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Q' p" O, N
3 e) V$ p h8 p: {7 d 3 O. A g( {8 w m ~. `
& l- @# h: J0 d- } 2022年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发 7 ~. i; Q! _- @* N4 A+ v
“在艰难时刻,中方提供了宝贵的卫星数据,帮助我们有效开展救灾工作。中方的无私支援我们铭记在心。” 4 D# ?7 i1 I4 H4 k- @
这是一封来自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的感谢信,内容与一场暴雨有关。
! N" s1 r& u1 X. q' {% G) r* O 去年10月,委内瑞拉持续暴雨,引发洪涝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向中国请求卫星应急观测支援。我国调度高分一号光学卫星和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委内瑞拉受灾地区进行5次应急成像。利用这些遥感数据,委内瑞拉及时处置了一处山体滑坡灾害,避免了更大损失。 4 K8 P2 p! E3 u$ u8 Y8 k3 y
“我们的许多航天技术成果不仅服务中国,还为全球提供全天候服务。”一名航天工作者自豪地向记者表示。
! X& Q0 \ i' N' J% f ]3 f, i5 ] 国际合作将空间探索推进到新阶段 2 Y7 }# A Q+ c! w
走出地球家园,人类只有一个身份。面向宇宙苍穹,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疆域,唯有不断探索,人类的文明足迹才能迈向更深远的宇宙空间。 % r' ?& x* g" M( x, C2 s9 F
这种探索,在当今极为活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俄罗斯的东方发射场投入使用,日本的“隼鸟2号”探测器成功带回“龙宫”小行星样本,阿联酋的“希望号”探测器实现火星环绕探测……
. b5 l! ]0 d- m* y 共同的追求,让大家相向而行。在走向太空的漫漫征途上,中国与各国携手并进。近年来,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与各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 6 h7 q5 R, n" Z3 W0 F
——利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欧空局合作开展伽马暴偏振探测研究;
. z+ K# u( W* d, M: Z/ H ——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并向国际社会发出合作邀请,欢迎国际伙伴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共同开展月球探索;
0 v. Q/ ?7 C* s Y ——嫦娥四号搭载德国、荷兰、瑞典、沙特等国家的科学载荷,共同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任务; 6 ?8 }; D9 S% h2 a4 W$ l4 a" D
——联合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协同探索地球空间系统演变规律;
. ?3 y0 }5 a9 ?' q ——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开展月球与火星的探测数据分析,推进联合开展嫦娥五号月球样本的分析。 6 [2 \. @% z9 @8 B( L9 N, e8 v
………… * v; O/ n, | v4 Y9 u6 l
根据国家航天局提供的数据,1993年该局成立以来,积极推动国际航天合作:30年间,我国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6个国际组织签署136项航天领域合作文件,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 ^ @3 m9 e. A9 x 联合国外空司代理司长尼克拉斯·海德曼对中国航天给予极大的肯定。在他看来,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本、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等都是“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果与计划正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将空间探索推进到新的阶段。相信在共同努力下,空间探索的益处将惠及全人类。”
1 J( v6 p6 c% u# Z/ Z. n% L; H' u 与发展中国家共享航天成果
9 s% F! p8 c4 V" t) t4 H4 z) o 东经79度,这是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家族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定点位置。不过,起初我们给它选定的位置是东经86.5度。
c! d' l4 B0 ?0 }. n 为何要改? 4 K. k! f& ~: k1 L8 E
原来,在东经79度,风云二号H星除了能观测中国全境,还可以覆盖更多国家,为他们提供气象卫星监测服务。从东经86.5度到东经79度,看似变化不大,体现的是中国航天的“大格局”。 - s. ^4 B& R7 ]" e: f" Q
目前,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世界三大天气预报值班卫星。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为受灾国家提供应急服务。“2021年以来,为应对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一次应急响应,今后将进入常态化。”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说。 3 q3 {0 U$ r# H: l4 J
