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 L8 \8 g, q1 S( X) h# ] q) x十周年特辑:
g* l$ r7 _& ]0 _. F' L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本届论坛不仅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7 c* X, c! [2 m! l: q5 }% M1 M6 y9 U- }( Y1 [
$ u+ l0 X/ t7 a/ T
第五弹 中国探路“冰上丝绸之路”
9 |+ r5 ]5 ?. n中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科考活动
3 h$ x4 x" E: h2 U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1925年,中国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正式开启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此后,中国对于北极的探索不断深入,实践不断增多,活动不断扩展,合作不断深化。
% L7 u7 A$ z7 b中国对于北极地区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重要事件:
" L8 r& Q6 u0 Y, P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从事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P: [4 P5 K( Z+ W$ [) [# m; Y
1958年,新华社记者李楠乘坐“伊尔14”飞机,从莫斯科出发,先后在苏联北极第7号浮冰站和北极点着陆,完成北极考察,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R3 v5 c! r2 @0 r+ H
199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参加挪威组织的北极浮冰考察,首次在北极地区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 V1 H t+ z. A( G
1993年,香港记者李乐诗乘加拿大飞机到达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女性。
, e- Q$ M5 L j4 e; Y6 ~' Q1 ^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派沈爱民、位梦华和李乐诗3人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入北极地区考察,次年国家测绘局周良赴北极进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考察。之后又有中国科学院祝茜博士赴阿拉斯加进行北极露脊鲸考察,以及当年中国科学院张青松教授和侯书贵博士赴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气候与环境变化考察。$ I" v w+ b" g- d( L
1995年,徐力群夫妇自费赴北极进行爱斯基摩人和鄂伦春族的文化对比研究。
2 |! }# j* `/ u! {+ J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于1995年首次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系统地开展中国自己的北极科学考察。
! X& C! B4 w! d9 ?1 U* ^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中国的北极科研活动也日趋活跃。
/ O* a1 V0 z; K# a0 [从1999年起,中国以“雪龙”号科考船为平台,成功进行了多次北极科学考察。( R2 q1 y8 B2 E
2003年7月15日,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考,本次科考除了支撑平台“雪龙”号,还同时配备了直升机、水面作业艇等,扩大了探测范围,并建立起了临时观测站。此外,本次科考共有109名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韩国的科考人员参加,具有很强的国际性。
6 a# p! i: f u' E" t" L2004年,中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 D5 \0 v( A8 D* R$ k+ P
; B8 @' K+ c' l8 d
3 ]0 E/ V# E" F- _7 ^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g0 }* D6 W9 |$ q4 P# A8 B2005年,中国成功承办了涉北极事务高级别会议的北极科学高峰周活动,开亚洲国家承办之先河。 w$ [0 I; D' i1 q5 a* }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北极地区已成功开展了8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14个年度的黄河站站基科学考察。. Y, w! u4 g) i m
2018年9月26日,雪龙号科考船历时69天顺利返回上海,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顺利结束。借助船站平台,中国在北极地区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观测体系。
6 s* X1 j* Y. t/ J: F1 C2019年9月27日,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124名科考队员从上海出发,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沿途对白令海峡、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浮冰区以及多年生海冰区进行了综合性调查。
! k0 P0 T* L8 w) o# E. c3 S l6 ^, _
% J7 l8 l4 |- a7 P
中国北极黄河站
) x0 {! ?/ U" e/ d2023年9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察队于7月12日从上海出发,历时78天,总航程1.5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在自主装备研发、新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B# h# H& J3 {6 T, J) K. ^( A$ m
本次考察是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是推进落实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行动。通过本次考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认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北极国际治理中的态度和作用。: v; \" J: h! ~3 `) \( E- u4 B
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参与治理北极——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 B1 b' U9 E0 B( m, t4 F
2 z, f* ?- W; t北极的未来既关乎北极圈内国家的利益,也关乎北极域外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了北极政策四大目标,即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强调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
