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监测技术体系70%的力量在青岛!谋划设立2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发展海洋监测技术

[复制链接]
9 m' d" b# a5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U, J3 O6 ^! L- B# @  h! @) r" N8 V$ ~由中科院海洋所研发的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资料照片
$ q; h' r7 g- J+ g5 I
从日前召开的“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科技沙龙上获悉,青岛有27家涉海高校、科研院企成为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成员,这些单位占据了全国海洋监测技术体系70%的力量,正在致力于突破海洋监测装备领域的核心关键器件和关键技术,支撑海洋监测装备业快速高质量发展。4 h5 F0 U, t; b
5 c5 U5 I& \0 K9 ~* U. v! f( m
本次科技沙龙由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下属产业化公司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承办,旨在聚集海洋监测装备发展“政产学研金服用”核心七要素,探索出一条七位一体的融合发展道路。青岛27家涉海高校、科研院企负责人在沙龙上进行思想碰撞,谋求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f3 I: I/ f8 o
“我们研发的6000米深海洋监测装备,却要依赖国外进行计量检验,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青岛市海洋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教授吴琦最先抛出问题。
+ V) s) D* K0 F8 n# q  Y) k“海仪所设有计量测试中心,拥有国内唯一的岸边海洋实验站,可以为共同体成员提供相关服务。” 海仪所所长郑轶的回答解决了“需求”。
) @7 k! B* I2 r4 D# U“国产高精尖海洋监测设备即使研发出来了,涉海高校院所往往也不敢使用,如何破解?”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齐君一针见血,直指国内监测领域的痛点问题。7 D6 W7 g, }; l1 a6 O
“第一,应该通过项目立项等手段,进行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国产监测设备实际使用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应与对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完善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主任葛勇结合自身的实践出谋划策。- D: p' q2 U! b( u+ t# R
就目前的海洋监测而言,浅海的探索已相对成熟,而深海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锚定深远海,离不开相应的海洋监测设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继鹏说,他们希望借助共同体的力量,把研发的7000米级白龙浮标及其他海洋监测装备完成产业化。
* y; N, }  r/ x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院副院长马艳华充满同样的期待。今年,他们在青岛布局了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三四个产业化项目,致力于把现有的光电遥感领域技术优势应用到海洋领域。
8 d/ l/ O" W! m- x“青岛的海洋监测力量强大,应当有责任、有担当引领国内海洋监测领域的发展。”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表示,共同体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突破海洋监测装备领域的核心关键器件和关键技术,支撑海洋监测装备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 ]- u' s" d. e6 M“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将持续开展常态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活动,推动共同体成员相向而行。”海仪所副所长刘岩介绍,他们正在谋划设立2亿元海洋产业基金,促进共同体成员科研成果转化。
% Q& j5 x! d3 U4 `; F- G& n% R; b1 V5 b/ G* N5 ~

8 ]3 Z1 z3 l. \& M
1 x/ @3 Z6 R2 o2 u! f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k- X5 d- \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