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最优解——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调查

[复制链接]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经济总量也占全国的1/6,拥有一批“国字号”重量级的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具有做深做大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的突出优势。
! W& b, w1 C, \( \1 Y0 T
+ b( v9 X  [* y4 u2 a- R3 h4 }[color=rgba(0, 0, 0, 0.9)]7 _& \2 y+ N: j9 u) f
' ?- y# e* G+ y- m# ^$ o

! Y8 z) f' q. f# H1 W1 |$ L.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成群海鸥飞翔在荣成市海驴岛的碧海蓝天中。 ! G4 Z7 j% w  V8 [/ @* P
, b* q) `% u) {$ m* n% @, F$ r+ Z
[color=rgba(0, 0, 0, 0.9)]" u' V% `( s3 M4 ^. r

7 {6 z1 v; n: L+ q  Y  Z) A  S: t; f
' L. V6 U  K2 o0 R% o
2018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海洋强省建设列入该省“八大发展战略”“九个强省突破”“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推进实施“十大行动”,积极推动经略海洋区域探索实践,海洋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3 P1 G6 v' S+ X! I" _7 T! c

5 ?/ s1 K% Q# R0 D3 x% U" `! @5 ^& @( P% `5 e+ s
+ u, L: D9 E% G' @
山东在海洋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如:陆海经济统筹协调不够,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市产业特色发挥不够;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较多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终端产品和中高端化、精细化产品总体规模偏小;海洋关键技术急需发力突破,尚未形成科研机构和人员协同攻关的机制,企业急需的海洋技能型人才缺乏……' `5 D, U9 i5 H. g% r

+ V0 V5 e- Z7 U" j$ P
2 I$ B% c" r6 s) H6 o# L, r
# n) X* P/ n. q近日,山东省委海洋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围绕海洋强省建设情况赴青岛、烟台、威海等7个沿海城市进行专题调研,并对9个内陆城市涉海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书面调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新时期海洋强省建设的重点任务。: K2 U, r* p0 Q) G

6 R. g/ l% L; B, D1 Q3 V/ n! z1 k( _) w! m' L! x
[color=rgba(0, 0, 0, 0.9)]
7 T9 C! t1 Y5 y0 I. I+ B/ }
; I. `9 [, `4 z! @) {0 t6 x
深化海洋战略 着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1 [; t1 u' B5 D' s1 x. G7 r1 k+ j) `( U) t! R9 t! f2 d6 @

" h# p3 l: P. h  z7 v* K  m# E近年来,山东各地坚持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海洋发展重大举措,不断深化海洋战略部署。青岛市把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未来五年“六个城市定位”之一,组建青岛市海洋发展集团公司和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烟台市全力建设海洋经济发达的标杆城市、海洋科技先进的创新城市、海洋功能完备的示范城市。淄博市将船舶海工纳入智能装备产业链,培育引进一批涉海企业,初步形成船用动力、金属磨料等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枣庄市以东西开发区合作为载体,与烟台、威海等地建立起锂电、汽车、煤化及石化产业协作体系。8 [# C: b# ]4 A6 H) g0 D

