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M0 C8 R! `3 L9 p8 }0 K' D
海洋生态系统
( p4 S1 t/ W' p! m 一定海域内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相对稳定功能并能自我调控的生态单元。
" }/ o. @% v: k. _ ( i: {2 {+ F3 [! @9 d# q1 i& A
海洋生态系统里
6 w1 y6 _0 `+ f% [% w. @/ Y 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典型呢? 2 S: p8 y6 z4 v+ D% I" h
1 红树林生态系统
& V+ d! a5 ~2 P y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9 l" P- N3 @7 }" Z# l3 u
# A8 s2 e G# m3 b5 g 2 盐沼生态系统
. d. s" g+ J0 Z1 Q H 盐沼是受周期性潮汐运动影响的覆盖有草本植物的滨海或岛屿边缘区域的滩涂。 + Z% C! j3 E- Z2 K+ r
简单来说,就是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其中,海滨盐沼分布在河口或海滨浅滩,由海水浸渍或潮汐交替作用而成。
. M( ?; {" Y$ O7 E: ]- s 几乎没有什么生态系统能像盐沼一样,支持这么多种类的野生动物。 - q1 M( f# f' A) Q9 n, |8 p
( ]2 J* Y8 M* t& D# K 3 海草床生态系统
# O. {2 c2 r x2 A+ H& U 海草床是中、低纬度海域潮间带中、下区和低潮线以下数米乃至数十米浅水区海生显花植物(海草)和草栖动物繁茂的平坦软相地带。
/ L1 `% G1 q, g, n2 T0 D% G6 e 生产力相当高的海草床既是重要的渔业育苗生境,也是众多鱼类、贝类和大型海洋生物如绿海龟、儒艮的觅食地和庇护所。
/ V) Z# |/ p- e" D: M: x, o ! }8 K9 C6 r1 j A. k6 P7 U+ H6 U
4 海藻场生态系统
Z- E# t- u* Q, c. ^. _7 y 沿岸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水深30米以内浅硬质底区的大型底栖藻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一种典型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冷温带以及部分热带和亚热带海岸。 , ~3 W' @: h# ]! P4 }5 @
形成海藻场的大型藻类生长迅速,分布密集,往往形成如陆地森林般的环境,给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觅食、栖息、躲藏与繁殖的空间。
% F. y: C, k* p3 D7 d# S9 S 呆萌的海獭也是其中的一员,而且相当重要。以巨藻为食的海胆,是海獭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正是海獭的捕食,才避免了海胆对巨藻的大肆啃食。
' t: Q% @8 [5 a, E$ y3 I ) H7 y+ a! m7 H& v
5 珊瑚礁生态系统 ' W/ J1 ]" l: d* \
由活珊瑚、死亡珊瑚的骨骼及其它礁区生物共同堆积组成的聚集体。
% w; J3 D0 T% ]" h( i) Q8 _ 珊瑚家族本身丰茂而灿烂,是小丑鱼、海鳝、砗磲等上百种海洋生物的家园。珊瑚礁还是天然的海岸屏障,具有防浪护岸和环境调节的生态功能。
* q" n' c* `. k1 Q& H. x9 Y" U. m' q , m: Q, t/ F$ t/ o/ d3 m v1 K3 Z
6 牡蛎礁生态系统
3 f/ U/ ~' {) t: c 牡蛎是一种我们熟知的食物,但它们也是生态系统的工程师。由活体牡蛎、死亡牡蛎的壳及其它礁区生物共同堆积组成的聚集体,我们将其称之为牡蛎礁。 % m. f& D; v) x9 e/ ]; R' C' ~
牡蛎礁作为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在我国温带和亚热带海区的潮间带和浅水潮下带有着广泛分布,不仅能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还能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并减轻海洋灾害损失。
* h- J) W) C1 ]* G! f
: e* W9 A) F. F8 B& C" y$ y4 O6 u4 h! @ 7 海湾与河口生态系统 , P! i% N# ^% }( H p
海湾:被陆地环绕且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的海域。
+ p' z, e. V+ X# K* c* Y" N' b! Y4 y# n 河口:半封闭的海岸水域,向陆延伸至潮汐水位变化影响的上界,有一条或多条通道与外海或其他咸水的近岸水域相通。 / m5 k7 Z* M1 p. D1 z
多数海湾兼有河口的特点。河口生态系统,咸淡水交汇,陆海域邻接,通常被认为是河流到海洋的过滤器。这里生活着不同类型的初级生产者,包括浮游植物、盐沼地植物、红树林、沉水海草以及海底藻类。
6 a3 E3 |* l% _2 F+ X6 p( @
3 A/ F! v9 D* U9 M% i0 C4 N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移动到海洋中更深一些的地方,那里没有阳光,却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 w" N; [ B$ P; v5 n& Q
8 深海热液区生态系统
' ]5 c& [. u: V- R 不依赖于太阳光能,由化能自养微生物支撑的典型黑暗生态系统。硫化物烟囱体是深海热液区的代表性特征结构,由喷发的超高温还原性热液与低温富氧海水混合造成矿物沉淀聚集形成。 7 ?1 M2 X6 G @8 j
