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3 u3 o5 |3 s3 i7 }
1 o* w$ F7 @, J) Y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它们都属于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
9 \ i5 t3 i3 u6 b- E w& G
6 e! N1 R" o: w3 j. [7 _& m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构成主体和基础,是具有同一属性的海洋经济活动的集合,也是海洋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海洋产业的涉海性,决定了其产业的多样性。涉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②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活动;③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④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⑤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
! e0 b5 a: c0 O" V2 q9 |. T 2017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4776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国的海洋生产总值的19.0%,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1500亿元,海洋油气增加值57亿元,海洋矿业增加值25亿元,海洋盐业增加值21亿元,海洋化工业增加值157亿元,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加值200亿元,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53亿元,海水利用业1亿元,海洋船舶工业77亿元,海洋工程建筑业605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1217亿元,海洋旅游业1991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282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6045亿元。一二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5.1:42.5:52.4。
, g$ F$ b3 L% k$ f T( O
总的来看,过去一定时期内山东海洋经济行业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为未来山东海洋经济行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奠定较好基础。
" R3 m r$ A6 n; Z& N5 j/ S
8 b' f' j% X& r7 d6 z$ T
一、相关资源分析
/ ~8 E! ?! T* J0 r7 V) s" |$ c 从产业价值链的分布状况来看,山东省海洋油气业的生产领域主要依托胜利油田的基础优势,大部分集中于东营、滨州以及渤海湾附近;精炼剂化工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岛等具有技术密集优势或集疏运优势的地区。
2 e: I/ N3 ~0 J, { o 二、发展现状与规模
9 Y( `+ `- D4 Z' d6 {3 c6 W' F
2018年上半年,山东省海洋油气业产值46.4亿元,同比增长20.2%。从产业的空间布局宏观层面来看,属于海洋油气及相关部门的企业共有327家,总资产897亿。大部分位于东营及其周边城市,其中东营石油海洋油气相关产业123家,总资产达757.5亿,集中了近40%的企业和84%以上的资产,是海洋油气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淄博53家,总资产71.3亿;青岛29家,总资产9.1亿;滨州26家,总资产6.7亿。
+ q/ u3 | [" y& @
* X% A5 u7 E2 X2 v) V 图表:山东省海洋油气产业分布情况
* p6 k/ u, F+ W7 |; a. L# M! S 来源:中研普华研究院
" x/ m6 c$ B* T7 i* m
$ X9 D$ E6 i7 p' F3 ]8 ~; |2 C
三、发展潜力分析
+ Q) H' t6 N/ H# j# x% o/ ]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原理,山东省海洋油气业有潜力通过港湾自发形成的港口服务、海事保险、海洋信息咨询等企业聚集而生,成为内地重要的海洋石油服务产业群。特别是与海洋石油相关的海洋交通运输业,衍生出包括仓储物流、陆地运输、海事保险、加工、代理、海洋信息等服务产业。
: C9 u0 y5 Y' a4 V1 y/ {( t4 a 现阶段,东营市作为产业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各个油气相关产业相互作用的结点,在集聚和扩散作用下不仅向陆域城市释放和吸收能量,同时也向海域传导。由于具备海洋科技进步快、海洋产业高级化、并对周围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已经成为该区域海洋经济的增长极。在产业发展上,增长极是产业发展的组织中心;在空间上,增长极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海洋经济增长极一经形成,就会成为区域海洋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极核,在吸引周边地区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支配效应、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增长。
+ E- S, H: B) n' D3 L& u) F+ A
+ a4 V* B3 o; d/ e# ` 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
X5 ?6 R" j: X9 D) ]$ h7 p1 `
一、相关资源分析
. X; ~, ^. Y9 E; V& F 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0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30余种;主要经济虾蟹类近20种,浅海滩涂贝类10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20余种;藻类13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10余种。主要养殖品种有鲆鲽类、鲈鱼、虾蟹、牡蛎、贻贝、扇贝、鲍、刺参、海带、裙带菜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7 U4 z V* c' v) I3 p$ y
* P; {9 N& V* X- T3 G
图表:山东省2018年上半年渔业经济总产值
3 [: Y3 ]+ v( X9 c3 d 来源:山东省海洋局规划财务处
0 j3 I- |5 x. E9 Y 二、发展现状与规模
; N! D. P+ E/ \, v
2005年,山东省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规模实施近岸经济型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2014年以来,财政资金扶持重点转向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在近海礁区移植增殖鳗草、鼠尾藻等,配套开展了观测网和岸基设施建设。目前,海底荒漠化得到初步遏制,为牧场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9 z# ~, j, g' @& d. D! Z9 h# m
同时,山东省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25处,其中万亩以上的园区达20余处;国家和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600余处,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传统产业支柱作用稳定,底播增养殖产量达到191万吨,筏式和吊笼养殖产量达到272.24万吨,分别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7.25%和53.09%。区域发展形成特色,滩涂养殖面积12.1万公顷,主要集中在黄河三角洲海域,筏式养殖大多集中在威海、烟台两地。主导品种优势突出,刺参、对虾、牡蛎、扇贝、海带、鲆鲽类等海水养殖十大优势品种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
& s# r! ~. E* Z: d! y, ]0 `0 j 6 ~% `* g9 o8 A+ M: k u7 Z
三、发展潜力分析
, n* G- H. ~' N S+ v
现阶段,山东省紧抓国家渔业发展战略机遇,拓展发展思路,高标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海陆统筹协调发展。人工鱼礁由原始的“投石造礁”变为现在的“大型生态鱼礁+资源增殖+装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观测网建设成效显现,迈出海洋牧场“可视、可测、可控”和牧场观测预警预报第一步;海陆统筹发展态势良好,以监控室、展示厅、体验馆、研究院为主要内容的岸基“四个一”建设稳步实施,海洋牧场的生产管控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提升。
; g# o1 B9 D; ~" _ 此外,海洋牧场保障支撑体系不断强化注重人员队伍建设和政策制度体系建设,设立专管机构,发布实施《山东省人工鱼礁管理办法》(鲁海渔函〔2013〕616号)、《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规划》(鲁海渔〔2014〕3号)、《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DB37T2090-2012)和《省级海洋牧场认定标准》(鲁海渔函〔2016〕199号)等系列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注重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成立“生态型人工鱼礁技术管理中心”,并在莱州、长岛、威海、日照设立4个“生态型人工鱼礁实验中心”。开展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生态模拟试验,研究探讨人工鱼礁建设新材料、新结构、新布局。注重专业技术力量整合,开展科企对接,合众创新,依托驻鲁海洋科研优势,实施牧场建设相关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完成了海区基础资料调查和增殖品种选育,为牧场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2 {1 d; C5 g/ 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