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顺利! “雪龙2”号已驶入太平洋 整体风浪情况比较理想

[复制链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本月12日正式起航,正在向着北极进发。前方记者随船出发,全程记录我国此次北冰洋科考进程。来看记者从大洋上最新发回的独家报道。" Q. t1 G3 L8 f" ^9 ]. H  g0 ^
我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到北冰洋,大概需要15天时间,预计往返总航程约1.55万海里。目前“雪龙2”号船已经驶入太平洋,气象是后续影响航行的重要因素。) g( j+ h+ l; P. k8 T

" d7 R' h& a- O) l( y5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s' ^3 ^+ y) c9 n4 m5 |5 Z0 T
2 |& G! c- u7 K% y$ T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这里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9层甲板,随着我们一路北上,气温已经越来越低,现在的室外温度已经降到了14℃,今天上午体感风力在9级左右,现在风力已经逐渐减小,大概在4级左右。
) ^4 U* v1 }* q* V0 b为了保证船舶和人员安全,“雪龙2”号每天都会及时进行天气海况预报。+ j; H" M7 @, E1 \1 N* W: A- f

8 ]- {) z6 [' f0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6 z1 \8 o0 u. B+ K# Q! E

& \, j# Z# f3 g: B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 孙虎林:从目前来看的话,我们在日本海经历一次气旋引起的大风浪过程,从日本海之后,一直到白令海峡的大概七八天时间都没有大风浪过程影响。总体上来看,整体的风浪情况,都是比较理想的。6 t+ E( O, S) ?+ F; W* O* g- B
为何探索北冰洋次数少?
& R/ Q7 G! H1 S' n& {2 K探索南北两极,一直是各国科研的重点之一。但是对于南极来说,我国已经探索了39次,而北冰洋只有12次。这是为什么呢?
% D9 k6 Y, X5 F8 X  F所谓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近800万平方千米。4 x3 i1 ]- Q7 P0 q3 o, {
相比1984年我国开始南极科考,北冰洋科考在1999年才启动,而且过去24年来,北冰洋科考只有12次,这是为什么?" ~7 T" {# \" T  G, d4 j

* @  e+ q# ?4 `" z5 n% G.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A% F* ?; H7 ~. Y

4 [  j2 R" `7 h* f& R9 J2 c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王金辉:我们国家前期的力量,重要的还是放在南极。之前的科考,(考虑)我们的船舶保障这方面的能力的原因,不定期地开展(北冰洋)科学考察。
' g' n4 i9 Q9 z- @, e: Z3 C据了解,北冰洋常年维持在零下40℃到零下20 ℃之间,海面长年累月结冰,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海面冰层能够融化,船舶可以正常航行。不仅通航时间短,这片水域历来缺乏准确可靠的航行资料,而且有大量的浮冰、冰山,都给航行的船舶带来巨大挑战。
' F' p8 g" G; w# }$ C* p

! T+ ?% T& F1 v- A+ q9 L7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j' l$ \5 y+ S  Q& y, F' ^1 f9 s! w2 n  n5 q4 T
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国际北极科学研究仍有上百年历史,几乎涉及全部的学科领域。从1957年到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始,北极迎来了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4 ~/ i& b5 r( J2 A1 O2 R6 s$ R/ z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出现国际化趋势。1999年,我国首次开展北冰洋科考,自此我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e4 ]- w& a2 o$ z% A! A6 K0 N# B& o. j

# `2 N8 O, w8 D( }*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5 z7 N" x) D6 ?

* v6 \+ u4 C' G3 K# D* U" [! ?$ \  g2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成立,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科研平台。
' g8 O7 E$ m4 O9 K. K+ z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王金辉:从2008年第三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开始,(实现)每两年一次。到2016年开始,每年一次(北冰洋科考)。后来有了两条船以后,能够实现“双龙探极”以后,基本上实现了常态化地每年一次的科考。% W8 m2 ?8 s. n/ v- @' s( q( N) W
“雪龙2”号上的“黑科技”
5 F# B3 N' D, b/ c- M4 U: c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的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这也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船,而且是专门为极地科考设计建造的。这艘船上有哪些独特的设计?跟随记者一起到“雪龙2”号上一探究竟↓↓
) t" l9 a, p1 n" _“雪龙2”号全长122米,排水量约1.4万吨,可搭载101人,本航次配备一架直升机。和“雪龙”号相比,“雪龙2”号的排水量小了,船身也比较短,但是破冰能力反而提升到了PC3级。4 t9 v+ B+ P# U

/ E# e  O6 H1 r  U4 @3 E.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 @3 a# v; }" T: X
- U( r: m/ u/ a1 M2 [; G# C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王燕舞:PC3,属于中高冰级。它的破冰能力能以两节的航速,破1.5米的冰加0.2米的雪。在中型破冰船里,它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也是一个(国际)比较领先的水平。8 o  J, }/ u& G! n7 M* `. p
王燕舞来自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08研究所,他是“雪龙2”号结构专业主任设计师,这是他第一次搭乘“雪龙2”号前往极地。他介绍,“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获得智能船体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可以实时感知船体遭受各类载荷状况,为船舶冰区操纵、运维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更为我国业界冰载荷研究工作提供了唯一的系统化数据支撑平台。& ?8 s# a" T& @5 T8 m' B

