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D7 a9 \6 D9 s# @1 N* D' Y1 D
8 O5 ~$ B* l5 y6 |8 y湛江红树林生态修复示范区! K" X1 F$ ?" X" q, O/ T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编号:T/CI 035-2023)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并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www.ttbz.org.cn);该标准为我国首个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有望解决目前红树林污染生态修复无技术规程可依的局面。
3 s7 u3 t; ?1 W5 u* `- Q6 N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红树林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发展近海渔业、净化环境和固碳增汇等方面。
7 m: n3 b- r5 Z% S6 f近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如污染、海岸工程等)和全球气候变化(高低温、海平面上升等)的影响,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消失,其中损失的红树林有超过60%归因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活动增加导致全球滨海湿地退化、红树林大面积丧失,受损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已成为国际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如何加快恢复受损红树林已成为国际海洋科学亟需解决问题之一,为了改变红树林退化和消失现状,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国际红树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内容。( x o2 t( Z K- F$ W8 @' T! ~# W
目前,我国现有2.7万公顷红树林每年埋藏蓝碳约27万吨CO?,具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能,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将在我国“双碳战略”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国内外都没有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为了规范受损污染生境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迫切需要制定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进一步指导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生产实践,促进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红树林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1 T! C+ p6 l0 u4 }& a《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中规定了红树林抗污染生态修复的原则、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流程和种苗质量控制等,以及修复和重建红树林管护、验收和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要求。8 X, }1 x! n6 @! y( R
该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规程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发展,提升红树林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该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污染生境红树林修复与重建。: O9 b, q2 R' q) m* I# m+ f
团体标准编制的主要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红树林研究团队完成,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温州市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为该标准的参与编制单位。该标准的编制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工程)、国际伙伴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M: o7 |. O0 i5 |" Q; h
$ v: S$ L0 V1 I' |" r/ J, ?, u' [, R1 A$ c0 l$ l5 w
巴基斯坦坝区红树林生态修复示范区9 s0 Z1 h1 X5 g9 T- M
2 h, r: N! v3 `- n# w6 e2 q0 \2 J
# s/ \' }- ~; N+ t- t; c
) [8 d, X8 q! w W& W# L6 A* O& E% g) A& v
4 @/ c5 s: D" y8 Q3 Y
信息来源:中科院南海所。; ]$ ]. H% M1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