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 0 v! m+ a! _0 Y c1 f5 O
"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84年在前苏联基辅造船厂建成。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p" T% H, O1 D 7 i5 H4 L! c s0 W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8 f8 U% L. p' D$ \4 k ~. s$ L5 I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 X4 V2 s4 v9 K5 N4 b 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船上共有10多个实验室,分布在三、四层船舱。
6 u8 B% }: v3 U& ]* f "大洋一号"配备的自主研发设备: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6000米深拖光学系统,4000米测深侧扫声学深拖系统,3000米浅地层岩芯钻机,3000米电视抓斗,3000米海底摄像连续观测系统,船载深海嗜压微生物连续培养系统以及多种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取样设备如多管、箱式、拖网等。
. a7 C2 A+ X4 X2 I 大洋号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这次虽然是海底勘探,但一个人也不用下水,人在船上就能操控水下的工作,这次科考可以勘探的最深区域达5000多米。 Z# h. N& i2 O
船上装有卫星通讯无线上网设备,上网已经没有问题,船上还配有多种体育娱乐设施。 7 a1 b; ?; q% _; M: p
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实时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 0 n9 u- y) P$ ^" T& B& a' Y
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不仅可以对海底一览无遗,还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岩芯直径60毫米,岩芯长度可达500毫米,同时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 `! l; B! i6 T4 U0 R d+ p+ S 测深侧扫声呐具有"海洋顺风耳"功能,可以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的声音,并可利用声波回声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
P& E" B9 _/ q4 C 1998年12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了太平洋考察任务返回青岛,取得了我国大洋调查的多项突破性进展。 7 X8 `+ T9 R6 m4 t' z0 [ H
国际海底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49%,蕴藏着全人类的共同资源。我国自80年代开始大洋多金属结核的专业调查和勘探,1991年3月被联合国批准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在东太平洋夏威夷东南约2000海里处获得了一块15万平方公里国际海底,作为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必须在明年3月前将其中一半面积恢复为国际海底。
" b5 I& y# ~3 L! x" a! s 此次科考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实施,国内14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以及美国、德国、俄罗斯的5名科学家参加。
2 S+ t; }. ?. g7 d 他们首次使用深海拖曳系统进行了大面积探测,取得了开辟区5000米深处1677公里长的海底电视录像、照相资料,为我国确定放弃区域提供了依据。 & M+ |; a$ @2 t6 _) n: Z
考察队在5300米深处进行了深海锚系的释放与回收,获得了半年多的海底环境资料。在距海底5米处测得温度、盐度和海流资料,还进行了海底土工原位测试,为未来的深海采矿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 - u) Y; l& B8 [" q' u0 ?
“大洋一号”装有SIMRAD深拖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于1998年5月18日起航,历时199天,总航程2.5万海里。
* O1 \! v( N! A$ Q7 h# K1 K8 k$ h
9 R1 f# u" _/ |/ }7 H' U
4 ^6 O# _. z" r! s
- N4 x2 x# R M5 R# [. J&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