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选一个生态宜居的海湾城市, g6 H$ g/ l1 d; ^# w5 d* ]
那一定是5 j7 f- O; T V4 o7 T( p. ^0 @
防城港市
, ^% c/ d; O) R: T6 M
( X% A% `; W, L
3 Z9 g8 u4 {& F. ^! [ k2023年8月22日,从上海到防城港市旅游的李妍女士这样评价:“防城港市地处北部湾,市区内的海堤经过生态化建设,负氧离子生成达每平方米7.8万个,使空气更加新鲜,有‘中国氧都’之美誉。年平均气温为22.5摄氏度,‘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是名副其实的宜居海滨城市。”
: u% H% J$ j/ x/ C6 W" N2012年至今,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经过“海堤生态化”建设,实现了全面绿植化、生态化,部分岸段实现缓坡入海,提供了旧海堤中不具有的亲水通道。海上栈道和海堤步道将海堤、红树林、滩涂、储水湿地、市政道路等景观要素有机链接成一体,形成高低错落的滨海美丽景观。
6 c6 E- K% e$ Y/ A* i9 q6 H& U/ S" H
B7 q7 W: I/ j, _+ q) |' ?6 ~
! f6 j3 y' M5 {/ B漫步在红沙环生态海堤上3 Z0 u* _2 X& i3 S2 f* `
休闲放松) C& \ |7 W) f7 p2 \) L
欣赏美景! R/ D5 \9 I" k; T; F! f) {9 o! r
蔚蓝的大海
2 |. T& G5 K" d# J+ ~ h6 w1 P葱葱郁郁的红树林* ~: h2 W5 p; @7 X5 X' M
红花绿树的草地+ }6 C# c) ]: r0 H' g
展翅飞翔的白鹭
3 z- a# e9 N B1 D V眼前的风景美如画卷
2 W& W# D% Y& e/ r1 A- q/ v# m
: b0 f7 d3 D" ?; o) x' d1 T1 q5 k! a y( T7 I& n+ v* S
01
& D# n% e8 G( a+ _+ O红沙环生态海堤的海陆过渡带植被物种生态含乡土滨海植物高达33种,成功构建了海洋高等植物群落、海岸刺灌丛、季雨林海陆过渡带稳定群落,海上栈道和海堤步道把海堤、红树林、滩涂、储水湿地、市政道路等景观要素有机链接成一体,咫尺之间生境迥异。8月22日,来自海南三亚的游客成峰说:“如果说,瑞士是全世界最让人有幸福感的国度,那么,防城港市应该是一个能与它媲美的地方。”
C" G A! d9 |9 Q
8 b5 ]* m/ r- D, v( r u! X! I
: U8 R! e% y/ w红沙环生态海堤区域是防城港市行政中心区西湾海域沿倒水坳大桥往南的海岸带,长度3.2公里,是防城港市重点海域海岸带组成岸段之一。按防城港市规划,倒水坳大桥往北部湾大道沿岸西侧为西湾红沙环道路及配套设施区域。生态化改造前,倒水坳大桥岸段往北部湾大道西侧的大部分护坡裸露、水土流失。由于缺少浅坝,潮流的冲蚀使海岸西侧的滩涂侵蚀明显,危及大道路基和旧堤围,威胁红树林和海岸植被的生存。坡面上随处可见的废弃水泥块、砂石等严重损害西湾景观。有人戏称,西湾红沙环“滨海不见海,近水不亲水”。1 f" |3 z% _- R
西湾及其周边区域是防城港市规划的“一核、两湾、六组团”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湾主要布局生活、生态和旅游服务等城市功能,规划为宁静悠游的休憩港湾和精神家园,属于诗和远方的归宿。
! V z' ^: P* T# A& @9 Y m7 L; h3 T红沙环岸段为防城港市区的中轴线,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岸线整治不仅要实现保护海岸、防灾减灾的功能,还要满足因地制宜、结构多样、保护与修复植被、美化景观的需求。红沙环生态海堤工程确保海堤安全性,接续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景观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红沙环生态海堤工程符合防城港市城市定位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 _% b. @. s( g E9 M1 H02# D9 \5 ?# S' E
2012年,防城港市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生态海堤”概念,定义了生态海堤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10多年来,我市利用“三岛三湾”“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特色,建设海湾城市;利用边境特色和地方风貌,建设门户城市;利用优美环境和长寿品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建设海岸生态工程,让“海堤生态化”建设高度匹配。
" b9 c- D7 o6 S% j
4 U8 v& Y/ r+ d4 Q9 Q/ m6 F" _& e4 X'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w! t0 @! d8 y% F, j
