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壳 -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

[复制链接]
) U% _* ~6 x4 i& ^2 i4 O6 n- U

我们在灾难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海底的火山剧烈喷发,翻搅出可怕的涡流和巨浪……

2 ], X5 a! {9 e
面对这个画面,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曾闪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底的火山不会被海水浇灭呢? % B E4 u% ~# o' t$ d: B1 q

海底火山喷发,图片来源:theconversation ) s( \/ |0 T) @7 H& r& X5 i

01

, g& N& j1 ]2 Y; z) U e( }" ?3 t

火山≠喷火的山

; Z" z! z8 W; l' D

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纠正部分人的错误印象。

6 N5 p# s' l ]; `6 B% l
很多人在想起火山时,第一反应可能是一座高耸的锥形山,正在喷出粗大的烟柱——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座正在喷火的山。而在火山喷发之后,大面积飘落的大量白色火山灰,也与我们常见的烟灰极为类似,都是细颗粒的灰尘,都是灰白色。所以很多人下意识认为火山=喷火的山。 $ T. Q' `8 {% ]. k% z: a, a

炽热的红色和滚滚黑烟,让火山看上去确实像是在冒火一样。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但如果我们拉近视角,近距离观察火山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因为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实际上是一种高温流体,在本质上与水并无差别,反而与火是截然不同的物质。许多熔岩的近距离照片都可以明显看出它们很多时候与液体无异。我们从小学习物理的时候就知道物质存在三种相态的变化:气体、液体、固体。与相态变化相关的则是熔点和沸点。以水为例,水的熔点是 0℃,沸点是 100℃,当温度低于 0℃ 时,我们见到的固态水——冰;当温度处于 0℃—100℃ 之间时,我们见到的是液态水;而当温度高于 100℃ 时,我们见到的则是气态水——水蒸气。基本上所有物质都是这样,有熔点和沸点,并会随着温度而改变相态。岩浆则是熔融的岩石——由于岩石成分非常复杂,其内部不同成分的熔点和沸点均不一致,所以其实大部分岩浆是固液气混合物。而与之相比,火焰则是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光和热以及各种化学产物的过程。在火焰中,主要物质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氮气等气体。! z" I9 Y) @, V2 w/ Q

岩浆是炽热的固-液-气混合物。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a Q/ e1 L3 N; W! Y7 F3 }

火焰是炽热的等离子体。图库版权,不授权转载理解了火山喷出的是岩浆,而岩浆是高温熔融体而不是火这一点之后,我们应该就能理解:当海底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进入海水中其实就好像在冷水槽中通入热水一样,而不是从海底喷出的大火。冷水会让热水降温,但却无法像扑灭火焰一样,让热水消失,除非我们手动关闭热水水龙头。. f( I( b# ?" z$ U+ t$ ~# Z+ w

02

! Z3 _& A, S6 `) d- M9 m

海底火山从哪里来?

所以问题到了这里就变成,既然海底火山如同一个不断喷出热水的水龙头,而海水又会让岩浆降温变成岩石。那么巨量的海水无疑能让喷出来的岩浆都凝固,从而堵塞火山口,让海底火山再也无法喷发吧?答案是不能。因为火山实际上是行星级别的热量和物质循环的产物,地球不死,火山就不会停止活动。整个地球其实是遵循着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在运转的,这些规律并不深奥。比如火山的形成和活动,就可以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听起来很专业,但它的其中一种表述(克劳修斯表述)却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热源流向低温热源,而不是相反。如果追溯地球 46 亿年的演化历史就会发现这一规律的作用:大约 46 亿年前,地球在无数星子的碰撞中逐渐诞生,碰撞的能量转换为热量。因此,当时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岩浆球(整个或大部分地表都是岩浆),其表面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无数小行星的撞击下地球就是一个红彤彤的岩浆球,图片中的环状就是撞击产生的。 : a3 E0 d6 G9 Q/ O

图片来源:flickr/Kevin Gill随后,由于岩浆是可流动的,因此重的物质下沉,轻的物质上浮(看,这里又是一条物理规则)。重的物质下沉时,重力势能会转化为热能;同时,原本分散在星子中的放射性元素也因此而聚集在一起,不断进行衰变,同时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让地球内部的岩浆一直处于加热状态。但与此同时,由于宇宙背景温度很低,平均为 -270℃,所以地球以热辐射的方式不断向外传递热量(热量传递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但宇宙中为真空,没有介质,所以地球只能以热辐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既然传递了热量,那么地球肯定要降温——地表最先降温,于是这里的岩浆就会先冷却下来形成岩石,这就是最初的地壳了。 " T$ Q5 ]: X% l* C3 G

