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紧盯“卡脖子”,深耕深远海

[复制链接]
2022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6万亿关口,对全国海洋经济和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2.5%和25.2%。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七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蓝色正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
; W' @4 E" e7 @/ f' r# Q1 M6 O: c" _, E$ X+ X5 x' |
近日,山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从星辰到大海,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力量”网络名人省情考察活动成功举办。活动期间30余位网络名人和主流媒体记者代表走进威海、烟台、青岛进行实地寻访考察,感受海洋大省山东逐梦“星辰大海”的非凡成就。. p7 m; F  G* M& H0 k1 a+ Z

4 Q4 z7 Y3 f, J( b# R[color=rgba(0, 0, 0, 0.9)]
5 O4 S3 V- ]4 K9 v1 z6 o" X

/ X' v  d$ u6 ~$ W$ X开拓耕海牧渔新天地
: U0 U$ v1 g3 ~( X0 S/ [$ H7 [+ C2 S
[color=rgba(0, 0, 0, 0.9)]
, [* Z6 a5 {* E% Q+ |% L+ O- {/ {' k

2 C9 W! l6 T4 K* C0 t7 ^8 V) a# S# C" }7 b' Z9 J7 l

8 \! ^( z' D" d2 p  L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国信1号’一共有15个养殖舱,近9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通过微缩版的模型,“国信1号”养殖工程师孟广玮向记者了介绍这个庞然大物。
3 `4 Z4 C( I9 h; z
% b/ B0 m+ |  P+ b* h2 |  a" ?! R, T! n1 Y0 O. p
2022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 交付运营,一个耕海牧渔的新时代由此开启。
0 r# i: P, K* x% Z8 O8 Z7 f: u/ K
" I, n1 Z# m) K: n' s! Q% H. @  O1 _5 w. i  ^
相比开放式的传统网箱养殖,“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使得养殖规模和效益大为提升。船体通过水体交换系统,以低扬程大流量养殖泵供水,使50米深的优质水源源源不断注入养殖舱中,达到每天最高16次的总换水次数,确保高密度养殖鱼群始终处于优良的海水生存环境。技术加持下,“国信1号”的平均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倍以上,以大黄鱼养殖为例,能够实现每立方米25公斤养殖密度,成活率达90%以上。
7 D, K" c1 ]/ L% I+ v
- d2 V1 A8 D2 ?  ~4 a5 x* R) O+ m1 U0 M+ l& M( y
“不同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不同,比如大黄鱼,最佳生长温度是22—26摄氏度”孟广玮说,根据不同鱼类的养殖特性,“国信1号”可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等环境因素自航转场,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
! G" G' L- W4 L5 D; E( ]/ ^  Z/ ^3 x* v

: C, _- b) c9 D2 B“国信1号”不仅让养殖方式改头换面,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能在船上完成。据了解,养殖工船项目推进过程中,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合专业领域科研力量集智攻关,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构建起养殖环境因子可控的“高效绿色工业化”养殖模式。& @9 _- j# \& X+ D0 D* y1 f: N
  R+ ~, v6 @% l

7 X- f, X# Y* [# z其中在成鱼加工方面,“国信1号”设计配备专门加工流水线,从起捕、分级,到冰浆速冷锁鲜或冷冻加工后装箱运出。“加工后直接进入冷冻集装箱储存,然后可以通过海工吊送到运输船上。”国信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徐春燕介绍,“国信1号” 实现了从起捕到加工45分钟全程机械化操作,最快24小时内鱼儿就可以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 [, ], x* ?! |5 v" C
; d* h3 X9 W4 i& h( l
- L9 H( b6 o) m
1 y! q1 d; G& N5 ?! z( |2 V( o  F  c7 h

3 u$ H% g) _2 {/ A. {* m[color=rgba(0, 0, 0, 0.9)]
. l  D$ W# }9 m  q1 K1 J# i
3 S" H, J2 z5 w
深耕海洋科技关键领域4 |' X9 c. t/ I# J" p# A: m4 k1 _
- o8 ]0 `1 ^5 w7 P: v
[color=rgba(0, 0, 0, 0.9)]
2 O: U$ W9 H5 Q% L& d* l# s0 |

# k' O3 n. L2 A: W9 L
" d& U( o0 G$ r0 _3 ^
- P$ p3 ~% c. h9 h6 q$ |“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迎来快速发展。用好来自大海的能源,海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 |3 p% M2 J/ F7 c! s- x
% A4 k/ U7 A& m6 h7 e
* }4 l3 E6 y; K3 Q+ C9 A“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越是浅水海域,海底电缆越粗,铠装保护越严密,通常能有胳膊那么粗。反而是深水海域,通常直径不到20毫米。”青岛汉缆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立强向记者展示了海底电缆的外观。, w7 D0 Z( X3 P9 [6 n, y

