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9 ^) T: i& c
) ]- k' ~- I: \% F ] 海洋调查是指针对某一特定海区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底质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它不仅对海洋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等有着重要作用,对掌握水产资源分布状况和渔业生产也有着积极意义。近日,《海洋与渔业》杂志邀请到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副局长谢健,为我们解读海洋调查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建设“海洋强国”大背景下,海洋调查的发展方向。
# b' Q' I& V4 q9 {
: ~ p& l o5 ]3 V! T 海洋调查是怎么来的?
8 i9 k$ q8 {. v& V ——“起初是为航海服务”
9 c9 h, s5 {+ x- A 早在17、18世纪,西方殖民者便开始了海洋调查工作。谢健告诉记者,当时的海洋调查主要是为航海服务,而且调查工具十分简陋,“最开始用绳子拴着石头测深,后来改用铅块代替了石头。”之后西方发明了颠倒温度计,用于测量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水深和温度可以说是海洋调查中最古老的指标。还有“漂流瓶”,起初也是一种用于测量海洋表层流的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声呐测深仪、Argo浮标等先进设备才逐渐涌现。 8 f$ I2 ~9 D( o& L; x0 I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重视海洋调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将渔船、拖船、旧军用辅助船等改造成海洋调查船,摸索积累近海调查的经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在太平洋东西跨度数万公里和南北跨度数千公里持续出现,导致了全球气候异常。为此,中国和美国联合开展了海气合作调查,谢健本人就参加了其中几个航次的调查。他告诉记者:“通过中美海气调查,我们获得了有关西太平洋大量系统而全面的海洋和大气资料,根据这些资料,首次成功地预报了1986-1987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 * _' q# Y6 s2 u) e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伴随世界各国开始设计建造专门海洋调查船的潮流,我国也加快自行设计和建造海洋调查船的步伐,成为第一批专门设计建造海洋调查船的国家;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为满足国家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等国防工程和相关重大海洋专项的调查需求,我国有计划地发展不同型号的远洋调查船;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我国真正进入深远海以及极地调查时代,也进入了海洋调查船发展的高峰期,先后建造了“科学”号、“向阳红03”号、“向阳红01”号等较先进的海洋调查船,为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_! U3 V& }. d1 O5 \/ R- e7 A
为什么要做海洋调查? ( B; I7 p2 R% j5 I5 s" [/ ]7 R
——“这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有效途径” 2 r g+ ]# h B9 d, \7 _; ?
谈到海洋调查对人类的意义,谢健表示,海洋调查主要以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为主,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海洋占据地球70%的表面积,但人类对它的认识不到10%,还有90%的空白地带值得人类去探索。 7 l/ w( a* R6 h0 S- N+ x+ C; t, r, \
以前,海洋调查更多用于航海、贸易和研究气候变化,而现代海洋调查更倾向于服务海洋工程建设、资源勘探以及国防军事。谢健举例称,许多跨海大桥、港口的建设,都需要做前期的摸底调查,确保安全可行后才可以动工;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锰结核、稀有金属等都是世界各国争夺的对象;在海洋中做重力测量和磁力测量则与国防安全有关;海洋调查还服务于远洋捕捞,“鱼群活动与水温有关,譬如金枪鱼捕捞,可以通过水温测试,摸清全球金枪鱼的生活海域,以确保上钩率。”
z" j: |/ k* l4 j" {/ U 另外,海洋调查对渔业资源生态修复也有积极意义。谢健指出,“我国南海八大渔汛现在基本销声匿迹,但我们可以借助海洋调查数据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测量基本的要素,如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等,推算初级生产力,评估鱼类的生长生活问题。”
( g5 h( G4 d- w1 @) i( P; r 海洋调查技术装备发展如何? : f Z# B6 U- h5 J
——“大家伙可以造,小家伙仍要加把劲”
$ m8 N$ h' C' l4 e, w% I1 V 海洋调查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装备。然而,这却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谢健说,“我国的航天装备制造业国际一流,能造火箭、造卫星这些大家伙,但是制造海洋精密仪器仍要加把劲。”目前的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大部分依靠进口,如声呐装置、多波束测深仪等,国产的基本没有,当然,也有企业正努力研制,但由于精度不够,未能形成可靠的产品。 . ~" m) B/ A3 T" N, U/ V
自然资源部最近印发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动力调查观测设备50%国产化,长期在线观测设备30%国产化;另外,深圳最近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产业。“可以预见的是,海洋仪器设备的制造水平将有一个质的提升。”谢健说。
- o5 L8 s7 a/ ]$ Z" j, `# c0 C 未来海洋调查的方向是什么?
+ u) u% @, L4 @" H: w9 H ——“把南海海域基本要素摸清”
7 s4 E: r7 Q) H( X' y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谢健表示,南海局将按照上级的部署,把南海海域的情况摸清楚,“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另外,南海局也积极进军太平洋、印度洋,为“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 N8 F; _+ u" @6 |. ?# u! R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南海局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谢健说,目前南海局船舶数量大大减少,在南海执行任务的调查船仅有一到两艘,很大程度影响了海洋调查工作的开展;另外,全国范围内的专业调查船队也没有形成规模,难以“经略海洋”。他认为国家还需加大投入,建造更多先进的专业调查船舶,建议建立调查船共享平台,将各类专业调查船舶登记上网,公布其性能、航行计划等,便于有需要的单位共享搭载,提高船舶的使用效能。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无人探测设备,如水下滑翔机、波浪滑翔机等,大量用这种低成本无人化的仪器,把南海海域基本的要素摸清。
6 A+ F3 Z2 e' q4 K- J 记者:方琼玟
$ x y# d! D1 U* V4 ?7 a 编辑:林超 罗茵 金亚平 " o! I! Q/ y! J8 e
审核:高晓霞 , F# A' \2 U/ E9 b3 F2 Y" a
; H, z/ a4 P0 p
: [( x3 O s- W8 K) W/ ?4 C& [% C8 N, d; P& Q, m, s1 A% u- g
5 D- m7 c! x$ ]# @4 T( C5 i: Z!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