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p& ~5 {: s7 x4 I" _
当前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愈发意识到海上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海洋的探索不断加强,科考船作为调查和研究海洋的重要载体工具,近年来也得到了新发展。科考船既包括由政府或研究机构建造运营的用于水文测量、海洋科学研究、极地研究、渔业调查的科考船,也包括用于油气探测的地球物理地震调查船。
! o" G& n9 [, @6 a9 [# v: s
: v' i+ k5 Q$ \; Y
海洋科考 示意图
8 f' E- |1 Y- t2 N2 v
' }. O7 ?3 @+ e1 _$ Q. U# H 我国科考船近年建造数量居世界首位
( d$ w& Z4 e8 K- c$ M8 {7 c: E- R
我国科考船上世纪制造过远望系列等少量科考船十余艘,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及科研发展的需求,自2012年开始组建国家海洋调查船队,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船队数量已从最初的19艘增至50艘。我国新建科考船研发设计正在引领世界发展。其中包括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中山大学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第三艘大洋钻探船等……。
\; t. L/ f6 G0 |3 @
X+ l4 y+ F5 k% ^4 [! K5 o$ U
探索一号科考船
8 w0 N" M/ b4 y2 h4 w1 l2 L/ X ; j; h& e0 z5 g5 h
就我国目前科考船发展来看,以满足全球海洋调查常态化、业务化和广泛开展海洋调查国际合作等需求为主要定位,不同科研调查需求都对应着各自独特的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船舶这一平台应当具备适应各种调查能力的航行状态。科考船根据其调查能力,通常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定技术要求:动力定位能力、灵活的操作性能、低速航行性能、一定的电站冗余度、低噪声及低振动性能。
5 b6 w) J5 T/ a- l
% w: w \- O% a* i; e: W) s “海洋地质八号”三维物探船
! @% D! X7 Y; m5 M# S
- m. ~1 U9 S7 C8 q+ @+ D `% n! D5 E 盘点我国近年高质量科考船
) L1 [( W* c: Q- s h4 g! I G 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至今已走过60多年。“东方红”、“雪龙”、“向阳红”、“远望”、“海洋”、“科学”、“实验”等系列科考船相继问世,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国际地位。
* ?" |' t ~7 b ~- {5 L
5 [. h9 I0 d0 }, m8 u1 N
“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
4 Y3 A! K- J7 s5 ] % e' `& u' O3 U. A. v# t4 s9 r
“东方红”系列最新型号是前段时间在上海江南造船下水的我国自主创新研发新一代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该船多种一体化设计为国际首创。其中低噪音设计的指标已达到了全球最高级别的Silent-R级控制标准,“东方红3”船于2013年由教育部立项建造,该船长103米、宽18米、排水量5800吨、最大航速15节、定员110人、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无限航区、科考作业甲板面积600平方米、实验室总面积600平方米,是同级别科考船中容纳科考人员最多、搭载科考设备最齐全的综合科考船,同时也是世界上吨位最大噪音最低的科考船。
6 G8 f- C# p9 e, ~1 |
: a- L0 R3 C' X2 Y
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完成试航
, y% _" V$ o/ ?; Y" d % n' e ^5 l. i) s& K: W/ n
“东方红3”船设计创新之处在于,其在船舶线型优化、船底多波束安装方式、全船减振降噪、全船电磁兼容、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实验室功能优化设计、科考作业功能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证科考现场探测、监测、观测以及实验分析测试数据真实可靠的船体线型与结构、船舶核心技术性能指标、船舶各项环境参数控制和船舶建造工艺等一体化设计为国际首创。“东方红3”号将通过装备先进的探测与实验分析等系统,以实现船基与陆基信息网络一体化。
/ B8 G/ Y* d! X7 q6 ~/ t% e) r
! S. H) a2 X8 o4 Q5 J
向阳红03科考船 出航
1 V2 W" M1 }$ ~" {
& U2 R) K) e+ C q+ }2 q& Q “科学号”系列最新型号是“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目前是我国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科考船,也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能对航线及其周围,开展从海底至高空的海洋、大气、地质、地球物理、生态、环境和资源要素的探测和监测。
, n1 Q; N" D. b. T \8 `
! z. M* t, i) p2 r @ 南海进行综合调查的“科学”号综合考察船
$ j& S7 v! T$ w9 d, b/ }
# y0 f2 c# |1 e8 S" V( N0 q “科学号”船长99.8米、宽17.8米、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在12节航速下,续航力15000海里,最大航速可达15节。能在海上自给自足航行60天,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国内首创,能够抵御12级大风。“科学号”将成为我国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4 [4 N" C4 Z' P" f
; B' x% X0 i* ?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返航途中
% J9 N; F5 E; A6 s8 i
0 }0 d6 z/ \3 t/ z$ M$ X “雪龙”系列最新型号是2019年1月交付使用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具有船首和船尾双向且持续的破冰能力,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DP-2动力定位系统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作业时间窗口比“雪龙”号延长约2—3个月, “雪龙2”号为世界上第一艘满足最新极地规则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机舱和船体采用智能化设计,可以实现全寿命检测,安全和使用性能大幅提高。同时“雪龙2号”将加装智能机舱,这是我国首次在科学考察船上配套智能机舱系统,也是我国首次在电力推进船舶中加装智能机舱。
q8 q( O' ]1 A3 d2 i1 e
9 Q- D: h) Y* N1 Y& X6 G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深入南极科考
( `# M; b$ s8 |( ^+ r* s9 P# D
: |5 m; f; z7 R0 H( M
“向阳红”系列最新型号是新一代“向阳红10号”,2014年3月28日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该船具备开展近海、大洋和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气象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是国家深海及洋区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之一。