8 T  M1 @/ F) j" J* Z3 h) T. |' ]% |
青岛汉缆是国内规模名列前茅的海洋工程电缆产业化企业,拥有海底电缆、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海底光缆、海底电缆故障探测和海缆故障修复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经验。走进企业的生产车间,一根根电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缠绕成卷,打包封装,准备发货。
' ^# H7 E) P# ~& R/ |2 z6 a& o1 Q2 m6 L
5 }, H2 c3 Y3 C$ U" s* d8 G  \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项目一期,主要生产大长度陆缆,还可以给海缆提供一部分绝缘线芯和相关的半成品。另一侧就是项目二期,主要生产海底电缆。”孙立强介绍,项目全面投产后,将成为北方最大的海缆生产基地。
+ l! I, Y3 D' a* G: x$ G) v  f( Z3 V/ z* @. j# h# Q# a
. `' G) J# _0 T5 U- x* I) Y/ C
距离青岛汉缆不远的青岛双瑞,也紧盯着海洋科技关键领域攻坚。他们重点攻克的是压载水管理系统。
! F: U0 ~6 A8 P) q% n1 @) ~3 j! i( B5 m3 C7 A8 S1 m' A
5 ]2 d. w, Z' J. i! S! d, \; c" j
记者了解到,船舶在航行时,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行驶安全,会根据船舶装载状态进行压载水的装载和排放,压载水一排一放之间,就给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了渠道。《压载水管理公约》规定,所有远洋船舶必须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防止将微生物由一个水域带入到另一个水域,给其他水域海洋生物带去威胁。# h$ D+ s* ?" R* p7 e
  G( l5 n. `8 [2 X% `

! B! F: [# y8 ^5 C在青岛双瑞的展厅,记者看到了青岛双瑞的第三代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介绍,和前两代相比,第三代的体积更小、性能更可靠,成本也大大降低。据了解,青岛双瑞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的核心部件电解槽模块单元拥有自主知识核心技术,满足国际标准,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i( ]0 v, e+ o' X  Y) t

9 [$ n" l: }9 w
) W8 `+ e. c( u/ U/ ~/ ^& `  V截至目前,青岛双瑞已获订单超3500艘,交船超2500艘,在中大型船舶压载水处理市场中的占有率和装船量居全球第一。
) w; a3 \7 @1 b
* w4 ^1 ]2 t/ h0 r6 X& T$ C# V5 o5 x

7 b; t& i: j. V
0 i" S( {9 ~8 X4 K0 t
8 `) c$ R( p5 b" k9 {4 L1 J" I[color=rgba(0, 0, 0, 0.9)]$ V- S; d7 J2 e+ A8 F/ F
0 ~5 U, ^( S2 o% e. N+ M  k& \
自主创新紧盯痛点难点
) Y7 ]' X& K8 w. d, g
: `: X7 I: d- f5 r& ][color=rgba(0, 0, 0, 0.9)]
, t- w% H$ P- c' g" n: b
% [) B8 _& R4 O+ i# i$ D

- S. Y- e1 g5 h4 x: N+ I& O: A. h! W& w1 |9 D7 G! t
2022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贡献了全国石油增产量的半壁江山。海上采油难度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高,尤其是深海,海况更加恶劣。风、浪、流对海上油气生产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提出了极大挑战,而这里正是杰瑞集团的重要战场。
  @# V7 _! l+ u8 K: g
3 {( `- s0 l9 V9 @, d, y$ Y6 q0 y2 W" ]; X) \/ r, @
杰瑞集团2003年开始海工类装备的研发制造,其自主研制出的固井橇应用于南海钻井平台,可在严苛的海工环境中进行勘采作业。近年来,杰瑞重点聚焦海上平台及船载压裂酸化成套装备、固井成套装备、连管及液氮装备等钻完井和增产装备攻坚,海工类钻完井和增产装备已应用在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海域。1 f* v" }' }+ ~

& G& W$ I! Y- A. |3 u1 b; e+ V6 e* y; M, r
“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海上作业的痛点、难点,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核心突破点。”杰瑞集团首席技术官王锋介绍。在杰瑞的生产车间里,除了组装工人外,最多的身影就是研发人员,王锋告诉记者,杰瑞的研发人员每天不是在车间里看产品、找问题,就是在作业现场了解客户需求。在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杰瑞集团先后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90余项,拥有有效国家授权专利2000余项,23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 t4 z7 L6 r6 h5 c& i6 Q6 l( A3 h

7 v% n+ B! y8 b6 f. V2 e' p  X4 O$ b+ y
目前,杰瑞生产的压裂设备已占据国内一半的市场份额,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杰瑞培育的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已成长为环保、能源开发、天然气、工业互联网等不同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 X" S1 K# v4 A( w! n4 {, A
. }3 `9 b7 p7 d( s& R! b& Z$ @

) u, A8 P3 y. k" ?/ b/ ~
, p" P  J9 v* _& S5 M4 u/ s$ k
2 H9 m/ Z3 N3 R) Z# U+ {! [
' I8 y+ |) b$ Z
+ Y1 l7 l( g% M) e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晓婉)
4 a+ F: [  Q- Y) |# z! E
; H# n9 C% W+ J, @9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