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在北京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 U: W$ D7 P6 s' s# k
2 D$ S$ J- ~" K! q3 d7 M" Q
; M8 B! w0 }) R! ?5 i! x$ t
+ s, H) X5 ?6 p; H
为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极地气候变化的状况,认识极地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极地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了《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以科学数据客观地反映了极地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年报》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西南极部分气温自上世纪中叶起呈现快速增温趋势;北极在最近40多年来增温加速,其整体升温速率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的3.7倍。南北两极极端天气事件呈频发、强发趋势,2022年3月,南极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事件。2022年南极最大/最小海冰范围较常年平均偏小23.84%和2.96%,其中最小范围创造1979年以来最低记录。南极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22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比去年略小,总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的整体缩减趋势,是1979年以来第12大的臭氧洞。
* M8 S; C# \4 K0 G1 c" A1.极地气温呈现快速增温趋势) N, ~, Z1 n5 [& f# m4 S& W
南极西南极部分气温自上世纪中叶起呈现快速增温趋势:位于西南极地区的法拉第站、南奥克尼群岛和玛丽伯德地增温速率分别达0.45 ℃/10年(1946−2022年)、0.20 ℃/10年(1904−2022年)和0.22 ℃/10年(1957−2022)。7 O% x# _# ^0 i9 P. l
4 ~; w# ~" ?; a5 t7 {4 ]& c" X& w0 z& v' ? D, h
1979−2022年南极(红线实线)和全球(黑线实线)平均近地面年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91−2020年),虚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趋势。! g. M R3 Q. h6 f ^
与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相比,2022年东南极、南极半岛及其周边海域出现较强暖异常,而罗斯海地区则出现冷异常,这导致该年南极整体温度变化不大,比常年值略微偏低0.05 ℃。
1 W; t' y( z; U4 W: m V" m7 |! o5 I+ E B
' _. J$ u" M" p6 Q: S# Z6 L9 j3 k8 n* [, ]9 h
0 G) g4 h# ~. R$ E2 g8 K7 S
西南极(a)和东南极(b)增暖地区各站点年平均气温距平时间序列图(相对于1991−2020年平均值)。细实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粗实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的11年滑动平均值,虚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趋势。# {3 I) G9 n& H! M4 [0 p/ Z2 X
北极在最近40多年来增温加速,其整体气温在1979−2022年期间升温速率达0.63 ℃/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7 ℃/10年)的3.7倍。
8 S8 U( e* {) U- x
, G9 R3 }+ A8 A1 d" y# p- s* h! N) d# e. I0 M' t
1979−2022年北极(红线实线)和全球(黑线实线)平均近地面年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91−2020年),虚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趋势。% y; `4 }+ f/ g# ?( j
2022年,北极整体平均气温比较常年偏高1.10 ℃;其中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巴伦支—喀拉海,增温幅度达2 ℃以上。
/ k8 c, F: t% V% K- s( e7 B" }' ]2 S* J( t# j! \7 ^, P6 p8 X% U) r$ k
& Y3 {) r0 k# |) [* m3 w亚欧大陆代表性站点年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91−2020年平均值)时间序列图。细实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粗实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11年滑动平均,虚线为年平均气温距平趋势。
; j f+ J* K( {. i, y$ c; g( p2.两极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呈频发、强发趋势