5 [ Q0 y* k8 F5 W* {& D
0 r9 f% X* F. ?* f! |0 N% X
新一代“向阳红10号”科考船
, C% V2 M: B" M3 s, U
& _; g7 q4 T; B9 P% S; {4 W 新建“向阳红10”号船舶采用先进电力推进系统,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浆和两台可调螺距艏侧推,具有DP-1动力定位功能,采用船底GONDOLA悬挂式平台安装声学设备换能器,并设置有平整、开阔约430平方米的后作业甲板,和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船体总长93.0米,宽17.4米,型深8.8米,总吨位4502吨,续航能力12000海里,船上定员65人。
/ |+ C0 h$ o+ [- }
5 @6 Q8 A9 p$ `# |9 X( S
“向阳红10”科考船
0 ]' _( ^3 t% s7 V 2 ^% [( Z; {, h
2017年6月13日, 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准备进入水中,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最后一潜。
* N6 {4 m, |7 I9 W! u8 V( @
# g6 Q5 A O" F& T* ]# @' ~ 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 r; `) m) _( F/ {7 i
! e- t3 e4 E8 _. i) T “远望号”系列科考船被誉为“海上科学城”。先后实现了多次重大跨越,相继攻克了船摇稳定、电磁兼容、海上标校、船姿数据处理与航天器轨道确定、航天器控制等11项关键技术,也相继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发射阶段海上测控、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海上测控、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过程中的海上测控等任务。
2 j6 T1 ?7 D N/ f- W. c* D. O3 x/ I% a
4 }5 g7 H! V+ Q: k* b0 H, ` 远望号测量船
7 C. q+ r) L& E! X
! O! g' ]; a2 ~- }6 u
“沈括”号是我国首艘民营船企打造的小水线面双体型科考船,是一艘集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的深远海科学调查作业船。之后投资建造的又一艘科考船,该船首次采用国产化大功率直流母排电力推进技术和大功率永磁电机,具有耐波性好、静音效果佳、行进速度快、能耗低、续航长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水声调查研究和海洋声学设备的海试。这艘小水面线双体科考船,设计总长63米,型宽23米,型深9.4米,满载排水量约2180吨,载员60人,其设计在10级风能安全航行,在4级海况下正常作业。
' Z. d; K0 b3 o( c( T4 y A/ I$ _
0 B8 q0 }6 @7 I
我国首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沈括”号
2 U& g4 K* f' C( {+ g 5 Z# A3 S2 F; R! Y
“沈括”号由上海海洋大学和西湖大学联合组成的“彩虹鱼”科考团队,于2018年12月1日在全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两台“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的万米级海试,深度分别为10918米和10899米。
* V3 f0 ^: f0 E7 r+ D
1 z( i4 o4 U9 r$ x% O
中国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彩虹鱼"
; P& C* Q" x) Y9 A: U- @ " u3 S5 g$ U5 W! ]
“张謇”号科考船是2016年交付使用的国内第一艘专为深渊海沟科考设计的船舶,也是第一艘完全由民营企业出资建造的科考船。船长97米,宽17.8米,设计排水量约4800吨,设计吃水5.65米,巡航速度12节,续航力15000海里,载员60人,自持能力60天。“张謇”号科考船为我国11000米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及其系列产品的科考母船,承担全球大洋25处深度大于6500米的深渊区开展科学调查活动。
, |, R; u1 e$ j, t o0 A8 F
; k8 h. O5 q3 N A) U 万米级深渊科考母船
. a) \2 a9 g- L4 S: @4 A. P7 L) I
7 R4 }% L( B: B0 O: M: @ “嘉庚号”科学考察船为全球顶级科考船。船长77.7m,型宽16.24m,设计吃水 5.2m,满载排水量3450t,最大航速不小于14kn,续航力不小于10000nm,载员为54人。“嘉庚号”在动力推进方面配置AFE有源前端驱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设双轴双定距桨、双襟翼舵、1台艏侧推、2台艉侧推,具备DP1级动力定位能力。采用国际上首例全新升降鳍板上设置走航超洁净(痕量金属无沾污)海水采集系统。
7 l: S4 Q2 S) D* g: h2 a/ s
, x2 M! r, m% f0 w) q
“嘉庚号”科学考察船
4 \7 @9 Z8 z4 @/ M/ R
6 q( n- { [7 J- l4 L, F( d
与此同时,我国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也正在规划中。这艘科考船将探索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所探部位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
8 \% Y* u$ ?8 p9 Y% A
迎接我国海洋大时代
6 m, J3 O: n$ N5 _( t3 O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命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海洋新时代”,装备更高端更先进,对海洋的研究向深海和极地拓展,平台融合、数据融合正在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产出。这意味着,我国新一代科考船将向着平台通用化、系统智能化、装备专业化发展,使海洋调查船队结构配置不断完善,
9 y" r- [% \9 X9 a
+ [$ T6 u7 J# @ 在建的中山号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 S" x0 J) L+ c' r4 `4 B9 Z
4 T6 l' y& ?. Q
从科考船队规模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国家的科考船船队规模远大于中国。据统计,目前美国的各类科考船船队规模约250艘,欧盟总计302艘,俄罗斯和日本也分别超过100艘。但我国科考船的设计建造也已从跟随走到了世界引领的黄金期,
" V+ D# t7 K6 a$ c2 f' E1 e! Q6 X
3 j) U0 B; |3 n# E u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
1 J, E5 n( h" n0 h. O. _
, p' \. E) B( P8 O. S( k8 F
截至今年9月,正在设计及建造的海洋科考船共约10艘,数量居世界第一,这也使得我国海上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据悉,我国正在研发核动力远洋科考船。届时,中国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海洋时代!
2 l+ {3 E) Q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