不可能”。 0 u% | `+ h. W9 I4 s1 Z
守护海洋的“她力量”
. \" ]3 z' E( V" v2 P+ a 在探索海洋、守护海洋中,有一支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力量”,柔软而坚韧,执着而有为。 - Y. W" k6 l* `0 f- P- D( O
“我们做海洋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民生需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员杜军身材高挑、长发飘飘,她从事的是海天一体信息网络研究。
7 U& r7 R( t5 Y9 r5 F w 很多研究者都有过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数月的经历。因为无法接收信号,船就成为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我们做的事就是让大家出了海还能有信号,到远海采集的信息能即时传回陆地。”在杜军看来,海洋强国,特别是智慧海洋建设,亟需全天时、全天候、全海疆的“三全”覆盖高性能海洋网络支撑。 ! | |' w `/ G$ R+ Y }; J* ~
杜军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清华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留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对她而言,“国家海洋信息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k/ J! D" H1 r0 m7 { }& \ 近年来,我国对深远海等领域的开发,迫切需要稳定、可靠、安全域的信息传输服务作为支撑。杜军认为,加快发展由卫星、浮空平台、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等构成的海天一体信息网络智能化技术体系,才能解决海洋管控与海洋经济开发日益凸显的复杂化、多样化等难题。
2 X( z% b$ s# f6 e 瞄准这个方向,杜军和团队持续研究攻关取得多项创新,为提升我国未来海天一体信息网络传输与服务能力奠定关键理论和技术基础。如今,由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海洋、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多个综合网管系统,为我国下一代海洋卫星轨位及载荷设计、全球首颗同步轨微波星轨位设计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Z# @6 P* g s# a9 q3 ]4 @
浙江大学女科学家肖溪,被称为生态碳汇“蓝色瑰宝”的守护者,同时也是生态零碳“蓝色智慧”的开拓者、生态文明“蓝色理念”的传播者,为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修复及资源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作出突出贡献。10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海洋生态研究和保护领域。 2 x- O9 N9 z, ] u- J; b) q, T0 W
蓝碳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极其珍贵的资源,其单位面积固碳效能是陆地森林的数十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大面积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蓝碳生态系统分布的国家。
j8 m' h b8 Z9 O/ T 要获得全国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的准确信息,极具挑战性。为了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家底”,肖溪带领研究团队从中国北部的鸭绿江口,到东部江浙沿海,再到南部北仑河口,及至海南岛沿岸,冒严寒、顶酷暑,钻红树林、穿盐沼地、趟海草床,足迹遍布我国的万里海岸带。 0 f/ D3 M$ X4 H2 D) F5 ^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探索,她的研究团队获得了长周期、全面、系统的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种类、面积、分布信息,为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详实的科学数据、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 [- w8 A" ?" h7 l3 T7 b- g, P$ F& T: Y 我国养殖大型海藻约占全球产量的 2/3,为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海鲜产品。然而,大型海藻对环境生态到底有何影响?经过10年科研攻关,肖溪及团队发现,大型海藻移除污染和固碳增汇的能力极强。基于大量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中国蓝碳战略机遇》报告,作为蓝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 W) ?" ~5 s2 ]& Y* |2 W 经略海洋,提升海洋强国“蓝色生产力”
! \+ F- i% Z% o 大海里有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深的沟谷,有危险的火山喷发,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近年来,如何关心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已成为全国沿海地区共同深耕的发展课题。”中国海洋学会会长张宏声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海洋为名,打造学术交流高地,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 ^, p# ?( v2 m" b8 H# [" x 近年来,我国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步伐愈发强劲有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海洋生态不断改善,现代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 x; | V1 H& A( E! ~ 在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座谈会上形成了一个共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海洋强国。青年科研工作者们一致认为,要让科研“顶天立地”,让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 w! E, i' W+ C( _, q
杜军认为,高校做科研更多的是解决各种问题,“我们要面向国家和产业需求,解决真问题;而最真实的需求,来自地方和企业。”她希望,能让校企合作更紧密,让高校资源更好对接和服务地方发展。
8 S O" w! e# }8 q- k0 p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李承勇多年来从事海洋新型污染物监测与海洋生态修复,包括红树林生态修复、牡蛎礁生态修复等工作。他始终关注把理论、专业技术与创新装备体系落地,并推广应用于实际海洋工程。在他看来,“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尤其是海洋科学,应该走出象牙塔,走出纸面论文,最终转化为解决海洋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6 v+ T! j6 e1 ?3 w) `! l 这些年,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少龙一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制出消费型便携式无人潜航器、深远海无人帆船、海缆巡检水下机器人、船艇国产化智能航控等新质装备,致力于海洋机器人科学技术自主可控,提升海洋强国“蓝色生产力”,服务生产实际,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V( W- e! r1 E e 这些海洋强国青年科研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怀着“把论文写在浩瀚大海上”的强烈责任感,向海图强,勇毅前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继兴说,每当看见中国的五星红旗在蓝色大海上高高飘扬,内心无比荣耀。 9 A* G: ` b, l( D
为了收集数据,孙启良和团队常常要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数月。每当漆黑的海平面上升起明月,他不由感慨:“月亮又大又亮,让人很想家。”那一刻,他感到,是来自祖国的光,照亮了自己。 ' G) I, ]2 T( t$ ~# q( n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3 ~0 g& J* W3 m1 `0 O4 b
来源:中国青年报
; S0 e; o$ I; w; f% G* ^
9 k5 z- ]2 t+ M$ `; f% f
) ?0 \$ z s! @# [" o& }+ ~" R9 ^$ @8 }9 c
9 Q% [0 x4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