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地位提高显著;在产业与市场、就业与民生、海洋权益与国际竞争层面都对国民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03年突破1万亿元,2012年突破5万亿元,2018年突破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1世纪初的约3%跃升至10%左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下降,为80010亿元。而在此前的十年间,大陆地区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成功服务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也为许多国家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K) E3 w. t. W% m# L* z5 o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和沿海地区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导向下采用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科技基础及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水平较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产业同构化和低水平竞争严重。- S* ^& ?/ b1 ?- `" e+ }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它处于海洋产业链高端,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与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服务等部门。该类产业以涉海高新科技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能够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等特征。探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证。为此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考量,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有力的新引擎:
4 b$ U8 z/ P8 u4 H0 Q一、把握数字经济大势( Z% E: B t Z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要顺应数字经济规律,为海洋产业“数字赋能”,加快发展质量和动力变革,提升设计和生产环节的柔性化、精细化、定制化水平。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强海洋实体产业与服务业在工业设计、共享制造、数据管理上的“两化融合”,使海洋经济在“双驱动”下互促共进。
5 n. s' L4 y3 z& ?1 r' P0 l二、着力发展智能制造7 e1 z% C' l6 Q; g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要积极运用智能设备改造海洋传统制造业,促进我国海洋船舶、海洋勘测、海洋资源开采等装备产品迈向价值链高端。要推动先进制造业链向海延伸,加速机器人、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深入交融,拓宽发展空间。5 n" O# T0 W. V- t
三、加快升级产业结构
m0 J9 ]1 E( g: i“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要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推进涉海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发展,实现航运物流高效化、滨海旅游智慧化、金融服务完备化、科教研发集聚化。要促进体制机制和应用技术创新,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文体、医疗康养、会展营销、信息增值、跨境金融等业态,满足并激发市场新需求。
# E" n. K( L% e1 C( _) Q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7 s x/ I0 E6 c7 C: z" {; r8 }1 x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要促进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加大对海洋风能、潮汐潮流能、温差盐差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要以绿色理念、低碳标准、生态技术为指导,推进海洋环保、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健康发展,对海洋物理、化学、生物资源加以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V7 Z! G* O' \# H
五、主动衔接区域战略
6 E$ o |' H! K4 i, U* D: n我国在沿海地带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设立了三个国家战略枢纽区,并批复了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带)。要因地制宜制定规划部署,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海洋经济中心城市建设,运用新增长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园区。要深化陆海统筹,增强现代海洋产业对陆域产业在空间、技术和产品上的关联,助力区域海陆联动高质量发展。
0 b" c7 N% M' R
2 ]% k& T% p3 q* j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海洋资源经济与海洋战略》,原刊于《自然资源学报》2022年第4期
$ F) o8 z2 q' P6 L& r/ }作者:孙才志,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n/ S0 H1 N2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