* W* e8 }" g4 W2 w- I自201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5年来,中国在北极学术研究、科学考察、航运保障、民间普及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使北极政策目标得到持续落实,中国在北极治理领域的能见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a: S) e% ]2 h( r) I; U9 v# w9 E) B6 L
认识北极, a1 C0 `3 z! Q# w5 T
中国不断深化对北极的探索和认知,积极推动北极科学考察研究,在北极地质、地理、海冰、生物等领域取得一系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能力建设提质增速。此外,中国还持续深化北极社会科学研究,打破不同学科的知识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协同创新,同时加大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使北极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研究水平持续提升。
* v4 r7 L2 [; F# o
% [. A" g) n! B U4 P5 A% y- D; r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与有关国家合作开展科学考察,建设和参与北极观测网络,构建先进的北极科考科研支撑平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第一海洋研究所等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在北极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冰盖与海冰变化机制、遥感与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深入参与北极治理合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6 A+ F( \3 ^3 e& U2 \9 [6 r8 N
% A; }) u7 i7 p* o( X6 w
1 I, |1 `0 _6 D5 k: y1 P# ?在社会科学领域,我国正建立起北极战略、法律、经济、治理等领域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北极治理研究团队,在国际关系、国际法、全球治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开设极地治理方向,一批聚焦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区域国别研究的知名学者将北极治理纳入研究领域,极地研究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具体表现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传统优势,在极地治理与政策研究领域发表大量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建立起北极国家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聊城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加入“北极大学联盟”(University of the Arctic),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建立“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牵头教育部中国高校极地研究联盟。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北极研究规模的效应正逐步显现,研究成果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x! N- x: [; y/ _9 p! X6 t/ n. N
) A4 k+ z5 j# }( S
6 K# t- c$ N2 M; r6 p. `3 h# |# \
北极大学联盟; o5 O q3 c' D' v# f8 \, A5 { o
保护北极
6 e+ T& P3 }1 X. Y中国积极参与北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科考工作,聚焦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北冰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调查、海洋酸化与新型污染物监测等北极科考国际前沿问题,先后派出“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向阳红01”号科考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北极海域开展物理、生物、海冰、大气、化学、地质多学科综合考察,冰站数量、冰基浮标以及锚碇观测平台的布放量不断提升,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无人值守观测装备和“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等设备性能得到检验。( W8 N7 R4 [1 D
; o( ~- J& }! P7 I% b c5 C3 ?2 S( w* ~
2019年9月,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旗舰项目“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观测计划”(MOSAiC)启动,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8位科学家参与其中,与17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科考活动,全面了解北极区域的气候变化,为保护北极收集最新数据材料。3 |4 F3 U+ W$ X, H q: a2 j% u
+ F$ S" A8 V0 q; Z2 u; g9 f* x4 [+ `! d- w0 j7 H: D4 s0 m
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观测计划4 Q4 e' }6 |( {; E6 r+ o
9 U7 t5 }8 r* b
0 E: [* K* H( T" _% Z3 v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观测计划标志 W/ R4 L) {8 I/ K7 P! Y1 W M
此外,我国还持续加大北极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多个北极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推出北极相关文化产品,提高公民的保护北极意识。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青岛市等地建有具备科普功能的极地馆。漠河极地体验馆于2020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国内唯一以极地为主题的展览馆,旨在全方位普及极地科技知识,系统展现极地风貌。我国重视近北极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漠河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同江赫哲族博物馆,呼伦贝尔鄂温克博物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等我国近北极少数民族博物馆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外知名度显著提升,已成为民众了解近北极民族历史发展、经济生活、原始宗教、幸福生活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使民众不仅是北极旅游的参与者,也应成为中国北极故事的讲述者和北极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 \+ S: n: ?: ?, |2 R
) }& P$ a) @5 r0 a; T5 L7 C5 w( i5 a& e& ]3 a9 S
漠河极地体验馆
4 ]0 W* ^# ^# Q2 a0 E' ?1 E利用北极+ ]! E3 p" a, k+ | W; p8 ?
