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7 _/ ~' u4 K 现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重,除了习得书本知识以外,还有大量的巩固性作业,各种配套练习不一而足。在“双减”的契机下,教师应减少这类机械重复的训练,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单一乏味的形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减少整齐划一的作业,增加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设计。
" e! o; h3 q' Y , ]; `) b2 f+ r) S" b# ~6 k1 t* N
3 T0 ]3 n! C( C$ y2 t7 B) s; p2 O
+ a. r y4 x& c' ^ ' _% Q6 x/ t& d& Q: `8 g$ h
; d# e* k' o/ q& k3 Z4 h0 a
一、创新作业形式,建构语文素养 4 T, U7 K0 k8 x
作业是学生课内学习的继续与增补。“双减”政策下,变的是学生学习形式,减的是学习作业负担,但不变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育人目标。如何让学生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前提下,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呢?笔者任教的班级是三年级,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媒介、学习空间与低年级相比均有差异,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活动也逐渐从被动向主动发展。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减“量”不减“质”,笔者在中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中进行了一些阶梯化的尝试与探索。1.自助菜单式作业,学生自主选择。自助餐以形式多样著称,人们各取所需,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化身为“厨师”,以“自助”为启碇点,以“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落脚点,充分考虑“作业”的营养成分,精心搭配,为学生量身定制可口的“菜单”,并且将每天的“菜品”分门别类,做到“色香俱佳”,如小菜一碟类(基础作业)、油而不腻类(个性化作业)、山珍海味类(提升作业)……学生参照自身特点进行挑选,量力而行。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业不再枯燥乏味,在既定的范围内帮助学生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
9 B4 y$ N- M( H! O% j" l( W # M! X1 H7 x5 G
, W2 O5 g" s6 Z( G) e* ]
% j9 q2 F0 n+ V; @ 9 [) ?3 b. r2 W; R
# M) V a" A% y; i+ P+ s 2.1+X式作业,打开融合视野。“1+X”指以某一门学科为主,学生再自选感兴趣的、综合类科目的趣味性作业,将其合而为一。如,语文(写作、阅读)+美术。在仿写或创作的同时,为自己的作文配图。在阅读《安徒生童话》后,学生自己创编新故事,再根据自己笔下的故事情节,以画的形式呈现。再如:语文(写日记)+科学。为了让学生储备更多的写作素材,将习作与科学课《认识液体》有機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洞悉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从而写出真实、贴切的作文。笔者让学生动手做“神奇的水——不掉落的玩具”实验,实验前,学生先准备水杯、水、一张卡片和一个小玩具;实验时,学生先将卡片放在杯口的二分之一处,玩具放在卡片上,看看卡片是否能保持平衡,使玩具不会掉落。 9 ^: T- E) R1 y
通过几次实验后,学生了解了玩具如何从掉落到不掉的详细过程,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对比,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随后,学生根据试验的实时记录,将实验过程、实验发现与实验心得诉诸纸笔。通过这样的融合形式,作文纸上留下的是学生的一次次体验、成长、实践和表达。 % ` B6 \9 v0 {6 c
3 p4 X2 b) ^! u1 q$ g5 i0 Q
" ^2 d3 t8 [5 w$ j
1 V- }- e3 [7 ?/ ^6 K m& e
, J0 ?# F6 G Q3 w8 w 2 w4 J9 @6 i1 c7 y2 I
二、基于语文素养,建构高阶空间
' t8 ^4 ]3 X5 y& @3 z8 a 减作业,不能减质量。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重视学生的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在作业布置上寻求创新,从“固化的题海战术”迈向“实用多元的高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能力。1.启用多元智能,关注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八种主要智能:自然观察、空间、运动、语言、逻辑—数理、音乐、人际交往、内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能力类型、水平、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摒弃“一刀切”的作业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特长,结合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瞄准作业价值,使作业层次化,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1)语言智能——言语表达型作业。语言是奇妙的,也是复杂的。笔者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布置书写作业,而是让学生进行复述或创造性复述课文;也可以根据“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先阅读,而后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通过讲一讲的方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K# @' l% I( U4 w1 x1 |1 |4 S/ V' v
8 r+ t4 w$ j1 r 6 l' F+ z5 c* \
# m1 e: D7 `4 B; r
* Q9 N' {4 x3 [$ X
) }; k2 }. m9 S |% Q D: e9 O
(2)自然观察智能——洞察写作型作业。笔者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美育能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将发现记录下来。观察时可以通过手摸、鼻嗅、口尝、眼看等方式,将多种器官的感觉结合起来,认识周围事物的多种表征。比如三上第二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秋天别样的风景。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将自己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与习作表达能力。(3)人际交往智能——互助研商型作业。人际交往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合作互助学习旨在用同伴的力量撬动学习,运作机制从个体转向群体,将原来的个体“利益”转为群体“利益”。研商型学习,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商榷观点、与文本对话。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此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还达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譬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时,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针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展顺序,组内进行讨论、商榷,最终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将故事脉络梳理清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组织能力、创作能力。 2 V1 [2 A# C! p( w
9 s# N: T1 I+ w2 _3 ?