0 v2 a/ ^# J9 d3 o  e! Q2 p; A  t: e- }" @( @4 }
% {$ W3 H( P" W& E
在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东营市将海洋石油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列入全市7大产业链,全力提升海洋装备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威海市全域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城,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检测服务、企业孵化等活动。济南、聊城、泰安等市积极发展船用动力装备、游艇机电设备、涉海信息服务、海洋生物敷料等特色产业,与沿海各市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实现深度融合。临沂、济宁等市利用核心商圈、内河水运等便利优势,对接青岛、日照等地建设陆海物流枢纽和商业集散中心,有效推动了陆海新通道的扩容增效。1 ^& ^) _, K" n0 z! N
% Y+ n1 q( w6 ]" p
6 v6 E! z6 d+ j5 ]
4 ]1 g! P3 k2 n# a# v( W
数据显示,山东省海洋经济呈现强劲活力。从产业规模看,202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6302.9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比上年增长7.6%,占山东地区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海洋经济进入总量增长和效率提升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看,2022年该省海洋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5.7:44.0:50.3,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7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产业梯次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稳健,海洋渔业规模和质量全国领先,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9.6%;海洋化工产业形成了以两碱、溴素为主导的循环产业链,产业规模、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其中,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3处,日产规模达到60.25万吨,居全国前列;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同时,海上航天发射、水下智能、海洋大数据与云计算、海洋新材料、海洋运动用品、海洋碳汇等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1 q! T* P& r9 O$ g5 q
7 ~* S- P! g% V0 i. M1 n5 `. G& b8 J, w9 H0 J
; V  D: g( W; U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调研组认为,下一步,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上的更大突破,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应着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树立“大食物观”,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高水平打造“海上粮仓”。加快布局建设海上风电母港、深远海海上风电和沿海滩涂海上光伏基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将淡化海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优化全省水资源供给格局。优化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着力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实施“蓝色药库”计划,深度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药物产业,打造我国现代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此外,还应整合全省海洋观测站点数据,打造“智慧海洋”山东样板。
' E) Q; ^* ?0 h' a9 u- S* f* Y, g* u9 R5 c
[color=rgba(0, 0, 0, 0.9)]
$ i$ u+ z- R: q  x9 ]0 Y
# {+ X& B! O( K0 D; T/ q: N
提升科技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0 H' u0 V/ i, i2 k3 e( T

* K9 ~8 h) Y. F  e) b: ?
( E% ^5 z& [7 w$ _# `- U近年来,为积极融入海洋强国建设,山东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海洋科技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内领先。崂山国家实验室入列组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青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山东。全职驻鲁海洋界院士21人,占全国34%。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透明海洋”等省级大科学计划,先后突破了海洋核心传感器、深海油气开发、海洋药物靶点精准筛选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2号”,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青岛明月海藻研发的超纯海藻酸钠完成了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备案,正式开启国产化之路。
; _  M) X1 W% w5 ?2 @
" H7 b( A8 l7 F, }! ?' u# E! @4 i% ?: Q3 u: G4 n+ ~2 k0 h1 q2 `

1 Z( [2 B4 S# P+ G1 T$ z5 p6 d4 S调研组建议,为更好地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山东应着力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山东省实验室,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建设,探索建设海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示范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瓶颈。
' ^" h! P) F" b+ ~" [0 b. c# A4 Y
& _4 j( X* t4 H$ E6 C' n8 I" K( P. ^
8 K) S" l6 h, H% L  E& u同时,支持具有创业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中青年专家走出去,带技术、项目、团队开展科技创业活动,将高校院所的前沿技术向产业链扩散。加快建设海洋特色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提高科技创业便利度,壮大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用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支持涉海高校提升海洋学科建设质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海洋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既有技术素养又有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8 U0 I+ F5 i% o; m2 w0 l/ G# X/ V2 F* I5 F% ]& Z9 J3 N! @0 ?
[color=rgba(0, 0, 0, 0.9)]
+ }% N( A+ s" M% M5 e0 c$ l! |

, s; d, ]8 F$ p: j0 f8 W打通海陆统筹 强化海洋治理能力1 G0 L+ t; g. t0 k+ _% S
3 D7 }' o$ H4 t7 \

; ]# }! e: {4 C( f* W2 Q4 C山东省长年来坚持陆海统筹,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提升海洋治理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省委、省政府成立重点海湾保护治理议事机构,打通陆地海洋、岸上水里,实现职能部门、上下游城市协同共治。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行动、入海河流总氮治理行动和美丽海湾建设行动,整治入海排污口19750个,修复岸线29公里、湿地1500公顷。实施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污染物控制、海岸带生态保护三类财政补偿(赔偿),促进改善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显示,2018年~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82.15%、90.03%、91.5%。
: i) m4 J+ K! E# o2 {! U4 f. |3 Q8 y9 e, H
& y+ r: Q% q4 o( t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筑牢蓝色生态屏障,调研组提出,山东应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可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持续实施增殖放流,实施大型海藻生态修复工程,打好浒苔、互花米草等灾害阻击战。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建设美丽海湾。完善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无居民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海域立体综合利用,支持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旅游等活动兼容用海、融合发展,推动海洋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实施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建设海洋碳汇产业示范园区。
2 H6 Y, Y9 p. r& m- u
! l$ T3 E/ S8 r! I* k% a( |" R$ d# \, C! V5 Y8 h' a0 |* N# m
在加强海洋治理能力方面,还需加快海洋立法,深化海上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多部门海上联合执法。加快建设山东省海洋观测网,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海上运输、海洋石油、远洋渔业、海上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健全海河联运环境风险和危化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实施常态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9 a9 N1 [9 _: ]3 [$ f- R: ]# U' J, [
% ^  Z" K( v8 A9 ]" P5 _
[color=rgba(0, 0, 0, 0.9)]
' z( q- Y% l' D, i
& \- n. y' U" V3 L7 o$ c

