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5 Q1 x% t/ B* ` 2002年,国家批准了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并任命当年66岁的徐芑南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由此,著名的蛟龙号潜水器正式开始研制。
/ R- Q, `7 y0 b$ x0 z3 j D% W9 @( B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全身上下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它的精密度达到了“丝”级的要求。您知道吗,深海中1个指甲盖儿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1公斤的水压。而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H5 t& S) n; {8 R% ^" h+ ` 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钳工只有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B7 \" ]1 E6 U: B6 x5 i/ {
& {5 A6 @) P6 k! ]; n( S4 Y 顾秋亮
2 n& s: O) `2 d0 i5 X8 F# v4 P, ?5 T ( J! T& G# ?& Q: C1 u3 x
在蛟龙号的装配工作中,安装载人舱玻璃,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安装中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5 ]# t; q- E+ P* L. f 因此,在安装中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手段还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这并不是在吹牛,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用纯手工打磨维修潜水器密封面的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 3 o* i) D/ L: J1 c" }3 }/ W" h
1 c& [" V0 o9 Q! l/ a
顾秋亮
, i k6 D3 p; g : L- L" v/ S7 d( C& T
除了精细的装配外,蛟龙号上使用了很多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比如说,载人潜水器要想在海里自由上下,就必须有足够的能量来源是吧,例如要使用超大功率的发动机。但是,中国的蛟龙号设计,却采用了一种叫做“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这可是相当新鲜啊!没有动力又如何能够畅游于深海之中呢?他们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呢? 8 \" x2 H) a/ l2 L8 ]* {
如果在潜水器上设计动力装备,无疑会增加重量,这就会影响整个潜水器的技术指标。而徐芑南的团队,巧妙地在潜水器两侧配备了4块压载铁,使潜水器的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灵活调整。
" S9 d3 y8 d1 o' @# J" o; u
6 f* R# D0 i' t) b 蛟龙号
* @, i( p# Y+ g7 r0 U, z( P( m
8 ]/ L) r' l7 M* I) B6 h2 t 原来啊,所谓的无动力,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物体本身的重力与海水浮力的关系。“蛟龙”号下潜的时候,压载铁就挂在潜水器下腹部两侧的凹槽内。您可别小看了这几块大铁砣的作用,它们如果装少了,就会下不去;装多了,就会回不来。当下潜至海洋深处时,潜航员会适时抛掉一定数量的压载铁,实现潜水器的悬停或者上浮。而完成使命的压载铁,则默默沉入深海,在深邃的海底见证中国载人深潜的足迹。
0 z! B# N5 x7 p: `9 g 就这样,徐芑南带领着自己的攻关团队,按照中国特色的“土办法”、“攻坚战”,使得中国载人深海潜水器一点一滴地成长壮大起来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各种零件组装完成后,下一步就是进入海试阶段了。
8 a; L0 }. A: n" v2 q 8 s& J( ^9 O2 {9 v) Z9 Q8 H- e, E
蛟龙号 ( @" L9 o; x G9 n
/ l, {6 M7 _/ r! s) {; `' F- g; u* L 总设计师徐芑南,坚持一定要和大家一起上“向阳红9号”工作母船。他上船时,必须随身的各种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器械,满满地装了一大箱。2009年8月初,试验母船“向阳红9号”载着海试团队,行驶到了指定海域进行试验。按照预先确定的试验原则,海试分为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四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其中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试验计划。 - t1 v; [ F0 ?' J M
但是,蛟龙号的首次海试就遭遇了下马威。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继续关注明天的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
7 `2 g# v; }9 q" Z3 U7 t( F/ |$ b3 A3 c# w( W+ @
3 Z5 d. W( h/ `+ X8 ?( t% v
/ F! ]5 N F" Z" R+ @5 M2 N2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