; [9 [% F- m7 }! ~0 Q5 M
# [: |1 v% T+ U% C( U% x5 }
2 H1 R; N9 R3 b5 a; Y3 ^$ R" x
0 s d8 p) p; E( [' {6 c% p }
2.拓展作业方式,凸显学生个性。(1)实践性作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超乎想象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及时鼓励。根据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笔者将实践性的语文作业作为“探测雷达”,充分挖掘学生隐藏在“水里”的能力。如国庆期间,笔者将节日文化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感受举国同庆的欢乐的同时,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祖国可喜的变化并创作小诗,最后自编诗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既做学习的有心人,又做理想的传承人。(2)特色化作业——大同中求小异。笔者以新课标为引领,以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为抓手,来设计每个单元的特色化作业。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阅读与表达”为目标,笔者对语文要素与单元主题进行整合,设计了“童心悦读”“妙笔生花”“学而时习”三个作业板块,旨在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总结、回顾,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 l4 `& p _( }4 J, I1 N% X " B' n% J- ?+ \2 x
! u5 b. |$ b4 g6 ^
1 k) E( \% T, R# k! n4 p
! O, @6 B+ D" ~7 \. {( ^
3 H8 i9 Z8 O& e- `- o8 n! T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金秋时节”,秋风起时,蓝天白云,秋叶秋雨,学生一路追寻秋天的美好。结合季节的特点,设计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系列作业:学生将了解到的秋天资料用书签的形式呈现;制作以“秋天的韵歌”为主题的黑板报;阅读《枫桥夜泊》《赠刘景文》等与秋有关的诗词;阅读关于秋的文章,并在读书笔记中摘录好词佳句;“秋韵无限”,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将秋天的落叶拾起,制作各式各样的贴画……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完成,实现了作业布置有层次、有弹性、有个性的目标,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潜在的创造力。每个单元的主题不同,单元要素也不同,教师须根据文本特点、内容、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做到育人目的相同而作业表现形式不同。 ! l1 Y/ X2 n$ Z- u. `- f/ [* l
0 o% [7 T S; k4 o/ K8 h6 F
' b- v' U3 H+ @% w 6 e$ `& u7 D5 ^- b/ _$ _
' u3 _% X4 {0 ^3 f( t" `5 P6 g) Z
% q/ i0 v6 D. l3 v- q
(3)创造性活动——联结纵向思维。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笔者创设了“和‘童话’交朋友”为主题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按照“读童话、想童话、讲童话、写童话”四个活动板块展开:阅读童话故事,感受童话中丰富的幻想、想象以及夸张的写作手法;通过想象童话世界的林林总总,提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故事会等方式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提升语文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构思故事情节,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编童话。
( Y# _. m) H) h7 u$ T; A
- n1 D" `; b+ _: j" v1 I
) |0 O+ b2 E5 z0 n8 f; v9 N$ A: P5 e' n
+ O3 ]% q7 F- r9 e0 [. M' e6 A' V4 T( n1 B1 o4 o, V- h
+ K6 @& V9 a. o8 I/ {4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