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廖定海:专注、坚韧,成就自己点燃他人

[复制链接]
2 c' {: B2 T1 L: Q! c

以下文章来源于溪流之海洋人生 ,作者溪流

, G6 D, d% B) _3 p& `; K6 M

! j9 t% h, R# Y2 q% s2 P' t6 ]1 ^

溪流之海洋人生

% c4 R1 m) a6 y8 T! t* r

这是一个提供海洋与测绘专业和产业人士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们以宣传海洋与测绘文化、进行专业推广交流为己任,力求文章发布的唯一性。与此同时,表达个人感想与感悟,体现人文关怀,力争多发表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各类原创作品。

! i2 t0 ^9 {* c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 K) F4 i+ l! m8 `

可快速关注我们

- b- [- T: @( p2 P/ R) z6 s$ k' a

溪流

: s7 X3 A* S& }) S# w

! y @, Q1 D; o( V; C

访谈

: L9 h. t* z1 U' U

采访廖定海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会。与廖定海的渊源太久,最早可以回溯到四十多年前一起迈进校门,如今四十多年过去,还在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也就只剩下我们两人,一路风雨、一路感慨。俗话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遇是留给准备好的人,那么,廖定海就是一位时刻准备着的人,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现在,借着来中海达集团参加相关活动的机会,完成了我的心愿,下面就是访谈的全部内容。

' K/ J/ T- b+ U; ]* R

) _8 t n _: r3 r: A2 O7 h

溪流:

. K ?. e; ~1 ?

记得在大学期间您就表现出了对电子产品的浓厚兴趣,有人说把兴趣当做事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热爱所以不凡。那么在您看来,您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兴趣引领吗?

" y, v/ X/ z' S

廖定海:

# f# V( Z# ~7 M4 |4 ]" N

对人生我的理解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学习人生、事业人生到艺术人生,在不断递进,最后达到利他主义阶段。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因为兴趣,我做事的特点是比较专注且韧性十足,一旦喜欢上一件事,就不达目的不罢休。

E: o) ]! S' M/ z) t$ ?4 R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电子学课程的,记得在学校阶段一开始无线电课程我考试才得70分,而数学考试一般都在99分以上,学业最初阶段兴趣点并不在电子学。那么,是什么让我对无线电产生兴趣的呢?其实这一切是源于我的音乐爱好。

0 Z, f' d6 t& j t+ \ n/ k

年少时听音乐的时候感觉电子音乐特别好听,如电吉他、电子琴等。偶然在图书馆一篇杂志上看到介绍如何做电子琴的电路图,我就开始想象自己动手来做电子琴,从那时起萌发了我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及研究。

$ {+ h* z2 w) K/ F( t# b# ]

记得大二期间就开始动手制作电子琴,自命名为“廖氏第一代电子琴”。由于第一代电子琴音准不是很好,于是我就又研发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子琴,到了第三代就和外面买来的差别不大了。所以起点并非是电子学而是音乐,而要令自己感到满意,才是不断改进技术的源动力。

. r2 G8 s: D& A' {( i7 A) h4 _. s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为同学们制作了收音机。为把自己的设想变成电子产品,还专门订阅了《电子报》之类的杂志,并通过上面的广告,购买做电子产品所需的元器件。那时的商品流通并不发达,如果市场上无相关产品出售就需要邮购,一个电子元器件从下单到收到货,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而且价格昂贵。当时我每月的生活津贴仅七块钱,因此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这上面,花在了自己的爱好上。

8 ~) G1 u1 Z5 w

v' Q5 d1 r; E4 v- w: k! l" f

把设想变成产品,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后来就继续做了电子琴、音箱、功放、收录机等电子产品,这个阶段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了。到了部队以后,闲不住,在接触了TI-59、PC-1500等计算机以后,加上在学校实习阶段跟着老师做过一些导航类产品,积累了一定基础,就开始同时专研计算机技术。

$ }) i7 h! j8 m0 ~3 Y

当然,学习和专研的驱动力还在于工作上有需求。记得刚到部队时,外业测量定位手段主要是采用光学定位与无线电定位,不但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单是在岸上架设一台无线电定位设备,就需要1个月。看到大家外业工作那么辛苦,就开始想着用自己学会的计算机编程来简化外业工作,实现半自动化导航,提高作业效率,最后也达成了自己的设计。因个人表现突出和技术革新,毕业后不久就因此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奖励,挺荣幸。

8 P3 _4 e1 H9 V( m; X! O0 U

在那次三等功奖励后,正值广州基地科技处召开科技代表大会,领导决定让我代表单位去参会,到了基地才知道还有科研经费可以申请。于是随即写了一份申请,科研项目名称是“测量自动化系统”,并最终获得1000元的科研经费,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笔巨款。

& |8 z0 R/ T9 r* a0 a

由于研制该系统涉及到很多元器件的使用,且焊接、切割等工作会出现噪音,且只能用晚上的业余时间来完成,加上寝室每晚固定时间要熄灯,熄灯后不允许有亮光,就向上级领导申请独立的科研房间。领导给了一间又黑又暗又潮湿的小平房,其实就是单位的杂物间,由于对这个项目浓厚的兴趣,就没有计较这些待遇,几乎没日没夜在干。三个月后,第一代“测量自动化系统”诞生了。原来需要很多人配合的工作,用这套系统现在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搞定,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二年,因为研发的“测量自动化系统”,我荣获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含金量极高的荣誉,我倍加珍惜,也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科研热情。

5 E& i) \5 a! u% M& ]+ b- F

溪流:

