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性。 科教融合的本质在于打破边界,实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实质性兼容或一体化,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衔接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2018年8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共建协议。双方本着“共建共享、实质合作、强化特色、融合发展”的原则,开展互补性、紧密性、实质性和可持续性的全面合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所科教融合发展模式。 2021年4月,教育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校所合作推动科教融合的意见》,将已开展实质性科教融合改革探索并符合条件的海洋二所和上海交大作为科教融合先行先试单位,认定双方共建的海洋学院与极地深海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技术院)为科教融合共建平台。近年来,海洋二所和上海交大优势资源互补、创新合作机制、联合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成功闯出了一条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科教融合改革之路。 极地底界面智能观测平台布放作业 创新融合机制打通融合发展“任督二脉”科教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遵循,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两年来,技术院作为科教融合共建平台,在科教融合发展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与上海交大实现了良性互动。# m; D7 F* A4 E+ L: x( x
任何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人才的创造性。为了给双方人员互聘打开人才流动通道,海洋二所专门制定《双聘上海交通大学科技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引进上海交大海洋技术优质人才8名,其中包括技术院院长付世晓。双聘技术人才协助技术院开展创新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技术装备研发,在海洋传感器研制、仪器设备开发、智能平台应用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联合攻关。除了人员流动,共建共享也为科教融合增添助力。海洋二所开放了图书资源、信息资源、仪器设备资源和计算资源,包括测试中心、实验水池、深潜器、科考船和码头等;上海交大开放水下工程实验室、水声工程实验室、船海工程试验中心等,技术院因此成为共建共享的最大受益者。2021年,技术院针对我国海洋观测领域“卡脖子”问题,与上海交大开展了高精度、低功耗三位声学时差海流计的研制。在样机测试阶段,海洋二所科研人员使用了上海交大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超声实验室和海洋学院的声学工程实验室,精选阻抗分析仪、脉冲发射回波仪、海洋声学水池和耐压测试系统等设备,对海流计各个软硬件模块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诊断,顺利完成了声学时差海流计仪器设备的调试与室内试验。该设备即将进行海试。 科技开放合作携手攻关实现互利共赢近年来,海洋二所与上海交大的实质性合作逐步走向深入。双方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申请国家和部级各类项目,加快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 \: Z3 P1 j! r _- Y; `' Q; {, M在海洋二所的统一部署下,由技术院牵头,联合上海交大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共同申请建设的海洋智能观测技术创新中心,于2022年8月正式进入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目前已进入建设运行实施阶段。该中心整合海洋二所多部门技术力量,与上海交大和中国电科36所进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推进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自主创新发展为目标,开展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智慧海洋观测技术3个方向的科技攻关,助力破解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的“卡脖子”问题。技术院副院长张涛介绍,技术院的一项重要业务是开展极地深海环境与资源智能感知技术及相关装备的研发。两年来,依托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基金委国家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技术院务实开展了极地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制所需要的基础装备和条件建设,完成了极地深海装备关键技术应用转化试验平台总体方案设计及27台套仪器设备的选型和采购,重点围绕深海装备的研发、维护与试验需求,稳步推进研发工作与能力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极地深海装备研发应用服务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技术院还参与了多项地方平台建设和方案编写工作:参与组织与编写《“智慧海洋”浙江省实验室建设方案》;参与建设“浙江省海洋工程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参与编写《浙江省“十四五”海洋重大工程:东海能源信息骨干管网》建设方案;参与编写《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科技互补交流联合基金助力内生循环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合作,为了创建自己的交流平台,技术院与上海交大合力打造“深蓝科技论坛”,有针对性地为双方科研人员提供科学与技术交流。截至目前,双方在杭州和上海成功举办了5场线下交流会,围绕海洋传感器研制、仪器设备研发、智能平台应用等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学术交流。论坛吸引了海洋二所不同学科领域和上海交大不同学院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从最初的小规模内部交流论坛发展为场场爆满的热门论坛,科研人员们在研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020年,双方正式启动“上海交通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基金”(以下简称联合基金),共同制定《深蓝基金管理办法》,协调基金立项和运行等工作,计划自主布局一批前瞻技术研究项目,支持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海洋重大项目应用亟须的海洋装备和科学仪器开发。 联合基金设立以来,已成功组织了3个年度的联合基金申报和立项实施工作,共有47个项目获得立项。联合基金已连续支持26型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其中已合作研制出极地水/沉积物界面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在线监测平台、温差驱动中性剖面浮标、浮游生物三联拖网、高速波浪滑翔机、原位耗氧实验平台、适用于痕量金属研究的走航拖曳式海水采集系统等自研设备,并顺利完成海上试验。
“深蓝号”高速波浪滑翔机布放作业。2022年,技术院与上海交大联合创新研发了链式海底地震监测关键技术和区域目标链式台阵观测方法,并开展了陆地地震台的对比试验,该项目成果将为海底地震监测、构造科学研究、资源勘探提供技术支撑;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发高精度低功耗三维声学时差海流测量关键技术,完成了高精度声学时差海流计样机的研制。 此外,技术院联合海洋二所海底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申请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海热液系统孔域原位多参数探测-观测装置”获批,目前该探测-观测装置正在按计划实施研制。 科教融合,使命担当。技术研院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一条双赢互利的合作之路上稳步前进。
# o% h: @"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