4 w) D" ?, o# M- q% {/ v红沙环区域总长3.2公里,设计标准为物理抵御20年一遇台风暴潮的生态海堤。该区域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海陆交互作用及生态位科学原理,首次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综合用于海堤的生态设计,形成了生态海堤的5大垂直功能层次和18大类24小类功能区块,开发了堤脚潜坝等生态关键技术,为海堤生态系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生境。/ u* P8 ^. G1 w' E/ e8 \! N$ U" f6 |
防城港市海洋局局长林坤强说:“红沙环区域生态化改造扭转了西湾红沙环海岸的生态退化趋势,改变单靠钢筋水泥护岸的传统模式,创新性解决传统海堤安全性与生态性不协调问题。”
, N8 ~, [/ \8 W$ d- L8 l1 D$ B3 H10多年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沙环区域生态化改造。市海洋局及有关部门根据红沙环区域海岸地形地貌、原有海堤条件、防灾减灾要求、社会经济需求、海陆过渡带植被演替规律,创立集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恢复、景观优化、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新型海岸整治模式,倾力打造一个全国示范性生态工程。; k5 i5 m5 Q E H. h7 F
红沙环区域生态化改造后,重塑了防城港市西湾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提高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海洋生物资源得到了保护与恢复。堤前潜坝的修建保证了淤泥滩涂区高度在一定的标准值,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较好,补种红树林成活率较高,原生红树林覆盖度变大,较好地维护了岸滩的稳定性,大大改善了岸滩侵蚀情况。# r7 P6 {8 G: ?8 E6 l; X
" [2 a- ]0 {! V% O2 ?
9 J& j8 D( H6 [( F, s; M红沙环生态型海岸整治项目的生态保护、生态资源修复建设,与国务院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50年)相吻合,对落实“加强泛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保护、海岸带管理、海洋环境资源调查、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作为重点领域,建立国际合作机制,联合实施保护项目,共建良好陆海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具有示范意义。2017年,红沙环生态海堤项目设计和监造成果被国家海洋局选送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4 a* ~, D9 k7 z: T" T5 V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从国家层面提起“生态海堤”概念。防城港市理念超前的生态海堤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为全国其他城市落实中央和国家海岸带保护修复与综合整治战略部署,提供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创新理念和生态设计经验。
' r" t0 [) I- a; W# w2021年,西湾红沙环海堤项目经科技查新和中国海洋学会专家认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第一条生态示范海堤,给广西其他7条海堤生态化改造提供了示范性样板,全国沿海地区广泛借鉴和推广。! q) H" _2 |2 X1 }
03
4 F; J" O, \& I* J( S6 V, A红沙环生态海堤建设赋予了冰冷的海堤生态元素、生命元素。10年来,红沙环区域建设按生物多样性、海陆交互作用及生态位科学原理,明确了生态海堤的结构单元、功能层次、生境构造、乡土植物、亲水廊道等,成功构建了海洋高等植物群落、海岸刺灌丛、季雨林海陆过渡带稳定群落海堤全覆盖植物景观,同时兼顾海岸线长度和海湾美感,尽可能保留海岸原有走势与地形,摒弃岸线取直规整的传统思路。
/ S% r; u2 U3 f N
( k% O+ x% ~0 p, s9 M5 | P3 @8 i2 K5 n+ m4 v
红沙环生态海堤建设改变了单靠钢筋水泥护岸的传统模式,创立集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恢复、景观优化、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新型海岸整治模式,展示了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同时,建设堤前潜坝、矮坝快速创建或修复红树林技术,研发了在海堤外侧建设水下潜坝的相关专利,经滩涂整治形成宜林地,可开展红树林移植修复。+ O3 i" _6 I* V# v
2 w* O8 s, O* f1 {