2022年11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共建共用共享。据了解,国际社会对遥感数据的需求巨大。正是因为缺乏遥感卫星数据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民生安全保障能力,是各国空天信息领域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3 q) m1 i6 C4 }! R' Y 这就是中国航天,与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共享航天成果。再比如:
6 W0 X# _% [9 p$ h" }7 ]1 W# }! @ ——为埃塞俄比亚建设地面测控和应用系统,合作建设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纳米比亚、泰国、南非等国家卫星数据接收站; ( Q; s" `+ o' ?: [) ?! z7 L8 T
——建设中国—东盟卫星信息(海上)服务平台和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使东盟各国可以共享中国遥感数据; 0 ]0 [/ Q& Z. w* u
——制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岸带监测产品,提交给相关国家海洋研究部门,支撑他们开展滨海湿地和海岛资源的保护区选划与建设。
7 j2 b# x2 L3 M$ E) N& l3 j- Z( G 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增强世界各国人民探索和利用空间的能力水平。
/ |8 I# P, T& i/ B1 T4 g9 d4 F" ] 在合作共赢中实现“优势互补” 9 r+ {8 M- F1 h
当前,国际航天领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中国航天,选择的是合作共赢。
2 F, h5 |8 E1 ^& n 合作共赢,可以从中法海洋卫星的研制历程中体现。2005年,中国与法国启动两国首颗合作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项目。当时,有人疑惑:两国都有独立研制海洋卫星的成功经验,为何要联手?有专家如此解释:两国合作研制卫星,“是一种优势互补”。
. l- a" y4 z, f" ^ 海风和海浪的关系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难点,中法两国在这方面开始了“互补”式的合作。最终,中法海洋卫星历经13年研制完成。中方研制的新型微波散射计,可以对海面风速和风向进行高精度观测。法方研制的海洋波谱仪,则可以测量海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速等海浪谱物理量。双方的“互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同一卫星、同时、同地获取海风、海浪探测数据。
' }1 @6 _+ C7 K! n" H, c0 m% T( r 获益的不仅是中法双方,还有更多国家,甚至全世界。2020年,中法双方一致同意开放共享中法海洋卫星的观测数据,多个国家的40多个科研团队使用该卫星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卫星数据还可提供给各国预报员使用,为海上船舶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 % ?6 [/ U! r$ e# {
与中法相比,中国与巴西的合作更早。1988年,中巴两国签署《关于核准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议定书》,拉开了中巴航天合作的序幕。今年4月,两国发布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忆及1988年创立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取得的成就,重申愿强化和拓展两国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方面的合作”。 / B% @ S- @3 r+ `8 u3 b
30多年来,中巴已合作研制6颗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国家航天局表示,两国科技人员共同面对挑战,塑造了“相互尊重、包容互信、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中巴航天合作精神。在长期的平等合作中,双方吸收对方优势,为中巴航天合作积淀了深厚内涵。 . f) u, m, O$ Y6 P" N& A ` Z4 E0 V
这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航天合作,在载人航天领域也有不少。比如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国航天员曾参加欧洲组织的洞穴实验,欧洲航天员参加过中国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随着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还将会迎来更广泛的合作。 0 S/ Y1 T2 S8 ?. n' x& R6 _9 P
国家航天局表示,未来,中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拓展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在外空全球治理、深空探测、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人才与学术交流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 a' v7 c$ ~/ ]1 M 是的,面对浩瀚宇宙,唯有互相尊重、携手合作,人类才能走向更远!
1 H+ e7 |0 y5 v* x7 Q (本报记者 陈海波) . _/ l& }; X& C# F1 F. P: i& p
5 ?1 A5 ?) V5 z2 j7 y+ C# c. V
举报/反馈
* Q! ~6 H# p" N" S9 Q7 Z
% {7 ^$ {7 V8 m' r
7 d! j( j! O( ]% Z- i! a5 U
+ ^# Z( y2 B* m9 C* Q( Q' R# r4 _0 n) F1 F4 O. ?
9 }' f+ t2 R: }, Y3 [(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