. b8 ~2 G, c$ u6 ^/ L$ v
而热液区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要属管状蠕虫。它们大多在10~22℃的环境中生活,身长能达到1~2米。管状蠕虫有性别,有心脏,但没有嘴和消化系统,在管状蠕虫的体内聚集着数以亿万计的共生菌,这些细菌从热液中获取硫离子,并从海中获得氧气。正是在这些细菌的 “供养”下,管状蠕虫才得以生存。 7 G6 x" j2 k+ v% d2 \
0 Y2 V% Q: g' C ~) M- G- S1 x( s: U
9 冷泉生态系统
( N" p$ d: j. ~0 B) U “冷泉”是海底之下的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质结构或压力变化驱动下,渗漏溢出海底进入海水的活动。它在海底的形态类似陆地上的泉口,周围温度一般在3~5℃。在深海中,很少有生物能生存在缺乏光线和温度的条件下。而在甲烷“冷泉”周围则有从海底菌席等微生物到双壳类、多毛类、虾蟹类、冷水珊瑚等高等生物的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因此,冷泉生态系统是深海中的绿洲。
# P7 m7 g7 S# x$ q/ Y1 w! h( u5 t 一个典型的冷泉生物群落示意图 . ]) V O0 _2 _4 ~4 r! b- Y- E
10 冷水珊瑚林生态系统
4 q- b6 x4 J. |- m 冷水珊瑚林是除海底冷泉、热液之外的深海第三大生态系统。与浅海暖水珊瑚依赖于共生光合藻类不同,深海冷水珊瑚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从表层沉降下来的有机质颗粒为食。这些冷水珊瑚不是形成岩石般的珊瑚礁,而是形成树木、羽毛、柱状或扇形的小树丛,海绵、海葵、海参、虾蟹等生物依附其中生活。 : U J$ Q" H* U0 P' L- ?
" M A3 {: P2 Z; e# ]
11 海山生态系统
+ Y, J }1 C* h, [ w: @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面以下,突出海底1000米以上的隆起,广义的海山指在深度超过200米的深海,高差大于100米的海底隆起。 ) }7 z9 }& F# V* o: _8 X: d' n
作为深海大洋中的独特地貌,海山孕育着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研究海洋物理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这里常见的栖息生物有海绵、珊瑚、海鳃、水螅、海百合等。
7 k# ^) e9 P2 y* }4 {( d 12 深渊带生态系统 2 }& w1 J9 i$ d9 M: S! E7 t% y9 ~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深海更深处,这里是深渊,是深海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区域。深渊带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据统计,地球上共有46个深渊带,其中33个是海沟,13个是海槽。深渊带平均深度达8216米,最深处是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 b- {3 k4 y4 b8 o5 }# P
( C/ s% ^/ z, |2 ]: ?$ I
13 极地生态系统
# A5 U+ S& D% p% Q* [* J* M 在地球遥远的两端,千里冰原,天寒地冻,正是极地海洋生态系统。
' m Y X) n; z7 u$ H1 D( {& B' K 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物是南极磷虾,它们主要以海洋浮游生物作为食物,也是部分鱼类、企鹅、海鸟、鲸、海豹等生物的饵料。
0 M/ u, D4 R+ B% C. ~8 U 在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冰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冰底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很多藻类,这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来源。 6 G0 n2 W! S+ `1 F+ N) L
' X' S) U' U* t% ]2 ~: r
南极生态系统 5 W# k+ z' ^/ C+ U4 b
北极生态系统
) V+ o* ^8 k* K9 m 海冰生物群落影响着海洋和陆地物种的丰度、分布、季节性和相互作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在部分分布中完全季节性消失。这一年度缺席期的延长以及冰层范围、厚度和稳定性的整体下降将对这些物种和相互作用产生巨大影响。
& d& o' X# @" v- K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而又美丽,复杂而又有序。 {+ q! g* L/ \# X! G) @2 J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C- X8 M7 r& ^- f- y: D" w
+ D0 t; M( D( k; K+ ? T' W0 |* [, w: [4 Y0 S! i/ b9 c, l5 L& n
s2 @" j, Y- [% e9 w
" v! h1 R1 S7 V; L( z, ]
9 W8 p- B7 m* ?8 l$ U5 j5 `8 }$ A( d- _3 T/ i! I
V; j3 {: e1 V! S5 E+ t9 f
1 }- Q: I# }. j V7 P5 V
: d, |) O- J% }! L, N4 S0 k) i+ }2 c% d5 S, L& d/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