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筑梦湾区,向海图强

[复制链接]
中山大学近五年来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确立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立足国家需求,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3 V( S0 S  a7 ~3 j
2018年,我来到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工作。五年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大海洋学科发展迅猛,近年来学校打造了“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等一批海洋学科“国之重器”。中山大学海洋学科整体实力稳居全国海洋学科前列。海洋科学学院近年来办学实力稳步增强,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尤其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院教工队伍已经成为促进和保障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先锋队。
, I8 O) g( H( b. m6 m

3 o0 f2 g) ]; T" Y&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j* ^5 }3 a, _7 l2 J
海洋科学学院老师参加“中山大学”号首航。+ X$ `4 v' O2 i& m$ o$ M9 k0 F. m

  p# ~' o% u1 i我 刚到学院的时候,学院生均教育资源不足,学科发展不均,物理海洋方向短板明显。 五年来,学院积极揽才、引才、留才,师资力量从不到45人倍增到89人,教师队伍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生师比逐步下降,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学科门类齐、海洋背景强、后劲力量足的科教队伍,依托学院国家级、省部级学科平台,逐渐从近岸走向深海,并向大洋拓展。* J9 C0 k8 J$ O' C0 c

8 c4 z6 X* n)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 m7 A, O, _7 y
中大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作讲座。
; q8 ?0 p; A  \! c. C
. g5 Y; H. X+ V, z2 c! v" l学院落实落细各种举措,为人才保驾护航,帮助新引进教师尽快适应科研教学工作,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自筹资源布局“青年突破计划”,资助学院青年教师、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开展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
: h- |2 i' D+ E2021年初,马来西亚籍老师Tham Yee Jun(谭羽俊)加入学院,入职2年来,谭羽俊积极参与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工作,并在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系统开展南海藻类的卤化物排放机制和海洋大气碘循环机制与化学演化的研究工作。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谭羽俊也于2022年底成功获得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的支持。五年来这一批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院科教事业的核心方阵。
. @6 ^/ ^" j, ?2 J" w5 L! w) p/ m学院始终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以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为使命,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产生创造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引领未来的卓越海洋人才。我院教师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已经编著了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化的海洋门类教材丛书。五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均超过75%,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和比赛,成绩优秀。去年,我院博士生黄俊柔、硕士生张家桐、本科生黎梦真等组成的“智渔时代——‘兴’有鱼力,使命必达”项目团队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创造了我校在该赛事红旅赛道上的首个金奖,实现了历史突破。$ U+ N" g1 F2 d5 m4 ^0 q

9 X0 Q3 v; j6 T(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3 B$ F' B$ c" s* P# Q
海洋科学学院学生团队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9 w9 Q, p) }: W; N( u" ]( u; u: q

0 r& V8 L8 ~& T  |8 ?! ^五年来,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探索深海技术也不断进步,我院在海洋科考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成果。2020年3月18日,我院副教授谢伟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发现一具长约三米的“鲸落”。据了解,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对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E* G! _/ q( G$ u8 A" E: s2021年,“西部夏季综合航次”中成功拯救潜标的经历也让我记忆犹新。海洋潜标的投放是认识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但由于海上情况复杂,海洋潜标的回收存在相当的风险和难度。按原计划,本航次安排了一次潜标回收、更换电池、再次布放的任务,因工作任务艰巨,回收潜标的前一晚,科考队召开准备会,定于第二天早上5点开始回收工作。有了先前仪器故障问题的出现,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早早在后甲板集合了。但受恶劣海况影响,始终无法判断潜标的真实状态,面对紧急情况,科考船上的临时党支部召开了浮标回收特别支部会议,支部书记邱春华教授带领支部师生党员经过充分讨论,结合海上现场情况,临时制作了多用途回收吊钩,结合声学定位装备,对海洋潜标重新进行回收打捞。经过全体科考人员的努力,终于在风高浪急的恶劣海况中奋战一天一夜后,成功回收浮标,获得珍贵数据。
$ M5 d+ Q5 b, H. l; ]3 o5 T
% X6 u, w* V+ ^* [6 z* p6 }+ b9 v*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 [; |+ Y) Y( k8 Y
经过全体科考人员的努力,奋战一天一夜后,师生成功回收浮标,获得珍贵数据。9 M) W0 i+ K: P' K$ y: ?
: v8 D) T" P7 O# R" i" i
科考团队相关老师利用这些数据,发现了目标海域西边界流以往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季节变化规律及对当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JPO、JGR-oceans等国际海洋学一流杂志,大大提高了我校海洋学科的学术声望。 航次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锻炼了我院年轻科学家。 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学院的一大特色,并获得了多项广东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资助。! H1 @3 }& d7 M. h
1 b6 V6 k7 S( F0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i$ d% z- O' D% B, [0 H科考队员在“中山大学”号上重温入党誓词。
- i$ q3 F. W8 j- f3 i9 f1 \
: u6 P8 b+ t, t/ o% Y+ J7 a2 H! p2018年以来,在学校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团队围绕着西边界流的年际变率、涡流相互作用、波流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通过精心组织安排,设计了一系列连续的针对西边界流变异与多尺度相互作用的海洋科考计划。
6 ]8 L- M! w* D8 ~. V+ o# P随着“中山大学”号科考船的投入使用,我们结合一流的科考装置,进行了更精细的研究。2022年6月20日到7月10日,我与我院副教授胡子峰、副教授姚凤朝,完成了西边界流综合调查航次科考任务,取得了第一手西边界流区海洋大气—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多学科同步观测资料,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基于无人船的深水区亚中尺度观测,同时圆满完成了多种无人观测平台布放和回收试验。五年来,我院组织了十余次综合科考航次,一批青年教师成为航次首席科学家,标志着我校深海科技队伍已经茁壮成长。  U6 p: _7 F6 G4 a% ?8 i
奋楫扬帆筑梦湾区,红心领航向海图强!中山大学自建校之初便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几代中大海洋人筚路蓝缕、承前启后,如今学校涉海研究蓬勃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面向深海大洋,努力建设一流海洋学科,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力争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7 G4 w! o2 u& U% p2 W

( N5 d1 m! m5 K( F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w/ t# G; C7 m. B% R( j

( [4 c! f8 }; I5 o! [  B# ?
% f" |$ f; [4 q信息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王东晓。
1 |$ J* n. M- i0 A* F4 p; m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