O0 |: |/ L6 |/ E: p, }+ ]2022年3月,南极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强的爆发性增温事件,3月14日起,东南极西部至中部地区快速升温,位于南极内陆的康科迪亚站区域升温最为剧烈,该站气温在4日内升高49.0 ℃,于3月18日达到-12.2 ℃。其他内陆站也观测到剧烈升温,如东方站地表气温在4日内升高39.1 ℃,最高达-20.3 ℃;昆仑站地表气温在4日内升高35 ℃,最高达-25.4 ℃;泰山站地表气温在4日内升高15.9 ℃,最高达-18.7 ℃。此次爆发性增温事件实属罕见,康科迪亚站、东方站和昆仑站在3月18日平均地表气温相比其多年平均值(1981−2010)分别高出44.5 ℃、39.0 ℃和26.2 ℃,其增温幅度和地表气温异常均创南极有观测以来的最高记录。
) K/ C6 x" | r7 C
0 |! o1 y7 b- z7 d" W6 |0 |0 c- e& [- k$ v6 t8 K* N
(a)2022年3月18日南极地表气温分布(基于CRA-40再分析数据)及站点分布;(b)2022年1月1日至3月23日南极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东方站和康科迪亚站日均地表气温变化。阴影为日均地表气温最大、最小范围。& w. v" c) L- z; O5 Z3 H
2022年7月,北极圈内再次出现罕见高温,温度一度升至32.5 ℃,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7月15至17日,格陵兰冰盖每日损失的质量多达60亿吨;同时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欧美以及亚洲多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
6 X, X! H' I \- _5 O; m; J- Z3 G1 w% l3.海冰呈总体偏少变化趋势
- |, b+ m; W- X. @' p4 C!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变化看,南极海冰范围经历了长期缓慢增长后快速减少的演变过程,前期增长趋势显著但幅度较小并且时间较长,在2014年底达到峰值后快速减少。与此相对应,南极海冰范围的波动变率也在增大,2000−2014 年间南极海冰范围的增长速度几乎是 1979−1999 年间的5倍,2014年见顶后南极海冰范围在3年内就快速减少到低于长期均值近106 km2的历史新低。
f! U9 i6 f$ ?/ y0 K, T: U0 }( Z6 c) }# d: b" g* U. q
8 [. ^ A& `# B$ W' m1979−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年最小值距平时间序列(橙色),逐月南极海冰范围距平时间序列(黑细线)及其12个月滑动平均(黑粗实线)和线性趋势(黑虚线)(单位:106 km2)。8 T* E N8 j2 r; {( o
风云三号极轨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显示,2012年至2022年间,南极2月和9月的月平均海冰范围分别为3.69×106 km2和18.94×106 km2。2022年南极最大/最小海冰范围较常年平均偏小23.84%和2.96%,其中最小范围(1.92×106 km2)创造1979年以来最低记录。海冰密集度减小区域以威德尔海冰架西北部最为明显,减小了25%到75%;罗斯海西部及玛丽伯德地沿岸、南磁极海岸往东北威尔克斯地东南沿岸、北部毛德皇后地沿岸的海冰密集度减少了20%到50%。0 k( M" W" |8 v/ F, U
: @- @4 F& u% @- @" P" E) a5 E
* N6 H/ I4 l/ \% [& @/ m7 ^, l0 L, K4 c5 l& ]: V% E
* t( k; ~9 L& c' X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监测的南极海冰范围变化:(a) 典型年份(2014,2017,2022)与多年平均(2012−2021年)海冰范围变化序列图。其中,灰色区域为2012−2021年海冰范围的标准偏差,灰线表示2012−2021年海冰范围的平均值(单位:106km2);(b) 2012−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2月和9月较多年平均(2012−2021年)的距平值(单位106 km2)。0 {: y- F, ^6 S- }! l1 m
2022年北极海冰同样总体偏少,夏秋季最小范围为4.67×106 km2,比历史最低值的2007年海冰范围略大,冬春季与2007年海冰范围相当。2022年夏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减少区域主要发生在波弗特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
: d% Q+ a+ J0 A D, `( q
7 W) W% ?8 [) L* S; V' i8 \5 N: e: Z& V& T U
气候态与典型年份(2007,2012,2022)北极海冰范围的季节变化(单位:106 km2)
2 m" g# o3 C9 d" O6 V4.温室气体浓度逐年稳步上升,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W" g! R/ C/ N2 K1 u$ w9 G# E
从1984年到2021年,南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1.82 ppm/年,总体与全球趋势一致,平均浓度比全球平均值低2.45 ppm。在2021年,南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达到了412.01 ppm,相比2020年,平均浓度上升了2.08 ppm,其中中山站大气中二氧化碳2021年平均浓度为411.6 ppm,较2020年上升2.22 ppm。! E5 d" U2 h% i" l# L
同样,从1984年到2021年,南极大气甲烷浓度呈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6.87 ppb/年,总体与全球趋势一致,但平均浓度比全球平均值低60.97 ppb。在2021年,南极大气中甲烷年平均浓度达到了1839.28 ppb,相比2020年,平均浓度上升了15.18 ppb,其中中山站大气中的甲烷2021年平均浓度为1838.63 ppb,较2020年上升16.01 ppb。 I4 T$ j. D1 p [0 d+ T