# P3 X5 \; l4 v" X5 d, j)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照港' ^0 h+ G( r0 M9 E
" i' K! d+ E- S
[color=rgba(0, 0, 0, 0.9)]  _# o3 n+ I% Z, ]) T6 w% f

3 ?1 B. P8 h) s$ l& h! ]! p推进港口建设 拓展海洋开放合作
1 i  W. d. U4 z( z5 w: X6 T% p1 c7 I3 D1 c' {5 O; F5 G2 t

3 w% @% A& E  q) F# Z" P* V8 P: z山东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建设,持续放大畅通循环的综合枢纽功能,港口资源整合成效明显。山东省港口集团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集装箱量突破34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各港口依托承接南北、沟通东西、连接陆海的区位优势,增开航线108条、增速较整合前成倍增长,总数达到320余条,稳居北方港口首位。省港口集团在疫情期间推出16项个性化服务举措,增航线、加班期、扩舱位,原油、铁矿石、铝矾土、粮食等分别达到全国货运总量的1/3、1/4、2/3、1/5,突出了强化保稳保供核心节点作用。
- s% a* m  Z; r. X- p/ J; m0 V
( Q* X" ]- K0 m' L( a3 J  E  }4 ^2 C. \6 ~" l+ N! c3 G: X( P0 u( E

. P+ P0 X( x% n同时,山东各地积极建设高能级海洋开放合作平台,畅通蓝色经济大通道,不断提升海洋经贸合作水平。目前,上合示范区集聚贸易主体1.7万家,引进培育跨境贸易服务中心10个,进出口额逐年翻番。青岛自贸片区挂牌三年来,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速分别达36.9%、58.6%。烟台市争当黄河流域门户城市,构建起“几内亚矿山源头—烟台港区—魏桥厂区”铝土矿全程供应链等物流体系。威海海港、威海空港和仁川海港、仁川空港“四港联动”,对韩跨境电商出口占全国60%。山东省先后推出“齐鲁号”欧亚班列、“日韩陆海快线”“鲁欧快线”“上合快线”等服务产品,城市间线路增至40条。2021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93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实际对外投资17.9亿美元。$ x- i  C" T6 _. l8 L
! X$ j; v6 _. h

* v& x. Q, M: U) z为持续打造陆海经济通道,调研组指出,山东有必要做大做强省港口集团,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管道等集疏运网络布局,构筑连通海上国际、辐射西向腹地的港口集疏运综合通道。推动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升级,加快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和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形成“济青双中心、沿黄多基地”格局。拓展高端航运服务,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航运交易、海事法律等全程服务。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临港产业,促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 p6 L3 l/ m9 d+ G) y
" e; S9 F* G3 w" Y( O
4 l" q+ s, t  g- X9 s1 r/ ]
在拓展海洋开放合作方面,可考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继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重大活动,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自由贸易区,扩大海洋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同时,采取措施支持海洋渔业、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海洋领域的相关标准,支持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 |$ L! Z7 N6 k# o
) s. \3 }8 o; s8 C$ @4 v: K[color=rgba(0, 0, 0, 0.9)]
) q6 ^. k! b8 z1 d
0 Y# W% G7 |5 Y7 N& S

4 x6 \0 e1 L$ ^: g/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丽的白天鹅在威海烟墩角天鹅湖游弋嬉戏。中共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1 f; D- Q' H8 O: e* x7 U% l0 E
; T  d4 D* {. z/ M7 X: @& D7 k
+ v. S' O& t' D' E$ I8 N7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作者:李忠磊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0 v1 D, N/ u7 q, y
: \4 z2 o- a; `; G6 y$ K
该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1 v/ Q: Q9 F+ E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j86k6ro39i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