靠近横行的开普勒-78b 行星,其表面被灼热成炽热的岩浆。图片来源:wikipedia/Jack Madden到了现在,地球已经演化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结构,其温度也是从地壳到地核越来越高。同时,因为重的物质不断下沉,导致其密度也是越来越高的——地壳平均密度 2.8g/cm3,地幔平均密度 4.59 g/cm3,地核平均密度 11 g/cm3。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地壳就是“漂浮”在地幔之上的——就跟木板漂在水上一样。 ' z- M8 m9 Y! }

地球的三层结构。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到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火锅——地核是火炉,能量来源于重力势能以及放射热能;地幔是火锅汤底,因为火炉的炙烤不断升温;地壳则是漂浮在最上层的白菜帮子。在地核加热下,地幔不断产生热对流——热的地幔从地核处往上运动,冷的地幔物质从地壳之下往下层钻。 ! ]) w6 o; h. |" P" u8 S

地幔中的热循环模式,有人认为是全幔循环,有人认为是上下地幔分别循环。图片来源:wikipedia而地壳部分相对于地幔和地核非常薄,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大陆地壳 33 千米,海洋地壳 10 千米),就算加上上地幔顶部部分固态岩石后组成的岩石圈,其厚度也只有 100 千米左右。与之相比,地幔厚度则高达 2850 千米,因此,在地幔运动的带动下,这些薄薄的固态岩层必然会被撕裂开来,并随着地幔而运动——就好像火锅上的白菜帮子会因为火锅汤底的翻腾而运动不休一样。被撕裂的地壳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板块,而随着地壳的运动,板块之间也会运动起来,有些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有些板块之间相互分离。从常识就能知道,这些相互分离的板块边界处又薄又脆弱,其下的地幔物质也很容易突破岩层的封锁,喷出地表——这样就会沿着板块边界形成一长溜火山带。而随着板块之间分开的越来越远,板块边界处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冷却,就形成了薄薄的地层,也就是洋壳。由于这里相对于板块内部地层薄很多,因此自然就是低洼地带,所以就会积水形成海洋。事实上海洋也就是这么形成的,而海洋的形成也与板块运动息息相关。我们在目前的地球上就能找到各个生长阶段的海洋:裂谷-小洋盆-成熟的洋盆-消亡阶段的洋盆-死亡即将闭合的洋盆-完全闭合的洋盆。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威尔逊循环。* K/ N* c" T# \/ I7 r; g7 U

威尔逊循环。图片来源:wikipedia所以,海底火山实际上就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其中绝大部分海底火山都位于板块分离的边界。从二战以后,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深入,我们已经发现了漫长的海底火山带,它们大多位于海洋中间的位置,被称为洋中脊。它们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总长度约有8万千米。 ' O4 i: }) `; H! L) J) j

地球上的洋中脊分布图,有洋中脊的地方就有海底火山。图片来源:wikipedia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海底火山。它们的形成与地幔热柱的活动有关系。在地幔处并不是处处均匀受热的,其中部分地幔物质要比其他地方热很多,热了就会向上跑,于是它们就会形成直达地壳之下的地幔热柱。地幔热柱顶端可能还会分出不少分支小热柱来,它们的活动也会顶破薄薄的洋壳的束缚,成为不断喷涌的海底火山。夏威夷岛链的形成就与此有关。 1 l6 k; S( j! S" J- H

6 S; {1 b, o: U/ l0 _0 i8 K9 Q

在这个理论中,地幔热柱的位置是不变的,但是由于地壳运动(图中深蓝色箭头),地幔热柱就在地壳上形成一系列火山。图中的数字是岛屿的形成年代,单位为百万年,比如4.89,就是489万年。图片来源:getarchive.net

3 J' o4 L& R/ G

从太空中俯瞰夏威夷岛链。图片来源:wikipedia但无论是板块边缘,还是地幔热柱,火山的形成都是地球内部热量循环的结果,仅靠地表这薄薄的一层海水是无法让地球内部停止活动的。所以说,大家就不必为海底的火山而担心啦!出品:科普中国作者:地星引力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F. N( J2 ]# a1 W! P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 q8 H0 C! c/ i% ^, a: g8 H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1 U3 L; a z, ?1 K& V- A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 [, [1 n: B# Z* R M / g' ]' }$ E# A6 D6 x, | / G/ H2 n1 {) ^' l' ^0 f" z4 [- ]# r4 H, I& _/ d3 U 1 {* h! ~+ j& r G# D. Z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依存妄想症候群
活跃在2024-11-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