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看看海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底一万米只有些小鱼小虾

[复制链接]
: k; i+ F) F) E( t
) [. a3 A2 M; ~9 {! J

地球有71%的面积是海洋,大洋最深处可达一万一千多米,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一些科幻书籍和电影描绘着潜伏于万米深海处的巨齿鲨和大海怪,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海洋巨物大都生活在海洋表层,中层还有些大家伙,真正的深海动物体型根本就不大。提到深海动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王乌贼和抹香鲸,但其实它们主要生活在大洋中层,距离万米的海底还差得远哩!

- t, t) Y* z5 p* c3 q
+ f5 t% ^$ J: j* d' H2 z8 I( H

望不到边的大洋

. J; T, {9 f, Q1 u! U
( G* m* k0 X& w: [$ B W0 H6 K

现在,动物志带你从海洋表层出发,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5 @1 s( p9 [: }3 p6 Q9 {) _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 Z$ R0 e7 m% V) e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4 b. @: {6 N3 E; }
1 y4 H2 Q v) c2 I7 u$ G

最大的动物:蓝鲸

8 e) n5 a. U+ a9 N2 B
0 ^8 D/ c: a! t- k' a9 E8 |( B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5 D% L. C0 s. w3 f
- j7 ~+ Z' N. i& Z5 ?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 [: h, g' w6 ~$ q- c }$ U+ F2 O
8 N' ]0 e0 h, W# Y6 L; A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7 z" g2 P7 z7 S1 Y0 r' g/ B6 M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4 p" P# M; p2 b9 @! {/ R
/ s1 U0 c0 x' r; u) g0 O( o+ [

斑点灯笼鱼

4 b5 L) J- b) M1 K6 J+ @0 Q* U
7 H' R* I5 h/ Z: c, r( H8 x8 d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 _- c2 J8 Q" F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 f9 N" I: T3 I/ B9 P
. s. G7 [' Z9 D* z/ C) c) W/ w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 e/ e6 J s! J
. E7 I d6 x' U8 k8 _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7 P: M! Z0 V. [- d6 X6 O
, N- c R" W; i' u) l/ w, e! |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 ~* _( m0 e1 F/ Q6 O* [
1 n: U, y, T' r* ^& q$ f

深层:吞噬者之乡

% s+ e8 G1 {9 t; I2 S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 j @; |- n- l, Y0 E
2 O4 M. ^% X- x2 A

约氏黑角鮟鱇

- |" s0 u# b- Q, s9 G
7 I& V/ k+ S+ T$ d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7 ] i4 |4 R/ _1 J# ]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4 W; a; ]! j6 f2 X7 X X& N& |
' D7 e1 s: v' G- @3 U+ ~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 [ b6 b6 z2 E+ @0 Y8 _/ @% A
; I* W; ]/ j) X6 V( S. O: p* j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 O4 P" A$ @6 {; A. w
+ e7 n5 E4 @' \# ~* R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 M; |1 X! g6 j% Z/ g% z" c
' F- g/ |6 Y$ w8 J; J- y. ^! C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 u3 y1 T: ]3 J- d8 B+ I
3 [1 p# I' I; I$ p, p: y6 P6 t! M0 C6 e

硕大的灰六鳃鲨

1 F y2 b( [/ P* W# q
; n$ h6 }) R6 @; M% O, }: Q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7 T! w$ `- H' j1 g4 |. P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 }, u0 Y" g2 ~' H0 e' X; t* y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 E% ?3 e( f0 s/ W
/ K+ H5 w! L6 A; v5 O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7 Q' _8 c# _# X( K: I* u2 }( h, t
: R; u9 q" v9 i) i3 H( S A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1 h: I# U% @5 k7 |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 ~9 I. c* F* g- L
% L; L& P0 Z1 F; B6 G) U2 F' H6 u6 L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 K/ z/ \$ v& \! c3 W
& L/ n; m0 E: ^, Q5 u' E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1 I4 n' y+ d9 O/ Q8 r% u. d8 w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 ^( i0 k7 U! H; ? N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O, g4 r9 S4 { i! n1 W" E; q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 J" T& t# H8 d) G5 \" l
% c* G0 G8 T* W' ^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 t" y+ i! }( |% I7 L% Y. z# [
* m5 G( Z4 x* W t. i; s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 P5 b5 A2 N1 o8 `% E
' a9 U7 G8 w9 e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 @* R* `+ k. c
5 q9 z9 f# k' A& }- E, l/ O4 ]$ O& l" g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 c0 `8 e& y8 g- J# O0 q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 E! n6 s* C; ^+ O/ N7 {
5 G% z* s! c# A* u . y. j, L: B7 T* u5 @6 [$ [ + D* t$ H4 }6 G' i0 C; }! m; U7 p9 _- U8 f% _ ; P' P, R- F* Y# O" Y0 S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伪丶笑
活跃在2024-11-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