中国一贯主张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合理利用北极资源。五年来,中国聚焦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航道开发等领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由交通运输部牵头编写的《环北极航行志》(“雪龙”号北极航行实践)和新版《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正式出版发行,新版《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也在编制中。这些出版物对普及北极航道航行规章、自然环境、海冰情况、通航环境及航海保障、推荐路线及航法、风险控制等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由“雪龙”号、“雪龙2” 号组成的破冰船编队配置持续完善,分别配备 Ka-32 重型直升机“雪鹰102”号和 AW169 中型直升机“雪鹰301”号。“黄河站”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北极考察站,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考察站投入使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在长江口沿岸落成,标志着我国“两船+两站+两飞机+一基地”的北极活动支撑保障格局基本形成。
2 c) J0 h+ f7 g% T3 |3 g( e; e
6 Q) L6 ?: c! y" F$ F% p! g5 C$ b# u
( ^4 q9 c5 k" ^& y! n! ^9 E- o! u' K) [
我国船舶工业持续深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建立起集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有力支撑了国际航运、对外贸易、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主体。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大国重器”相继建成交付,极地邮轮等专业化小型邮轮研发设计建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高技术船舶工业智能化绿色化特色逐步显现,成为我国极地装备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北极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北极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支撑。5 @! O' n f1 p k% x
参与治理北极- {* W4 `8 _. i" ~! U3 M R
中国积极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挥伙伴关系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北极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不断拓展共同利益范畴,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推动航道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效。中国与北极国家合作协议得到落实,重点合作项目成果逐步显现。
0 ^; I8 @: Y. G在多边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北极国际组织相关工作,有效利用双多边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如参加北极圈论坛(Arctic Circle)大会和“北极前沿”(Arctic Frontiers)大会等活动,与参会成员广泛交流、凝聚共识。* ]! ^+ Y' c: c& W7 A5 F6 e% t
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与北极圈论坛在上海共同举办北极圈论坛中国分论坛。2021年10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China Investment Research(中国投资研究网)共同主办北极圈论坛“冰上丝绸之路最新发展”主题分会,对推动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合作具有历史性意义。中国充分发挥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协调作用,举办年度研讨会和圆桌会议,增进各方对北极及其全球影响的认识。
- u. a1 u$ b; A( t; ]9 q: l' D7 S
. v J+ D* @1 h9 k, J1 l
3 t; T; @: w1 V# A! g% P北极圈论坛“冰上丝绸之路最新发展”主题分会
; Z5 K( {6 }9 z. ?7 N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极地治理规则制定,如2018年10月,中国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日本、韩国以及欧盟签署《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CAOFA),并于2021年完成国内核准工作。这项协定的签署是北极国际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重要进展,填补了北极渔业治理的空白,对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特别是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B+ t+ G5 R1 \- @- z0 L' s( J7 ]
在双边层面,中俄北极合作亮点突出,主要聚焦航道建设和能源开发等领域,如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北极东北航道的常态化运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和丝路基金参股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保利集团投资阿尔汉格尔斯克深水港建设等代表性项目逐步推进。
1 E1 D* N! {$ F% q& m- ~) a, C- C8 B; W8 }" f
' }) e% _! h7 O0 i$ n( h! a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和丝路基金参股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 D2 d; k+ E" W) G+ y此外,中俄北极科研合作也在不断推进,如中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科学院海洋学研究所成立“中俄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并签署《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十年科学发展规划(2019-2028)》。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强调要聚焦能源合作和北方海航道合作,标志着两国在北极合作的共识以文件形式被确立,为进一步深化中俄北极合作提供重要指引。
t* Y/ c( ]$ ~5 R中国重视与北欧国家深化北极合作。
( k& B8 {+ U- R. m在与芬兰合作方面,2019年1月,《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19-2023)》发布,提出在深化发展北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中芬船舶企业联系等领域建立部际交流机制,加强北极法律和社会科学、地球科学、极端气候、人才培养等领域交流。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与芬兰气象研究所合作开设“北极观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数据共享和联合研究等合作。
+ ^: p/ }. K& B$ `$ R* d1 {- e- ~# ]5 ]1 a8 s, u! ]
4 R" Q4 }" [- ~1 Q T0 d3 Y% B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与芬兰气象研究所合作开设“北极观测联合研究中心”
$ }$ R- o5 Z: Q' \在与挪威合作方面,2019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挪威第三极-北极联合研究中心”(TPAC)。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主办多场学术交流活动。2022年,中国科学家已重返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并恢复科学研究工作。
2 R" h" H; ]' |4 W9 a+ }4 B, s* } \) `7 o
' n$ p+ e( v# F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挪威第三极-北极联合研究中心”
1 |1 u% E, R; L7 q$ k在与冰岛合作方面,2018年,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考察站的正式运行,对推进北极治理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e% u3 @6 T/ O* H+ v* k5 x/ ~- U
在与瑞典合作方面,中瑞(典)科技合作联委会先后于2019年和2022年举办两次会议,聚焦北极科研、科技创新等议题开展交流。
6 f F$ \$ N: o8 e在与丹麦合作方面,近年来,丹麦政府一改从前乐见中国参与格陵兰经济开发的积极态度,时常对中国的正当投资设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担忧格陵兰借助中国的投资实现经济自主,另一方面担心损害其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展望未来,中丹北极合作虽有巨大潜力,但面临不小挑战。
) B$ V2 a+ }2 E# q- e8 H7 e近年来,美国不断用“竞争对手”来定位中国,阻碍正常北极投资合作的开展,但两国在科考和人文交流领域的互动仍在持续。; Q. P; \; U4 a [( Z7 c
2018年,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科考队邀请美国专家登上“雪龙”号,就采集海洋酸化数据开展合作。基于北极冰冻圈监测等议题的共同研究兴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国际北极研究中心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此外,第九轮和第十轮“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年度对话机制”先后在中国舟山和美国圣地亚哥举办,“中美北极社会科学研讨会”分别在同济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成功举行。中美两国学界互动与人文交流表明,双方在北极领域仍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 U8 l5 S$ i0 c7 L' K4 d+ c q4 M5 N8 z
. k3 V5 p. g0 D中美北极社会科学研讨会) D. G, E5 y( N% T/ r6 o* y( A% ?
