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期刊发文!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在赤潮长期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近 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以下简称“预警研究室”)在中国海域夜光藻赤潮长期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中科院1区TOP,IF 13.211)。
5 t. L7 w% `. j* x$ O5 U该研究表明,从1933年到2020年,共计有265次有记录的夜光藻赤潮发生在中国沿海。 在1980年之前(含1980年),仅记录了3次夜光藻赤潮,大部分的夜光藻赤潮主要发生在1980年之后。 在1981-2000年期间,夜光藻赤潮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2000年以后,向北扩散,在渤海近岸频繁发生,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近岸海域(图1)。 在季节变化方面,春夏季是夜光藻赤潮的高发季节,春季夜光藻赤潮高发区域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夏季则集中在渤海海域; 秋冬季夜光藻赤潮频率显著少于春夏季,冬季仅在中国南海有少数夜光藻赤潮发生(图2)。 温度、富营养化和气象通常被认为是影响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图3)。 但对于夜光藻(异养型甲藻)来说,富营养化并不能直接影响其生长,浮游植物(食物)的可获得性才是夜光藻增殖的关键。 此外,由风、海流等物理因素所导致的藻细胞被动聚集也是夜光藻赤潮发生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从长期变化的角度看,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及厄尔尼诺事件等对赤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N! V: [. ]+ T3 E
长时间序列数据是了解生态系统变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研究预测,由于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的叠加影响,到2100年我国东海甲藻生物量可能会增加70%,并且有可能出现更多新的赤潮物种。近年来该研究室发现了微塑料上可以附生多种赤潮藻类(Wang et al.,2022;Ji et al.,2023),微塑料作为载体对赤潮藻类的传播,可能也是赤潮藻类扩散的原因之一。
  Y: `! q: N! O. K* c0 D本研究为预警研究室与厦门大学高亚辉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成果,第一作者为海洋三所与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王康,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高亚辉教授和预警研究室陈宝红研究员。此前该研究室已对中国海域米氏凯伦藻、血红哈卡藻和球形棕囊藻等赤潮的长期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和《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第一作者为陈宝红研究员和王康博士,通讯作者为林辉教授级高工和陈宝红研究员。此系列研究得到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海洋三所基科费、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以及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的资助,同时得到了周秋麟研究员和暨卫东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 z: S8 V; n% ?& N9 B. |
5 R& K" @8 r5 n4 ^/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5 I8 G9 ~1 o( a8 ?! Z; E4 L+ A' X- u# m. E% e  R# d. Y: ~
图1 近40年中国海域夜光藻赤潮空间分布特征( v0 U/ ?$ y, J! a  S+ @0 q$ p

. K' X- Z- t8 ]* ^.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y  o. N, e5 e& [
  ]5 x! L5 v; I: z0 z( Q$ q5 z8 x  R
图2 中国海域夜光藻赤潮季节变化特征
9 U, F7 O. o2 T8 u* ~

, Y: u0 v+ C) q0 P% j8 u4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D, O& j, x$ m, e+ J

" c* c9 ?- s" T5 h& X# `% f3 U图3 中国海域夜光藻赤潮期间藻细胞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V$ |" R8 C- k* P8 @- }
论文来源:6 ]# Q9 v  h6 k
Wang, K., Lin, H., Peng, C., Sun, L., Gao, Y., Chen, B., 2023. Long-term changes in Noctiluca scintillansblooms along the Chinese coast from 1933 to 2020. Global Change Biology n/a.
1 w; C5 i5 t% G* X# r1 |7 E同系列相关论文来源:
; u9 |7 u& ]  W  u, t0 T/ A' KChen, B., Wang, K., Lin, H., 2019. Akashiwo sanguinea blooms in Chinese waters in 1998–2017.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49, 110652.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19.110652( V% o% }2 m; _: F
Chen, B., Wang, K., Guo, H., Lin, H., 2021. Karenia mikimotoi blooms in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from 1998 to 2017.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49, 107034. https://doi.org/10.1016/j.ecss.2020.107034
( t( x- \0 l2 ?: V, v1 qWang, K., Chen, B., Gao, Y., Lin, H., 2021. Harmful algal blooms caused by Phaeocystis globosa from 1997 to 2018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73, 112949. 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1.112949- r  \; n7 |" a5 @  z6 t" H
<ul><li id="1VE62PCD">0 I$ P0 m1 S" k& ^
: h# ^2 u/ U, h,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s: T  Z: f7 C8 P; m
/ Q8 @7 P2 Y' |: |+ e<li id="1VE62PCE">" O9 _4 Y; F, K& m5 ?

8 Y7 m# @9 X5 F. F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 h! }# u3 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