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0 W& {, I* n/ Q3 o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别人时难免要互相打招呼,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军舰好比流动的国土,在公海和他国舰艇相遇时一样要互相问候。"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和平时期若两个敌对国的军舰发生碰面,必然要向对方展示点功夫。被誉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在拦截他国军舰、军机等方面做的毫不含糊,空军有著名的"巴伦支海手术刀",海军则是"疯狂的伊万"。 0 Z7 i2 m9 F8 ]8 M0 t
E9 \9 R* Q" V: ]8 ?0 o- m/ L 想了解什么是"疯狂的伊万",首先要从潜艇探测的原理入手。我们都知道,由于光线在水下传播时能量会严重衰减,因此潜艇依靠声呐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探测。声呐从工作原理上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两种。其中主动声呐自身发射声波,通过接受反射信号实现态势感知;而被动声呐只能接受到别处的声信号,本身无信号发射能力。因此主动声呐的精确探测距离要大于被动声呐。
+ b, h; t0 u5 X2 }8 E T
/ j, Z& f3 P6 U* t3 U e) E" }/ S# e 然而主动声呐发射的信号很容易引起对方捕捉。现代高精度被动声呐感知信号的距离通常大于主动声呐探测距离,虽然无法精确判断敌军三维坐标,但至少可以提前规避,通过相应的战术机动最终成功确定敌方潜艇方位,进而实现反杀。因此任何潜艇使用主动声呐时都会谨慎万分,只有艇长下达了战斗决心后,才会开启主动声呐,完成对敌方潜艇射击参数装订后发动攻击。所以说主动声呐好比战斗机火控雷达,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谁也不会贸然打开。 . \# E; N% A/ z j5 _8 J
- l3 ?: M5 G$ g# e
所以说,被动声呐成为了潜艇重要甚至唯一的探测工具。由于潜艇推进装置位于尾部,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自身会产生极大的噪音,从而掩盖了潜艇后方其他声源发出的声信号。因此被动声呐只能安装在艇首和两侧,在艇尾存在90度的探测盲区。冷战时期苏军潜艇噪音水平往往比美军的要大,美军潜艇指挥官正是利用被动声呐的这个弱点以及自身较低的噪音,潜伏于苏军潜艇尾部实现跟踪。 ' @5 |/ O$ m% V
: d3 ?4 b' I2 S
当然战斗民族也不是吃素的。苏军潜艇的对策就是航行中突然将艇首调转180度,看看后方到底有没有被跟踪。由于被动声呐在精确探测性上是不如主动声呐的,进行跟踪行动的美军潜艇不会与苏军潜艇之间保持过大的间距。突然转向的苏军潜艇会在后方带来强烈的负压尾流场,排水量万余吨级别的美军核潜艇航行时拥有巨大的惯性,根本来不及减速,存在被吸入苏军潜艇尾流的可能,甚至发生碰撞。美军把这种恐怖的潜艇战术称之为"疯狂的伊万"。 ' a4 z. {+ w( t+ t5 a
+ a7 t8 \/ ~9 U" t. _5 N% [( T
"疯狂的伊万"最为经典的操作发生于1992年俄罗斯核潜艇"塞拉"级对阵美军"洛杉矶"级身上。"洛杉矶"级的"巴吞鲁日"号正在巴伦支海执行跟踪"塞拉"级K-276号的任务,成功潜伏在K-276号后方。就在美军得意忘形之际,K-276号突然做出了"疯狂的伊万"举动,"巴吞鲁日"号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艇长下令立即减速并倒车。换挡速度过快的主传动箱会产生严重噪音,恰好被K-276号捕捉到。美军认为K-276号已经占足了便宜,按照常理应该互相规避。
$ @, `, a5 Q, p4 y
% C2 Q1 q9 ^- T/ c: r/ t0 Y 万万没想到的是K-276号在发现"巴吞鲁日"号之后居然马力全开,加速冲向美军潜艇。结果是K-276号的指挥塔与"巴吞鲁日"号艇体右侧发生碰撞。采用双壳体设计的K-276号拥有充足的储备浮力,只是伤到了皮毛,直到近些年还在俄罗斯海军服役;而单壳体的"巴吞鲁日"号就没那么幸运了,强烈的撞击使得耐压壳受损,虽然还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美国,不过由于维修代价过于高昂,最终被美国海军放弃,成为了"洛杉矶"级第一艘退役艇。
h% b" m( O' A" p, C' H5 J
7 e+ ~ y4 ?. W7 m "疯狂的伊万"不能说是俄罗斯潜艇指挥官的鲁莽之举,而是精湛的战术与坚定爱国信念的完美结合。未来"疯狂的伊万"或许还会在水下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0 s( n& q) Y4 z, v- x" G5 D; Q
1 `8 d3 K/ m# c4 _( ^; R! _. p
0 s; k8 `2 J& _8 B4 w: S& ?8 d9 c `3 ~7 P L3 S
! W+ t, c: o(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