此外,近年来,受特鲁多政府对华强硬政策影响,中国与加拿大两国北极合作退步明显,数个投资合作项目或合作意向遭遇停滞或被否决,两国北极合作面临较大挑战。" V* J0 Y! ]8 ], c( `, |
(完)
0 Q& ~ ^3 K3 m; B参考文献4 F. G; c8 M) Z, ?5 p. ^
1.张璐,张占海,李群等:《近30年北极海冰异常变化趋势》,载《极地研究》。
9 ?' W; S D' X- h2 b+ S2.焦敏,陈新军,高郭平:《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载《极地研究》。1 V6 P3 L% S) W: ]# q3 ~0 v6 O. Y
3.张敏娇:《论气候变化条件下北极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思考》,载《华中师范大学》。
2 l$ e2 U# d6 s9 |2 j4.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S, C" b/ k( t6 B/ u
5.范晨恩,北极环境治理的软法路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8 g1 ` Z* \5 p& j9 W
6.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熊保护——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北极熊濒危物种表列案评析》,载《武大国际法评论》。* P/ t9 F$ v5 f3 G; m: n( o# A
7.丁煌,褚章正:《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北极环境治理及其中国参与研究》,载《理论与改革》。
. K8 t( D& D/ m, }% R! w; F8.冯寿波:《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以北极环境国际法治为视角》,载《阅江学刊》。
7 Y$ J4 G, G+ E3 ~9.周芳宇:《北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兰州大学。
, ~9 y y: y+ U5 c' z10.郭鑫:《北极环境治理问题探析》,河北师范大学。8 J" P R& j& C
11.郑雷:《北极东北航道:沿海国利益与航行自由》,载《国际论坛》。1 {; L2 {! M2 J- g2 {, e5 u
12.卢顺容:《北极地区区域构造与矿产分布特征》,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d' H- _2 _3 U9 c$ g. s
13.聂凤军、张伟波,曹毅,赵宇安:《北极圈及领区重要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新进展》。
" Q. E4 K: [# A0 A1 A* b0 O14.李连祺:《俄罗斯北极资源开发政策的新框架》,载《东北亚论坛》。
# t. n. I A* S15.夏立平,谢茜:《北极区域合作机制与“冰上丝绸之路”》,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 W+ h$ E: \( O' d! m
16.张富强,田丰,蒋莉萍,等:《北极地区风能资源开发软环境研究》,载《中国电力》。
# S* }' M" y$ _2 J! i- |17.《他们在北极建设了一座太阳能农场》,载《中国气象报》,见
4 x4 Y7 N; A) E5 L7 w* @. ^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200325/1057481.shtml
: \3 t O9 j2 \: I18.卢顺容:《北极地区区域构造与矿产分布特征》,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T0 d5 @% T; |: j. O: B19.邹磊磊,密晨曦:《北极渔业及渔业管理之现状及展望》,载《太平洋学报》。! I% V3 j* U9 a
20.唐建业,赵嵌嵌:《有关北极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Z) o" o- S6 Y2 b: u6 c7 e9 f
21.莉莉·威德曼:《北极海洋环境的国际治理—特别强调公海渔业》,英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
# n6 M/ K9 m3 n1 h2 O( h3 e22. 邹磊磊,张侠,邓贝西:《北极公海渔业管理制度初探》,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s' N s! F% e
23.张侠,刘玉新,凌晓良,等:《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载《世界地理研究》。! B% w0 C; z! L- j% i
24.郭培清,王洋:“美国的北极政策实践:军事与战略视角”,刘惠荣主编,《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 B4 h2 B; F9 N$ O8 t; b25.杜梦渊:《多层治理视角下的欧盟北极政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f& _4 i5 Q( ?) G$ G/ ]
26.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4 F& ?1 b; |. r27.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4 Y1 K. U- B: ?; Y5 p4 P28.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O. F0 w# l. N+ _& p' y
29.杨洋:《浅析冰岛的北极政策》,外交学院,2018。
) p; @* ?2 f8 l) h6 s) g5 k30.朱宝林:《解读加拿大的北极战略——基于中等国家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 P7 N' K+ a' k% ~; e
31.李益波:《美国北极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载《太平洋学报》。. | I6 ~( V7 R' X5 h0 r
32.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
. G" e( l; |6 {* D6 b& v" b33.《贝吉奇推动朱厄尔在北极地区进行更多的资源开发》,载《阿拉斯加商业月刊》。
% K$ ~; e$ C8 T9 [# i( _8 u34.肖洋:《竞争性抵制: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拒阻思维与战略构建》,载《太平洋学报》。0 V+ O1 q: r' r6 c/ ]
35.王佳存:《美国2013-2017年北极研究计划》,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m, |( G( L2 @( n; M
