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香螃蟹、清蒸大虾、干煎马鲛、蚝仔煲汤、鲍鱼煲鸡汤……当大海里的“宝藏”通通上桌,光听名字是不是已经垂涎欲滴?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海洋牧场”!# G) s" L' r5 C" L
在大家的印象中,陆地牧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处处场景,是由金色麦田组成的一望无际的画面。而杨红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多年来,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他们的研究让渔民有了稳定的收益,让浑浊的近海变得蔚蓝,让海产品价格变得亲民,让老百姓餐桌上的海产品变得更丰富更健康。
6 m7 n: x0 @2 T3 b+ R$ t7 o8 {" W! H& C' Z
“我出生在安徽皖西,为了温饱,小时候吃过很多红薯。当时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吃,其实特别想吃鱼,更希望我们整个村的人都能吃到鱼。1982年,我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产专业。后来到青岛读博、工作,依然聚焦海洋渔业领域。”回顾走上海洋牧场研究道路,杨红生如此表示。
. {( A# b; n$ q |' E 1997年,山东海域养殖的栉孔扇贝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惨况,杨红生开始深刻地认识到,让更多的人吃上鱼,仅靠单纯的“养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要建设海洋牧场。4 _0 A8 p2 @+ R) v0 ^
针对海洋牧场定义模糊的问题,2019年,杨红生等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230期双清论坛上,明确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和内涵,即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获得了业内同行的普遍认可。+ R! L7 ^/ z/ @+ z. U/ s, k) i' m
“海洋牧场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增加渔业资源。与海洋牧场生境营造如影随形、相得益彰的措施是增殖放流。”杨红生表示,海洋牧场建设恰似筑巢,增殖放流如同引凤,二者缺一不可。
7 X0 C; m; ^0 ]; A 随后,针对海洋牧场建设缺乏标准的问题,2021年,杨红生作为首席专家编制完成《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这是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领域国家标准,已于2022年6月1日实施,可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指导,有助于提升海洋牧场建设质量,从而提高海洋牧场生态与经济功能的稳定性。$ l0 o0 w: ?; d* ~1 [. m$ v) L
“中国海洋牧场应该强调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三大功能。要在水域建设绿水青山,然后再变成金山银山。”杨红生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海洋牧场原理认知、设施研发、技术突破、模式构建及应用推广,直接参与了莱州湾、祥云湾等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引领支撑了我国海洋牧场发展。$ r" N+ h" |4 u: \$ f+ K
现代化海洋牧场在使深远海成为“良田”的同时,其生态效益更加可观。有别于传统捕捞和养殖,现代化海洋牧场能够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尤为重要的是融合发展,如三产贯通、渔旅融合、渔能融合等,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6 A! B' O, d; Q: `: y9 _, ?' m
2022年,杨红生等发表《海洋牧场3.0:历程、现状与展望》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模式等短板,系统提出和阐述了海洋牧场3.0的概念和发展思路,让行业对未来海洋牧场建设有了新的期待。# u( @: Q$ M' q2 I5 |& x
“海洋牧场3.0阶段呼之欲出。”杨红生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经过百年演进的海洋牧场,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的涵盖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即将到来。% @5 t2 R5 |% r
同时,杨红生表示,海洋牧场建设必须坚持与自然共建,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与渔民共建,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同时,切实体现渔民增产增效、安居乐业。) t6 q$ L' q" U+ N
当前,从全国到全省,“海洋牧场”已然是热频词。内涵丰富的“海洋牧场”落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将海洋变为粮仓,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令人自豪的是,当今世界每养殖三条鱼就有两条是中国的,在大众的餐桌上,水产品随处可见,杨红生“让人人都能吃上鱼”的愿望早已实现。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指出建设和发展海洋牧场;“十四五”规划也强调“建设海洋牧场”,这意味着海洋牧场建设已成为“国家事、国家责”。信息来源 | 胶东在线记者 赵竹建
+ n' q$ B% v0 m {4 Y. z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表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