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j9 V8 u& R) q/ ]5 n
# \2 j/ |6 h$ ^# q( q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
$ d1 m: |0 i J' s$ n深耕海洋牧场,建设“蓝色粮仓”# ]9 h' V. { U3 L
“我于1964年出生在安徽皖西,为了温饱,小时候吃过很多红薯。当时是无可奈何、不得不吃,其实特别想吃鱼,更希望我们整个村的人都能吃到鱼。1982年,我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产专业。后来到青岛读博、工作,依然聚焦海洋渔业领域。”回顾走上海洋道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如此表示。
2 S9 p/ e" S$ b! Y- J, Y( [1997年,山东海域养殖的栉孔扇贝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惨况,他这时开始深刻地认识到,让更多的人吃上鱼,仅靠单纯的“养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要建设海洋牧场。经20余年探索创新,他带领团队确定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和内涵,制定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国家标准,推动了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创新引领了我国海洋牧场发展。
$ B! {3 R! C# d0 B- e8 W% D5 V支撑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S* |1 V6 C" v
建设海洋牧场,构筑“蓝色粮仓”,是我国几代海洋科学家的构思和梦想。进入21世纪,在杨红生等一批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推动和实践下,这一梦想最终如愿以偿。- A# c. F8 G0 x6 U
早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青岛科学家朱树屏、曾呈奎等人就提出了“水即是鱼类的牧场”“开发水上牧场”“海洋农牧化”、“使海洋成为种养殖藻类和贝类的‘农场’,养鱼、虾的‘牧场’,达到‘耕海’目的”等理念。“我翻阅学习到这些观点,更加坚定了建设海洋牧场的信念。”杨红生说。: V; P# I& K4 E1 p. Z+ H$ Y
纵观国内外,早期的海洋牧场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方式为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对于海洋牧场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什么是海洋牧场?怎样建设海洋牧场?弄清这些理念,对于指导我国实践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红生认为,我国不应模仿国外开展简单的人工鱼礁投放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而应立足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 }# e& F6 K0 N- f" G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近海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量大幅下降,海底荒漠化趋势明显。我国建设海洋牧场,不应直接照搬其他国家模式。” 杨红生说,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应强调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三大功能。“要在海里面建设绿水青山,然后再变成金山银山。”
2 l7 @' C1 X; `2016年,杨红生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文中初步厘清了海洋牧场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经过无数次思考、论证,2019年,杨红生作为共同主席组织召开了主题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230期双清论坛,明确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和内涵,即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获得了行业普遍认可,成为这次论坛的重要成果。! `' @* N, P6 t) t! w; n$ `
海洋牧场的概念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建设的问题。2019年,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工作开始启动,杨红生是首席专家。历经三年编制,2021年,《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正式完成并对外发布。这是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标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功能协调”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布局、生境营造、增殖放流、设施装备、工程验收等具体要求,该标准已于2022年6月1日实施,可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指导,有助于提升海洋牧场建设质量,提高海洋牧场生态与经济功能的稳定性。- C( V# V: Q$ B) n1 C
“近年来,我们以建设海上‘绿水青山’为目标,系统开展了海洋牧场原理认知、设施研发、技术突破、模式构建及应用推广,直接参与和支撑了山东省莱州湾海洋牧场、河北省唐山祥云湾海洋牧场、青岛市崂山湾海洋牧场等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杨红生表示,目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53个,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示范区资源增加了8倍,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海洋牧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3 o. r7 m1 |" Z6 p% i! G' ^
7 P5 K* h/ }- f; L1 `# z
引领海洋牧场建设迈进3.0阶段
7 ]: L/ O' q. n$ N9 T# l) m2022年,杨红生等发表《海洋牧场3.0:历程、现状与展望》论文,系统提出和阐述了海洋牧场3.0的概念和发展思路。文章认为,海洋牧场建设应立足国情,在新时代不断增加新内涵。海洋牧场3.0,是未来海洋牧场发展的方向。作为海洋牧场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对海洋牧场3.0的谋划,让行业对未来海洋牧场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2 D% ^8 [/ c' a8 F
“回顾来看,海洋牧场1.0(传统海洋牧场)以农牧化和工程化为特征,实施手段主要是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目标聚焦经济效益;海洋牧场2.0(海洋生态牧场)以生态化和信息化为特征,同时增加了休闲渔业的内容,建设更具现代性和创新性,这是我国目前主流的海洋牧场建设模式。” 杨红生说,相较而言,海洋牧场3.0进一步创新发展,将补齐和完善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模式等短板。
W+ d: M9 V; l# ?5 ~在杨红生看来,海洋牧场3.0是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涵盖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它首先强调全域性,即把一个海湾、一片滩涂、一个河口或者一个岛屿当成一个牧场来进行设计。其次强调系统性,建设地点从海洋拓展到淡水,在淡水建设淡水生态牧场。“所谓水域生态牧场,也就是‘海洋牧场+’的概念。在适宜的地区,我们从陆地到海洋可以分别建设淡水牧场、滩涂生态牧场、浅海生态牧场、深远海智慧渔场,进一步实现优质蛋白供给和维护近海生态安全。” 杨红生表示。
/ U; M4 ]7 p8 @1 F# d海洋牧场3.0,建设场景空间更加拓展,因此也更需要高新技术来支撑。“比如在精准方面,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海洋牧场生物资源量的精准监测与评估,以此实现精准采捕。”杨红生举例说,在智能方面,研发生态牧场机械化播苗、自动化监测、精准化计量与智能化采收等装备,搭建生态牧场资源环境信息化监测平台,研发灾害预警预报与专家决策系统,提高生态牧场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概而言之,海洋牧场3.0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构建起海洋牧场发展新范式,实现监测评估立体透视,作业方式轻简无人,管理模式自主可控。
! o9 T$ o6 o, o8 C海洋牧场建设的理论在创新,海洋牧场3.0的谋篇在开展。目前,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份正与杨红生团队对接,共同谋划推动水库和湖泊打造成淡水生态牧场;浙江、广东等省份也与杨红生团队对接,共同谋划推动海洋牧场3.0建设。此外,杨红生团队牵头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洋牧场智能管控与少人化精准协同作业应用示范”,将基于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提升海洋牧场智能管控与少人化精准协同作业水平,构建“科学选址—规划布局—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全产业技术链条,实现海洋牧场构建原理、技术、装备、模式等自主创新,推进海洋牧场3.0建设。 H- E, A9 `( c
“海洋牧场3.0是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创新,是我国渔业发展模式和业态的新赛道。” 杨红生展望说,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在北方海域,打造生态牧场的“现代升级版”;在南方海域,拓展生态牧场的“战略新空间”;在内陆水域,开启生态牧场的“淡水新试点”。支撑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面升级,推动我国海洋牧场从2.0向3.0阶段迈进。- x' V% m( i# D' w- U" _
$ Z$ Z/ R# j4 e, z/ K
; u& l8 `! w" ^1 o. c" ~, l
G* L& Q# S( d" H信息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文 李宁/视频:。
1 W6 ~5 B" c) l4 @# P/ N$ R! s,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