36.刘星:《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苏)、加拿大、美国所属北极地区开发》,黑龙江大学。6 L0 |# B1 n6 c1 Z
37.张丽娟,许文:《主要国家北极研发政策对比分析》,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 ?4 |2 C0 J a6 N6 t# l: O" x+ o& b
38.《中科院研究员:康有为是中国到达北极第一人》,载《湖北日报》。, Y7 p4 y: z( T* F) M
39.王新河:《推进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极问题”国际治理视角》,北京,时事出版社。4 _3 g5 U% C9 _
40.位梦华:“北极的回忆”,载《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U0 v- X" S! ?1 q: L
41.张占海等主编:《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i9 }- B- p1 y s' y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2018。
/ i i% _; J. l5 s* F43.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编:《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1 |5 u& @0 h$ p( ~8 F1 S. q44.张海生主编:《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1 a, a1 \1 {9 _. g45.张一玲:《北极归来话科考》,载《海洋世界》。, P2 Y5 W1 Q1 t7 f
46.《第8次北极科考实现3个突破》,载《科技导报》。- \9 Z2 I7 t0 @: S6 H+ C$ ^% l6 ?
47.张伟鹏:《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合作:政策优化、实践发展与推进思路》,世界地理研究.3 ^% [0 M( u9 F( l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1.1626.P.20230425.1433.002.html
* m- [$ f/ d% K4 w1 u48.赵红霞,王子怡:《开发“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区经济,3,2023(Vol:410)" H7 j' c, O1 ^" p, U
49.秦大河著:《冰上丝绸之路》,外文出版社。# f x7 r; X3 i) h7 n
内容来自:海洋世界文化无限
9 i/ V" a& B! g3 d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x5 A4 v/ ^1 z) s% A6 K1 U# I
预计明天,
* W3 ?- B9 N, G& K/ z& T渤海、黄海有0.5到1.4米的轻浪到中浪;4 s* B/ c# t% M2 j5 B8 V: ~
东海北部有0.6到0.9米的轻浪;
0 {* E0 W! U& ~) B9 p$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有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2 _# L; x7 \' e0 j
台湾海峡有2.1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区;2 O4 j# W1 i/ C/ q
南海北部、中部有1.8到2.6米的中浪到大浪区;6 c' l2 ~# i6 `- Q/ t& y. U
南海南部有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
4 U) p8 Z; X3 W9 B0 Z北部湾有1.5到1.9米的中浪;6 n+ X1 e/ c% h% G! d. w
巴士海峡、台湾以东洋面有1.5到2.1米的中浪区。# l% n3 Y6 h; e& Z. ]3 r N& _
预计后天," J6 I+ H+ f) D4 Q
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部的大浪区维持,浪高2到3.1米;
- [/ [7 k' A* V# v3 E, K j) }/ B巴士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2到2.7米。+ G" H) V# T- h
( L2 h% {* i+ E
, l% [# G! r: S0 [9 a1 i% P0 m
10月29日~11月3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 Q. ~. y6 [ Z0 [! } x1 n7 N, L美丽海岛海域海况8 a3 S- E5 |% x4 Q% C4 o6 [9 c
预计明天,9 W4 E7 U2 |+ }6 _" H6 ]
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附近海域有2.2米的中浪,以上海岛不适应乘船旅行;8 W+ B" O' u& E* ?
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川山群岛、南三岛、东海岛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9 u1 }4 i' m* M# B( R! n( X我国其他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 ~+ `" ]- x& J$ X5 U6 ?( n: C% @3 y& e6 P; t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6 E& I( K2 j, |0 r+ T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E9 y3 s- ]9 ?3 Q. ], m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 M' U+ W% f m1 m( t9 ]$ R3 Z U
# H+ c2 M2 E" g, h# V
- p9 {1 E! o: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
6 h. D/ y y4 I3 n; z! W
7 G* ~" G) Q4 [6 Q* u7 [% e5 L/ ? ?' b. L
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 C! d q, H5 L6 u7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 a- }/ {$ z0 T: U) {7 D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