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 他带着国旗潜入万米海底

[复制链接]
2 [% S6 T. h1 O
1 [9 L4 |9 @3 x7 ?. ?# E+ t* l0 [

作为“奋斗号”总设计师,

, v2 ?1 E; h: k' w8 v6 z# _8 u! [

叶聪是历史的见证者,

; r5 q! x, u0 O" p& P& f

也是中国载人深潜的参与者。

& k/ X0 o( y, U4 N" `) p

作者:尹洁 周盛楠

9 p$ C. T! i1 F( h0 \. l* D0 f+ ]

2012年,对中国载人深潜项目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 _) S! \1 ^6 E! Q

这一年的6月24日,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20米的世界载人深潜纪录。

* F. a2 `0 N) ~- e% S; O. f

作为“蛟龙”号的主驾驶,叶聪谈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 X7 o( ^- e2 w1 q6 W- n

“那是我驾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7000米的深度。”他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

( N' f+ F! m8 ^; v. m. H6 G

8年转瞬而过。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下潜突破1万米时,叶聪再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这一次,他是总指挥。

& {& r5 u. r2 K# F! b4 Q
4 g( _" F* m9 e# [3 R6 I7 @/ Z" X

从“山腰”到“谷底”

# `- W# ]9 ? ?; G- R) M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方向、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最深处超过10900米。

6 X" N9 j" Q( @% w* G0 O

这里是目前已知的地球海洋最深处,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也无法露出海面。

' ]5 U f5 B( }* c' M/ G- ] ~; \

“奋斗者”号就是在这里成功坐底的,准确深度为10909米。

7 p' L3 f7 W/ w
Y) }! J: x+ ~6 Q. n3 t

·“奋斗者”号。

' }1 N, H9 p1 [" _ @# E/ P
1 I/ }# D! x# g1 E4 F/ Q

从7000米到1万米,中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三个阶段。

# b" v5 K8 P9 I8 A

“蛟龙”号是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从项目启动到下潜突破7000米,用了整整10年时间。

% c* _. u: d& t$ Q

在它诞生前,中国载人潜水的深度只有500多米。

0 [9 L4 i3 Q- _& N

叶聪坦言,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载人深潜起步较晚。国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已经历过两波研发高潮,中国则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做自己的载人深潜装备。

' B) l/ q0 e5 P/ Y& z

“蛟龙”号的设计完全是中国自主,只有一些零部件采购自国外,还有一些测试在国外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不具备相关的生产和测试条件。

- b- \7 z4 v0 A/ h5 Q! n
( l; p# n* g9 C( u) p( v

·在水下的“蛟龙”号。

) r, O7 f# l1 h7 L" g
; O: F: K( }, P3 K! E- m. N

“发展海洋装备不能依赖国际合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因此,在研发‘深海勇士’号时,我们把下潜深度调整为4500米,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工业,材料、工艺、生产、测试的整个流程都在国内开展,打造出了基础链条。”叶聪说。

1 H6 o6 _) [3 R2 Y

“深海勇士”号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程度更高,其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5%,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促进了国内相关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 S2 M8 w& I6 g5 t

2017年8月到10月,“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完成了从50米到4500米的28次下潜。

- L, ` R4 B% p |

这是继“蛟龙”号后又一里程碑,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6 `+ `$ O, c( w t7 y2 n5 Y {
9 X' |4 \: Y* D; s4 U" w3 }

·“深海勇士”号。

$ P) q& k X) G8 O6 y
4 U) m5 o. g# m# j) _

有了“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基础,“奋斗者”号的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海洋最深处的复杂环境,运用极致设计和极限制造能力,实现万米海底作业。

! Y! `" p2 w4 s

“20年来,我们的3个载人潜水器代表了中国载人深潜的三大步跨越——从无到有,从有到自己能造,从自己能造到有自身特色和领先之处。后两步,都是在最近这10年完成的。”叶聪说。

: e! V- q Q$ n( E) a! L h
5 n% U6 [ ^5 G1 H- {9 K

从“又聋又瞎”到“精神图腾”