9 V$ C" M' i" h3 n2 k0 ~3 F红沙环生态海堤建设突破了盐碱土质种植乡土滨海植物成活率不高的难题。堤前潜坝新造秋茄红树林的成活率由以往的0%提高到65%,到2020年红树林面积比2012年增加45.23%,平均树高1.91米、平均密度1.6株/平方米、盖度72%,新增生物量碳汇18.23吨/公顷。大量桐花树和少量白骨壤已扩散到人工林内自然生长,大部分秋茄和桐花树植株已可自我繁殖,形成了稳定的秋茄、桐花树群落。筛选了33种乡土滨海植物,采用了特制的铰链护坡砖,使堤身植被覆盖率由原先的4.25%提高到2020年的90%。项目设计的堤脚鱼礁使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1.94%、62.99%和555.16%,极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再现了岸线的自然生态功能,成功构建了海洋高等植物群落、海岸刺灌丛、季雨林海陆过渡带稳定群落。生态海堤工程竣工以来,在9次台风暴潮(最高14级)和历次防城江洪灾中安然无恙,被当地社区选为渔民船舶集中避风停靠区域。
; g2 o$ U' ?. w1 ?4 q* t8 X广西海洋科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范航清说:“防城港红沙环护岸海堤是我国第一条生态示范海堤,海堤结构、植被和功能稳定,显著提升了海岸景观,联接了海陆生物通道。生态海堤建成后,红沙环区域在安全、生态、景观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发挥了科学的生态设计和生态监理制度关键作用。”$ G2 B5 ` ^+ q. C
04, G4 B# o0 i3 w8 Z$ r) B
红沙环生态海堤建设成果,推动了红树林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实施。2018年,广西正式公布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对规范红树林资源管理、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3 D3 R' _) S$ {
& k3 ?$ b0 h& K4 _ M6 y/ m9 }2 M
# r. R4 O# m1 R$ j8 E2020年2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第98次会议通过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8大准则及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系统退化等社会挑战。防城港市根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将红沙环区域23个指标高度匹配,高度匹配占所有指标的82%。红沙环生态海堤建设成果为防城港市增色添彩,让海洋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间接效益,沿岸空间溢价率达56.76%,总溢价量高达41.6亿元,是工程总投入的78.49倍。% c3 C! ~9 M# z8 f) o" K5 D' l
7 I; m. S0 d# G2 U' E1 E
6 A6 s; ^" w1 [- z( Q/ q' r# H绿树,鲜花,碧海,蓝天。防城港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打造行政中心区等四大重点城市景观中心时,均以高匹配指标建设了相应的生态海堤,生态海湾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海湾城市”“宜居宜游城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0%城市”“世界唯一的国家级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城市”等美誉接踵而来。“中国氧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白鹭之乡、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实至名归。
' V Y$ |# ~9 u' [2021年4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海上看中国》栏目组发布了《魅力海岸线》防城港专题视频,中英双语向全球推介防城港。2022年10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栏目采访团队一行4人走进防城港市拍摄聚焦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红树林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成效。今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中央多家主流媒体报道防城港市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外媒体看港城”播出相关报道,新华社客户端编发《广西:守护“海洋卫士”筑牢西南边海绿色屏障》,中国新闻网也通过文字加视频的方式编发题为《广西防城港再造“海上森林”大力实施红树林生态营造与修复》的报道。通过国家级媒体的大力宣传,防城港市“海堤生态化”建设向全球亮出一张中国名片。
, q! y5 Y7 K/ z+ m! n V. h<ul><li id="22QC16AN">
7 y" @; L8 x+ |' q% L
4 D. v. t" w1 v% u! H V9 v8 S: r, E
. I t" o; N, P+ N8 O- X<li id="22QC16AO">; O E: i/ o9 f& s# k1 i
8 [1 I [3 L: @6 j4 x; ]信息来源:防城港新闻+客户端-防城港日报 记者| 张海旭 姚卫东 张 雪。4 ?( w# @' I9 H) b% a6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