# u3 R2 }- w* b t# f- C3 y5 o3 T
, q5 z9 z3 v% Z
' N2 q. W3 V% o3 V9 f1 F. d* Z5 N% e: W3 m0 d
1984−2021年南极与全球(a)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和(b)甲烷浓度变化,其中红线为南极平均,黑线为中山站,蓝线为全球平均。 }2 v, D" [/ r. R- |5 {7 k2 c
从1984年到2021年,北极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呈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1.79 ppm/年,总体与全球趋势一致,但年平均浓度略高于全球平均值1.77 ppm。2021年,北极大气中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达到了417.78 ppm,相比2020年,平均浓度上升了2.54 ppm。9 c- A$ v: P+ `3 o9 ]
同样,从1984年到2021年,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呈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6.71 ppb/年,总体与全球趋势一致,但年平均浓度高于全球平均值78.29 ppb。2021年,北极大气中甲烷年平均浓度达到了1988.36 ppb,相比2020年,平均浓度上升了14.92 ppb。 H" j9 D8 Q2 j' m) W" p
( ~8 D6 L4 ~7 @0 n% c5 l) `( Q
; C- O$ Y: L9 x" r8 q
8 q3 V! e: a+ Q h. R/ S( C1 B* r4 N* T4 A! L. Y0 t3 D& F( Q
1984−2021年北极与全球(a)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和(b)甲烷浓度变化,其中红线为北极月平均,黑线为中国瓦里关站月平均,蓝线为全球月平均。
! w6 |5 a$ p9 J+ ?$ M5.南极臭氧总量总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的整体缩减趋势5 `7 b/ _" Z) `! O# U
卫星臭氧总量数据显示,南极上空臭氧总量在2022年9月初开始出现明显下降。10月4日,南极上空观测到平均臭氧柱总量达到178 DU。2022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比2021年略小, 总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的整体缩减趋势。2022年9月7日至10月13日期间,南极臭氧洞平均面积达到2.32×107 km2, 略小于去年的2.33×107 km2,并且远低于2006年臭氧洞面积峰值年的年平均水平。臭氧洞面积于10月5日达到单日最大,接近2.5×107 km2。尽管南极臭氧层有恢复的迹象,但2022年臭氧洞结束时间比过去40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要晚,它仍然是1979年以来第12大的臭氧洞。随着南半球夏季到来,平流层极涡破碎导致损耗臭氧的化学反应的停滞,同时也使得较高臭氧浓度的中纬度大气输送到南极,南极大气臭氧开始缓慢恢复,直到11月下旬出现较大回升。2022年南极平均臭氧总量在9月底到12月初相较于历史水平异常偏低,这一特点与2021年类似。+ q. x8 Z% c5 D3 m
" K- }& w, K1 j" ?; f
7 A4 N5 [% v( j1 k" E南极(南纬63°S以南)臭氧总量季节变化,红色为2022年,黑色为1979−2022年气候态平均,数据缺失部分为仪器缺测(b)2022年南极臭氧洞单日最大面积,深蓝色和紫色表示臭氧洞区域 q) X% O: A; b! p1 C
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含量通常在冬末和早春(12月至 3 月)显著减少,然而这些减少量通常为气候平均值的 20−25%,远小于目前每年春季在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减少量。在2022年12月底到2023年3月,北极平均臭氧总量相较于历史水平异常偏高,这与2021−2022年的情况相反。在2021−2022 年冬季,北极上空的极涡较强,并阻止了携带高浓度臭氧的气团向北极平流层补充。此外,平流层持久低温形成了较多的极地平流层云,最终导致了极涡控制区内臭氧的损耗增加。然而,其程度远不及2011年和2020 年 春季观测到的臭氧损耗严重。
( }$ \0 x; [2 b, W ~2 G1 O$ y/ w' z% v
- g/ J0 X% r( J(a)北极(63°N以北)臭氧总量季节变化,红色为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蓝色为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黑色为1978−2021年气候态平均(b)2022年北极臭氧损耗空间分布,其大致为蓝色区域。
- U, f8 S h6 S G% s1 w/ ?" N, [2 x, E/ d, r8 c- L
<ul><li id="20AHAT4L">
: h5 S7 R+ q0 K6 B$ F; d7 Z# U! i9 @% B
+ D( c* a1 K9 o/ Q5 T" F& `9 b
<li id="20AHAT4M">
$ N7 L1 w# O; G' ^* h& D6 U; S( m2 d' J6 R3 _6 E; H
信息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
' W( ]% j1 K' e, |; G6 e6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