/ |6 Y+ W3 e& E1 ~1 G8 R k" P7 f

中国自主研发的3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使用寿命都是30年。

# ]2 K7 F C1 o6 x9 q

目前,“蛟龙”号刚满第一个10年的使用期,“深海勇士”号即将进入第一个5年检测、修理、升级阶段,“奋斗者”号则刚刚开始服役。

* N' _& V' }% i

相比之下,国外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大多已经接近使用寿命末期,现在全球每年的载人深潜任务,约有一半是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在执行。

/ }9 M. c' O3 `! C

“蛟龙”号侧重于资源考察、勘探、环境评估;“深海勇士”号侧重探索热点科学问题;“奋斗者”号侧重深渊科考,主要是水下6000米—11000米的海沟,这些区域几乎都在中国境外,人迹罕至。

3 s o5 w! r5 P. L" k. X
% m3 k) A$ F+ \4 N. [

·“蛟龙”号潜航员操作机械臂和高温帽在黑烟囱附近作业。

8 b0 T' G5 G+ r" c! P: Q
0 A" y6 L1 s& K8 P! M* P) {* e

叶聪回忆,“蛟龙”号进入海试阶段后,他连续五六年都在出海、下潜,协助科学家们进行科考,“那是一段很快乐的时光”。

5 o1 b: y' @. I0 }" e$ h1 ^

第一次下潜的时候,深度只有2米,“蛟龙”号甚至没有没入水下,大家调侃这个潜水器“又聋又瞎”。

+ K' u/ l1 h/ H( q: O" a

当时,叶聪感觉就是把他们团队3人关在一个钛合金罐子里,在海上漂,海面水温30摄氏度,舱内气温40摄氏度,人在里面很煎熬。

3 J6 E% m- c/ w6 y- @1 ]* I

潜水器的舱是完全密闭的,每次爬出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有时还要跟人解释,这是汗水,不是舱里漏水了”。

) R: d J& Y8 c$ s+ K0 \! f5 t: m

新闻媒体来采访,三人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在潜水器里怎么吃饭、怎么上厕所、心理压力有多大。

- ]1 E! _* o2 A

随着下潜得越来越深,叶聪经历了很多奇妙的时刻:水下两三百米,阳光照不到了;水下两三千米,水温降下来了;水下八九千米,看不到鱼了……

) D$ M+ }3 O I: m' E6 J

他曾认为极深的海底就是生命禁区,但在一些热液(高温热气溶液)附近,他看到大量贻贝、螃蟹在活动。还有一次,“深海勇士”号发现了一具鲸鱼尸体,周围大量海底生物正在“聚餐”。

$ F0 q! n( [& h0 J
. h, r9 W8 d6 L4 u) ~

·“蛟龙”号潜航员在海底热液喷口拍摄的生物。

3 ^/ A! X) I3 c
/ Q( |7 h! y0 c* Z! s; e# @( L- V

第一次下潜到7000米时,叶聪感觉身处一片白沙滩,四周全是沉积物,如同荒原一般。

# |% o0 l0 R0 @7 Y

第二次再来,团队带了一些臭鱼烂虾做诱饵,景象马上变了——狮子鱼从远处游过来了,大片的钩虾爬了出来,密密麻麻地向潜水器靠近……

: D8 J' _5 r R' d5 T7 E& f, F$ K

他们还曾碰到一条特别的鱼,“感觉它像一个村长”,于是跟着走,果真找到了要找的冷泉口。

, r6 p0 O- V" z7 Y/ i* U' p

孕育出这些奇观的海域,海面上看不到油轮、货轮,看不到岛,也看不到鸟,只有无垠的海、无边的天。唯一的人工产品,就是叶聪所在的潜水器。

3 o8 y5 M- l( M

“坚韧不屈、勇敢奋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我们自己研发的3个潜水器就像精神图腾一样。这些年来,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在深海领域深耕,不断创造新纪录,他们是蛟龙、是深海勇士、是奋斗者。”叶聪说。

