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波浪 -海洋波浪素材

[复制链接]
) y8 u4 J( G/ H4 c$ G' E% {9 l5 I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 M9 F, B- X( x' R A8 G- A& N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5 A4 n+ }7 U s* o

撰文 七君

6 r7 s' ~: ]: p7 L" b

今年4月,印尼南伽拉号潜艇(KRI Nanggala (402))沉没,潜艇上的53人也随之殒命。这艘由德国制造的潜艇碎成了三块,沉睡在840米深的海底。现在事故原因还没有查明,不过印尼海军少将 Iwan Isnurwanto 称,一个海中自然现象可能是事故的肇因,日本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还拍摄到了证据。

* w. Z( O P# c0 n# i* \
1 X$ V' Q+ Z& T: T( C2 Q

印尼南伽拉号潜艇活着时候的样子。 图片来源:ANTARA / VIA REUTERS

1 a% ]7 L( o( s3 N8 W, \/ Z! K, c F

这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在岸上和水面的人很难觉察的内波(internal wave)。

8 N8 W6 t" w$ q0 l

内波就是在水下的一种重力波,内波的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分层的液体,当不同液层的界面被扰动时就会产生内波。

7 X0 n0 P1 A! {

我们用油和水就可以模拟内波。你可以看到,油和水的界面上也有暗波涌动,但这种波在油面上几乎不会引起什么变化。

# |, o9 m% e& ?9 q! m/ n7 ~
$ M) _7 t; S& F0 T0 j; e/ f
2 p \; {% K) m9 l$ I4 r
2 T$ f' z) g4 ?. e. g }! o9 m

在水(蓝色)和油(透明)的交界处形成了内波。图片来源: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0 i$ c7 q0 F7 [/ U2 c

在海中,更热、盐度更低的海水位于上层,上下层之间的密度差使海水分层,为内波创造了初始条件,当潮流遇到海底高山等阻碍时就会内波就会涌现。实际上世界各地的大陆架附近经常会出现内波。

0 U( S. j D3 d" j8 a1 q
& M. _* H7 m, ^! [1 O1 }* H

全球出现内波的地方。图片来源:Cornell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d0 a- L* o) {9 G$ o) c+ c a

和水面的波浪不同,内波可以传播数千米,并且可以持续数小时。内波的幅度,也就是最高和最低处常常超过50米,这也让内波变得极为危险。

+ r+ O: q. Y5 }; K# z8 B* ]4 C

根据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的海洋和大气研究部的部长 Matthew Alford 和同事在2014年发表的研究,在10分钟内,海洋表层10米厚的海水就能打出一个近40米的浪头,只不过这个浪头是向下的而不是向上的。

8 f8 n* C# ?5 r2 T$ h1 {7 \4 m

这样迅疾的内波对于浮潜的人来说相当致命。Alford 介绍,他曾经作为专家被邀请为一场诉讼提供专业建议;在这个案件里,一名大溪地潜水员被内波刮到了深海。

& p* {+ x% S' B
7 n$ c4 Z! q5 _4 r. L# u" f* h4 b

畏惧内波的不仅有潜水员,还有各国的潜艇。

* s9 w4 _$ W/ x1 V! }5 c* S( z

早在1966年,美国海军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内波可以让潜艇的控制变得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潜艇沉没。二战时,潜艇通常会避免在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处作业,就是因为它们知道那里有臭名昭著的内波。

+ y& e4 v4 I& D! q# a& U4 f

在30多年前,真的有潜艇在直布罗陀海峡出事了。1984年9月21日,苏联的潜艇悄咪咪地潜伏在苏联的一艘商船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但在快要离开的时候却一下子撞在了商船上。这次相撞导致商船损坏严重,潜艇的头也破了,最终不得不浮出水面曝光。

9 }0 w5 g. M3 v( o) c: `, D

直布罗陀海峡的邪性和那里独特的自然条件脱不了关系。根据欧洲航天局(ESA),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水大致分为两层:下层是更咸的地中海海水,上层是盐度稍低的大西洋海水。再加上直布罗陀海峡海底地貌复杂,那里有大量内波出没就不奇怪了。

" P7 p) E! {9 w1 H
2 w: u+ m! S% n! o; W! k7 E" [) K

欧洲遥感卫星拍摄到的直布罗陀海峡海洋表面,海面的波纹揭示下方有内波。图片来源:ESA

( A W9 J4 V" K) A4 d

刚才说过,世界各地的大陆架附近都有内波,而拥有最为惊悚的内波的海域除了直布罗陀海峡,还有我国的南海、印尼的龙目海峡、安达曼海的小安达曼岛和卡尔尼科巴岛、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之间的墨西拿海峡。

7 |% s1 j8 \$ s: x9 c/ ^, z% X
- h* E! b, D' H" o0 a5 X
5 p1 b* c/ s" N/ z* W* ^# S
- q$ S! t* m1 X% P; [- q

这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制作的南海的吕宋海峡(位于台湾岛和菲律宾之间)的内波,它是潮流经过吕宋海峡时产生的。

* G; d% Y; r6 J* G6 P& [7 p

我国南海东沙群岛附近的内波可能是世界上最强力的,幅度可达300米。

# d I3 z/ f' B) {

今年 Alford 在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时表示,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都花了大笔经费研究南海的内波,因为这里的内波可能对这些国家的军事行动有很大影响。

