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船舶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后能干啥呀

[复制链接]
4 W: C( A+ O% e6 x+ W) S6 R
' t& b8 {- A0 D& A4 n
- }9 E1 @$ \/ B; J( F- w+ F
' W4 |/ ^6 A+ r j

图说:船建学院师生作品亮相科创集市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 ]; B( p& A2 C3 G; s

能收进口袋里的折叠船、能在6000米海底按需采矿的机器人,依靠海洋波浪就能驱动的水面无人船、海空两栖航行的无人航行器、能模拟水上船椅运动姿态的椅子……10月21日,即将迎来建院20周年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热闹非凡,多件最具代表性的学生科创作品惊艳亮相学院“科创集市”,师生带着作品共同为学院20周岁庆生。

2 @. \0 h, ~& _& h" Z 6 ~( U# R9 `% d+ h1 u* {

图说:海底采矿技术

, h5 b' S* w& Q2 m% t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吕海宁副教授团队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是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具有海底地形自适应行进、深海硬质矿岩精细破碎、深海环境综合感知、智能控制、超深水作业布放回收、海洋环境扰动原位检测等创新技术。

0 z. Z0 p( g* l9 ^% z- r
6 {% X1 Q4 Y1 ^* z5 E" v
3 o- @4 A- P6 ~! b
% Y+ J, m }5 a% F) g' x" z

图说:无人船

' y1 T' ~. a% R2 B" D& s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田新亮团队历时8年技术攻关,完成的“交鼠号”和“深蓝号”两型波浪滑翔机是完全依靠海洋波浪就能驱动的水面无人船,具有超长续航能力。这种无人船耐恶劣海况、隐身性好、机动可控、成本低,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安全防护以及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团队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

: ]$ j# j; V2 I, R! j: q4 W 5 ^, i+ T- w# r2 l5 {2 Y6 w$ j3 K

图说:轻质折叠船模型

/ z( m$ i0 l. ^( `/ N

工程力学系张律文教授指导的单兵蛙人便携式轻质坚固可折叠船提出“便携轻质、坚固吸能”的可折叠船解决方案,通过轻质双材料的选材与吸能结构的设计,协同3D打印技术发展一体化加工方法,获得高效、经济的轻质坚固可折叠船,可拓展水上作战的规模可调节性和战略多样性。

4 `3 S; _* N4 K1 P' b( d+ E0 p1 ~
- N8 S7 ^% i$ b3 ^) D1 g6 T& B/ y; W
; h5 O+ d4 P9 k6 f- Q" n
, U/ ~; ^) \* R; X( d# x4 w% R

图说:仿生机器鱼

6 c- a4 ?4 _4 }

科创集市展出的成果是交大船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学院致力于建强创新育人阵地,厚植创新创业文化,承办3项高水平全国竞赛,8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奖励,本科生100%参加科创项目,80%以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团队在“互联网+”大赛斩获2项全国金奖;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再创历史新高,获得7项特等奖。

, J! A8 p0 s; J; s# i; a
7 d' d6 v+ N- T! x
" c( Q7 B. {. j' O& G5 ^, @) `
! ~6 J2 I9 L8 u- Z' C

图说:无人艇

1 ]6 k* z P0 Q C9 t

充分利用一流学科的育人优势,学院营造“大师在身边、重器可触摸、情怀有载体”的氛围,邀请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总师讲述重大工程背后的故事。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院士,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爬高桥、穿隧道,充分感受“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超级工程魅力,坚定了同学们积极投入祖国基础建设的决心。

) O/ g7 c+ G4 t

学院还将第二课堂打造成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的“练兵场”,从助力解决海上火箭发射船和深海采矿的技术难题,到在核动力破冰船、水下无人疏浚等创新装备的研发领域保持世界领先,船建青年师生也不断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基础理论反哺育人实践。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9 C: x2 G% |$ J4 D ; W1 G" T5 e- E; w 8 |* v; H9 s! i) ]* \+ X6 W6 x' v P, }; R 2 ]6 G1 V4 K3 L$ u L) k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恒商标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