6 b* f6 L6 F+ m |2 K

他们曾将国旗插入中国南海海底,极大鼓舞了团队士气。

8 C8 B; \" T" d) N% I, }
1 x5 ~+ }: }" k6 s6 e. J

从“深度”到“广度”

" V: N2 Z* e( A( D: A H0 M8 I

21年前,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位于江苏无锡的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N3 G5 D/ C; A# P, P: B8 u3 B

第二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叶聪成为团队一员。

0 M! f0 y' D; w# Y2 l9 u' s

那时,载人深潜在国内是一片空白。中国的科研人员只能自己摸索方向,尽一切可能寻找相关资料,其中甚至包括《泰坦尼克号》等外国影视作品。

7 u8 @0 C0 e; w9 d. d

而现在,每年中国载人深潜的次数是全世界最多的,万米深潜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

' A8 s# t( o% _! W# V v: O0 M5 {

一开始,叶聪团队到国外交流时,人家介绍说,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是做潜水器的,他们准备做个能下潜7000米的。其他外国人觉得,你们是不是在开玩笑?

, @ j& @3 d8 Z* O, \9 ?+ ]

“他们觉得,你们之前啥都没有,第一步就要搞个比我们还深的出来?所以那时候,我们一方面是谦虚地学习,另一方面是憋着一股劲儿,证明中国人也能干出来。”

& G6 y/ K4 W2 K7 t- ]
7 y9 H3 O7 I ~, _, P/ x4 `1 l

·深海中的一株海绵,上面附着海百合和海葵。

: _3 j1 [9 G8 f& |! X
* c0 m2 `6 o; q

近10年来,整个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保持在30多岁,只是骨干从“60后”“70后”变成了“80后”。

9 q7 v. X Y) P. [* {5 N

团队的硬件装备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过去想在海上给家人打电话是一件奢侈的事,现在电话、微信、视频都很通畅,队员们执行任务期间不会再与家人“失联”了。

* O2 F, D ~ }2 `4 Y% O# v

叶聪很高兴地看到接班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接近30人。

1 K: M& T; _4 p7 I. B) i" W

培养一名潜航员一般需要两年多时间,入选年龄在22岁到35岁之间,从基础培训到独立执行任务,中间要经历二三十次下潜训练才能获得资质认定。

- u! A3 d8 C0 Y( e( p6 v9 P, ]

过去10年,中国在深潜科技方面整体上了一个台阶,从关键技术开发,到装备生产、制造、检测,再到管理运营,全方位提高,尤其是制造环节,中国已经达到世界较高水平,这是一个很大的跃升。

6 a. T" o( e# k- u' ?, m0 A+ k/ |/ J7 e
$ q" H5 v0 I9 p1 Z" {4 A9 ]9 k

·工作中的叶聪。

6 H2 n: U2 e5 ?- g8 Q, s6 X
# U7 R' r* {9 E( F% p( b

叶聪透露,目前全世界万米级潜水器只有两台,一台是“奋斗者”号,另一台是国外产品,前者在很多指标上已经超过了后者。

: R' b5 {6 r! K# D

“下一步的目标是把海底、海面、陆地、太空的全部技术串联、融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系统、网络,发挥最大的功效。”

: Q/ }" S: C( d

站在今天回看,尽管中国在载人深潜领域是一个后来者,却把握住了整个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的大趋势。而叶聪心里还有一个更为遥远的梦想:“如果在地球之外的某颗行星上真有海洋,希望能够出现中国潜水器的身影。”

$ l% C. m) M& y/ t$ Y( I4 j

总监制: 吕 鸿

2 B1 f$ i. K5 C3 E3 U

监 制: 张建魁

, s% v7 ?% X5 j; W/ _* l

主 编: 许陈静

/ m9 w& T7 S- U# y( L& m1 P; `

编 审: 苏 睿

2 \/ s, A# t0 `3 T) G* @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 S" o/ _' H* e3 I" C C# t' w3 f T7 M5 t! P. n( H + m7 \5 K% h4 [9 A) Q1 @- C. _; d) T4 j0 C( W , g' ~; }0 p. F0 t- n* n) S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凌平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