' \7 a+ M" s: u- f m$ d" s4 U2 I
3 m- f" V2 C9 B% @+ h

1998年Radarsat-1号卫星拍摄到的南海的内波在海洋表面引发的波纹,白色箭头所指的就是内波。图片来源:CSA 1998

! h6 t, `4 v: T4 g3 j0 J

看完了上面对内波的描述,你可能会认为,只要不潜水、不搭乘潜艇就没事儿了吧,实际上,在海面也有被内波欺负的可能。

6 p& i% d$ a5 d5 m6 n- I: B

内波会造成一种名为死水(dead water)的罕见现象。有些海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人畜无害,但在海面航行的船只却无法前行,这就是遇到了死水。

1 {- \/ L; E' L; g" J/ A, u

这是因为船只航行在和船差不多深的淡水上,淡水下方则是盐度更高的海水,两者没有充分混合。这种情况下船的动能会被转化为内波,造成船只无法移动。峡湾附近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冰川融化的淡水和峡湾的海水没有完全混合,因此淡水能轻轻地浮在上层。

! Q* H/ _- j# K

死水现象一开始被当作水手间的奇谈,但是后来因为著名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的经历而得到科学研究。

( E0 `5 F! c% L; u M% _
4 x1 U2 J; }; P4 v; P! b d* k

1893年南森搭乘的北极探险船只。图片来源:Fridtjof Nansen

9 @, v2 m1 m }: C

1893年,南森在亚洲最北的半岛——泰梅尔半岛附近探险时遭遇了死水。他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物理学家威廉·皮耶克尼斯(Vilhelm Bjerknes)。皮耶克尼斯和他的学生、后来被誉为现代物理海洋学的第一人的沃恩·华费特·埃克曼(Vagn Walfrid Ekman)发现,船在分层的液体上前进时会产生内波,而内波会阻碍船只前行,导致死水出现。

: O# X) U7 X4 d, x- n
5 C) I# I9 B' O
3 ~# c$ P5 k% T7 X
4 Q. p. b! q# v3 j5 N

在海洋中内波简直防不胜防。麻省理工学院的海洋学家 Thomas Peacock 表示,内波就是海洋中沉睡的巨人,它们在全世界的海洋里滚来滚去,但是人类却很少看到它们。

- t' s6 i1 @1 s8 k! B' b( N, [

虽然内波之上常常风平浪静,但某些情况下大家可以在海边观察到内波。海面上间距较大的一行行涟漪就是下方内波的表征。

& L" g7 m o' [: ]# R
% o3 w6 n& H' M" i9 d' F. G

内波在海面形成的图案。图片来源:Jen MacKinnon(SIO)

" \9 g( r: g8 q; ` k/ F

比如,索马里海岸的亚丁湾就常有内波留下的壮美“皱纹”。亚丁湾的海底地貌相当雄伟,有非常陡峭的大陆架外缘,因此常常会发生壮观的内波。当然了,这种情况下下海是极为危险的。

. g% d9 [& G* F* o
7 j. B' r7 t. B

索马里海岸的亚丁湾内波在海面留下的痕迹。图片来源:Earth Sciences and Image Analysis Laboratory,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

7 k7 y4 M/ H% h2 O+ }8 t

内波虽然破坏力巨大,但也是全球生态和气候中的重要一环。

4 @4 w; Y( Z" L" i) Z8 Q3 N

内波能将藻类和浮游动植物进行重新分布,为海岸生态系统带来营养,也能让海水混合,这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非常重要,因此内波的活动也可以被用于预测气候变化。

4 M" B' V# o+ F3 \1 S4 t

如果你很想观察内波但又没机会观海,望天也是一个办法。其实,不仅海里会出现内波,天上也会哦。

8 m/ ]6 K: `" r$ ^* M6 a/ I, Y

大气具有冷热分层的空气时也会形成内波。下面是澳洲北部大气中的内波形成的波纹,我们看到的是云在经过内波时被裱出的花。这种能揭示大气层中内波的云也被称为波状云(wave clouds)。

) g) v) m6 Q9 @; ?
% n" ^# Q, S) `: d6 [! A

图片来源:Nick Hall/Paul Sabatier University

# r( n: _! T* r1 _" ~' ?* C

那么,波状云在地面上看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平时在地面上看到的这样的云就是内波卷出来的。这种天空也被叫做鱼鳞天(mackerel sky)。一般来说看到这样的天空,天气就很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招观天你学会了吗?

& W# f2 j) i/ K. p# Q
8 h9 a% W; R g+ l# d. w

鱼鳞天 图片来源:http://weather.gov

' T$ V$ ]( M$ G+ \/ K6 c

我国的浪是最强的,最浪的强国是我的。

4 d! E. P4 Z' Z/ H. U/ ]0 v

参考资料储存于石墨:

1 o% X K) c9 x. ], a% Y6 B

https://shimo.im/docs/JDPWCgv888CXYrJt/

; H4 G& d; K3 i3 c: C7 e1 ~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C$ m4 B3 w7 C# E0 k3 M2 d4 J" p2 B4 ?, _4 J9 C J " P _8 G" l0 V" q( w; c , T. y- `; u! @3 b 9 q f6 x- T8 w) i# G3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關錕嶺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