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长Marja Makarow教授向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n d6 E+ }" N
乔方利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目前担任联合国“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专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海洋模拟(Ocean Modelling)”共同主编和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乔方利研究员原创性发现海浪在海洋上层湍流混合与海气通量中的关键作用,被国际专家誉为“乔理论(Qiao Theory)”,并被欧美等诸多国家实际应用于模式研发,实质性提升了其模式能力;基于原创理论和系列自主技术突破,乔方利研究员发展了耦合海浪的新型海洋、台风与气候数值模式,解决了国内外模式发展长期面临的共性偏差难题,大幅提升了海洋、台风和气候的模拟与预测精度和能力,被转化到业务化预报系统中直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 n: m! L( Z; ~: k3 Z' g
致力于海洋科学研究的30余年里,乔方利研究员曾获国家首届创新争先奖、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最高奖“伍斯特奖”、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IOC/WESTPAC)“杰出科学家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曾呈奎海洋科技突出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 f1 H; k# M' F0 u8 A欧洲科学院又称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及欧洲各国国家科学院联合发起,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学科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等4大领域,分设23个学部,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来自35个欧洲国家,主体从欧洲各国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欧洲国家之外的科学家可当选外籍院士,但其比例不超过5%,且是与欧洲有着长期紧密合作的科学家。乔方利研究员此次当选的是自然科学领域地学与天文学学部院士。1 ^. Y$ T9 T; X. _ A" r4 f M0 T% l* Z
信息来源:青岛市科技局 作者:海洋处 烟凤芸
. u# |4 E5 R$ ~30余年潜心探海 乔方利:引领国际海洋和气候模式发展
, s; [) s# Y; p6 _& D% u* C乔方利,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海洋模拟(Ocean Modelling)”主编,联合国“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专家,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共同主席,长期担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曾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首届创新争先奖、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最高奖“伍斯特奖”、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杰出科学家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曾呈奎海洋科技突出成就奖等。30余年致力于海洋与气候数值模式研发,为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赢得多个“国际首次”。6 Z$ E5 ~! }" e& ]
+ o6 [7 Y5 k8 D1991年,乔方利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为在海洋预测领域实现中国突破,他没有选择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传统”优势海洋观测领域,而是师从袁业立院士、一门心思投入物理海洋学的尖端领域——数值模拟。+ x! L4 ?, ?2 G7 a; K E8 H) v) I( g
长期以来,物理海洋关注的海浪、潮流、环流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当成三个“互不相干”的领域各自独立进行研究。在该所长期科研积累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乔方利发现浪、潮、流互相影响,而把这3类海洋动力要素实质性融合在一起的恰是海洋湍流,但湍流研究一直是整个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尖端难题。
1 Q7 Q7 h' I- a/ y乔方利告诉记者,以往海洋领域预报不准确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湍流的认识不足。为了攻克突破海洋湍流这个科学难题,乔方利率团队每秒钟测量128个数值信号,然后进行复杂计算,从中精密提取出“湍流信号”,最终揭开了海浪-湍流相互作用从而强化海洋湍流的神秘面纱。& g& Y" v- r3 `7 L) Q9 f
+ ~, ?( z) r* n. {# N; S! J
多年来,乔方利的研究领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而不断拓宽。乔方利带领团队打破了国内外海浪、潮流、环流分治的传统动力学框架,提出海洋多运动形态耦合建模的思想,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揭示了海浪在海气通量中的关键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突破研制出了高分辨率海洋环境耦合预报系统和包含海浪的新型气候预测系统,预报能力居国际领先,推动我国海洋模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跨入海洋预报领域的国际前沿。
( W$ O9 j2 ?7 S) a" L; W该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内外减灾防灾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系列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海洋重大应急事件中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如:2006年,渤海发生大面积溢油叠发事故。乔方利及其团队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奋战,通过溯源和油指纹等高科技手段最终确定了肇事船只,准确预测了漂油的运移路径。 `& v1 M" j T! m1 i; V
9 e+ e+ u& c8 a' V- w2008年,黄海爆发严重的浒苔灾害。乔方利根据海洋模式的计算结果绘制出流场,迅速查清了浒苔在青岛聚集的原因,并提出了浒苔通道理论,极大提高了浒苔的打捞与处置效率。
2 k g9 y3 a2 T2 r: Y" z3 S.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乔方利带领团队,利用不到一周时间预测出核物质在大气和海洋中的传输与扩散路径,并发表了全球首篇关于福岛核物质影响的科学论文,预测结果被后续的观测所证实。
: |6 E* M% z) s9 D# A9 F. p+ l* ~ o2018年,泰国普吉发生沉船事故。应泰方请求,乔方利率领团队与泰国科学家密切合作,快速提供了搜救“靶区”,其精准性得到了搜救结果的验证。
, ]) ^1 B# U- W# T2022年,柬埔寨发生沉船事故。应柬方请求,乔方利团队为柬方提供了专业化、高精度预测,被后续观测所证实,为事件处置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成为自主海洋科技支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个鲜活范例。
, b: P" R5 s& @2 \" d2 S* M0 W9 D6 F: E& \
除此之外,乔方利还带领团队创建了包含海浪的新型台风模式,将几十年来踟躇不前的台风强度预报误差降低了40%,将使我国沿海人民和世界直接从中受益。同时,乔方利及团队建立的国际首个包含海浪的气候模式将国际气候模式的共性偏差减小了约一半,引领了国际海洋和气候模式的发展,可直接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的定量化评估。9 L0 p' g R2 W0 F
近日,乔方利率团队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联合研制的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子系统,已通过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转入了业务化运行。
. o) @5 b! W" e* s. p& t: G
2 J* c- g* c$ w- A由于在海洋领域的突出科学成就,乔方利被遴选为联合国“海洋十年”顶层国际合作倡议的咨询委员会专家,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深度参与“海洋十年”实施路线图的设计,推动着这场世界海洋科学的革命。2022年6月,他带领团队创建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落户青岛。该中心是联合国首批批准的5个协作中心之一,其余4个均在北美和欧洲等传统海洋科技强国。该中心将负责协调、推动全球海洋与气候研究与预测预报能力提升,是我国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海洋与气候治理的核心平台,也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标志着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预测领域跨入了世界科技前沿。
* k$ s& P9 r8 |, I) P4 ^5 p
5 j$ H$ ^8 L- |未来,乔方利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铭记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用科技创新为海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牵引力,通过国内和国际平台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争取作出更多原创性的科学突破。
5 `2 g; V# p4 J# m0 m) W2 Q信息来源:闪电新闻 记者 刘少君
& W' D8 z/ A' q% L+ O9 t8 h8 d" O该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d# A6 b3 |2 t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