# ~  f3 H0 b1 H: a2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Q3 n9 z4 d1 G
: j0 K" G* M9 O) A& p% r! Q. Q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王燕舞:船体周身我们大概布了200个传感器,我们的船可以实时感受全船的应力状态。数据反馈到驾驶为我们的冰区操船提供一个辅助决策。另外,我们还做了一套冰载荷反演系统。在船艏前部布了88个测点。这样,我们在冰区可以捕捉到冰的撞击,把载荷反演出来。这些(设备)不光是为我们的船体安全提供一个设计依据,另外是对国内的冰载荷研究提供一个实测的数据平台。
! }! U$ r6 a* W6 ^1 L2 u“雪龙2”号不仅智能水平大幅提高,而且由于是专门为科考设计建造,在船上设置了物理实验室、通用实验室和月池车间。* C& [" E/ l/ Z9 W

* H9 `% Q* v; _% R$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8 O4 S' d( ?% s8 Y2 b

* C9 _7 ?6 w2 v& e# S4 L“雪龙2”号实验室实验员 刘丛舒:我们现在位于“雪龙2”号的物理实验室,也是整艘船实验室的一个核心区域,全船的各类实验设备,可以投放在屏幕上。像测深仪、多普勒海流计,在实验室可以实时看到(数据)。“雪龙2”号基本上是把涉及海洋研究、地质学研究等等所有的设备配备齐全的。( E  l& R$ O6 V  v8 w7 e3 b1 p4 l$ `
尽管功能强大,但是对于可能出现的严重冰情,“雪龙2”号是否有相应的对策呢?船长肖志民告诉记者,“雪龙2”号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科考破冰船,而且安装了全回转吊舱,可以原地自由旋转360度,机动性能大幅提高。不仅如此,“雪龙2”号能为科研工作提供更稳定的位置信息。2 s5 u$ L: @0 |, }2 F; f, I8 a& u
2 F6 E4 E1 H7 L, h& m"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 H; o* @8 S" `
$ e2 @% G0 x0 V2 A. C“雪龙2”号船长 肖志民:像我们(“雪龙2”号)有侧推、全回转的吊舱,即使不开启动力定位系统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手动的操作,也可以将船基本维持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保持这个船相对是一个地理位置不动的状态。所以科学性上来讲,我们的位置信息很准确,所以我们的采样精度就更高。
0 N9 n3 V4 y+ r0 a; [3 `0 C" ^; H内容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6 s) [: ]% A+ ^1 |/ x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 {7 ^6 O' ]3 N/ g+ Z( ?; H' x; Q: Q预计明天,
/ i' N9 s) C% F" k' Y+ D. x渤海有0.7到1.2米的轻浪;7 A2 _: X, }$ l  L! ^, @
黄海、东海、钓鱼岛附近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有0.8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 b5 G1 A' i: I) E" G
南海北部、中部有1到1.8米的轻浪到中浪;( \5 G) S9 x: n1 P3 `" G
南海南部有1.5到2.4米的中浪区;; P0 L+ z  V& H
北部湾有0.7到1.2米的轻浪。; f, }( S8 o- q* ?9 t
) ^" p, f. }, ]3 m; J& s& ~
预计后天,
, e: `- r  M: p我国近海无大浪区。
8 z0 U  G9 s* N' J- u3 W# n

$ c" N2 K" N$ a( [+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U4 |' l+ j. S; \  @: ?- K' f
4 c7 }- g6 j9 J: d' F% w7月20~24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 X: ^+ R/ `: h" `7 L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 _7 A/ ]5 v& f0 q  y# N6 s# e' L预计明天,' b" c/ m! e" G! T: m  A5 `
永暑礁附近海域有2.3米的中浪,不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7 K4 K' P: ^% J7 u# W) F; ~* o4 f我国其他各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2 M5 p; I/ w5 t! d3 a; A& E$ c  B5 A+ R3 n7 ~; i4 W' k. G9 [( J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6 {; u' R4 {7 ~% z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9 o; G$ A, w# b% C2 a; R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8 Q. n# c8 v, u
# j$ N9 C+ Z-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 ^) b8 b* i# D
& u" g( w8 b  X+ H( u( d3 _8 G) W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IndexHome$ e# s2 u1 K4 k, ^
! H# {5 E( \- o# @- g5 b;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c- R" ]/ B' p4 X% K1 i2 N* }

9 r1 e6 {7 @- L7 r7 u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G2 _9 _1 w: E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 l) d: p+ f, T8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i86qae5r2
活跃在2021-7-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