& [* i6 N K- M5 N9 q0 H

那么,在您看来,科研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

2 R8 Y& y1 O& X9 d! L

廖定海:

( |0 ^- _: ?5 `! C

一个人的成长应该说与他的性格有关,我做事的原则是,想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成,决不容半途而废,会全身心地投入在其中。并非智商高于别人,而是我专注度很强,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初,我提出的发展理念就是六个字:创新、专注、坚韧。其中,专注和坚韧是我个人的标签,而创新则是因专注所衍生出的成果。

8 i+ ]: J7 _* c2 P! E+ K* ?( u

至于坚韧,与我的成长过程有关。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是一名木匠,经常不着家,一般一个月仅回家一次,因此家里的许多脏活、苦活就落到了作为长子的我的头上。记得自6岁时就开始帮母亲干活,挑水、砍柴、采猪草、放羊等等,一样都不能少。艰苦的成长环境也历练了我坚韧的性格,遇事不放弃、不动摇,也提高了自己的痛苦承受能力和对困难的抗压能力。准确地说,专注、坚韧是我的个人特点,也是我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 u) J/ {9 F9 L8 Q8 K

在部队那些年成长的岁月里,我从没考虑过混日子,而是一边学习,一边搞科研,一边干事业,把时间都用在自我提升上。举个例子,我对电子、科技类的兴趣表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一般人或许会选择看小说、杂志,而我一定要看一篇科技类书籍才能入睡。

% L! N* c% t! b; P

溪流:

: E7 i/ O+ E% y4 P/ u

GPS导航定位产品及其相关软件的研发,您应该是国内第一人。早在80年代就着手研发差分GPS,并于1999年创办了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作为企业创始人,您认为专业背景是不是很重要?

# o5 D) p3 M+ E. ~

廖定海:

+ ~) i7 Q* @/ Y: U- _

企业创始人是不是需要专业背景,因人而异。比如马云,他当过老师,他的表达力、说服力特别强,他能说服别人一起干事业,而非自己做,也能取得成功。再有一些人(包括军人),他们的领导力特别强,能团结一帮人一起干,比如任正非。

' l% Z: B& ]0 L# e6 |5 T

在创业刚刚起步阶段,我有专业背景,有技术能力,是属于个人能力特别强的那类人。在公司创建前五年,产品研发基本都是我自己在做,产品销售工作则交给李中球等人去开拓。那时公司基本没有什么管理,就是产品研发与销售两头。等成立五年后,发现公司的管理严重滞后了,跟不上事业发展要求了,就脱身出来抓管理。

% ^* C3 g# K$ H$ W

一般而言,从技术出身转身到做企业管理,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因为技术出身的人思维限制性比较大,但我的特点是爱学习、能琢磨。在那个时候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看书、听课,也参加了一些培训课程。一开始财务报表看不懂,我就买了一堆会计学方面的书籍,一个晚上下来基本能了解大概。像MBA之类的管理学课程看看书就明白了,不用去上什么课,这个悟性我有。我去听的课一般都比较杂,比如心理学方面,甚至是宗教类,目的是试图去了解人性,及如何做人。先把人性搞明白了,才懂得如何管理,及如何管理好人。

% u. Z* A1 e/ e8 e+ I3 W

我的体会是,做企业一定要有包容心,别人认为不好用的人在我看来不尽然,关键是不能错配了岗位,得用人所长。比如有些人执行力强,我就包容他的其他缺点,把他放在产品销售岗位上,大家一起来成就一番事业。

6 ?5 W) [; {" \

从技术出身转型到企业管理,肯定有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技术方向尤其是大的战略方向上,自己定位一直很明确,目标也很清晰。但从原来只要管好自己,到要管好别人,就需要调整心态与谋略。一些人喜欢咋咋呼呼、爱骂人是一种管理模式,我则从来不用骂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做得好会表扬你,做得不好极少当面批评,而是让你慢慢自己去感受,有点道家那种“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1 m' o7 I3 S5 U: A p

* j' p) {) G2 y8 G/ D3 E/ z

溪流:

# q" c8 I9 W" u

中海达公司成立已有20多年,在早期肯定会在产品研发上亲力亲为,现在肯定不会把精力都放在具体研发上。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您目前的关注点主要在哪里?

( ^- j/ V" c9 n' T7 `

廖定海:

0 P; V% B% G b# F1 `: y9 k

在精力分配上,肯定与早年不同。早年会专注于产品本身,但随着团队人员的增加,就一定会遇到身份转型的问题。企业要发展靠一个人肯定不行,必须靠团队。因此我们就开始建团队、建研发中心,唯有如此,才能让产品不断提升、迭代。尽管产品做不到自己设想的那么完美,但这就是一个生态,是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 i" r7 t( L! e! T. Y( |0 k5 h2 K

自从2005开始就逼迫自己做转型,那个时候企业发展很快,但出现的问题也很多,甚至连账目都搞不清楚。于是我从研发岗位退出来就先上线ERP,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把从供应链、生产到物流、销售都链接起来。这是我亲自带人开始做的,往信息化管理方向上靠,是改变的第一步。

. i4 I, L, d3 z8 N9 w

到了2006年,注册了现在的母公司,即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我当时的考虑是,仅凭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将来做不大,仅仅做测绘仪器公司发展会很受限。最早公司的名称叫原创数码,第一是为未来作准备,第二是可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因为那时的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等就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在后来企业上市的时候,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成为了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 W* c* ^& K: O, G

记得在2007年,帮助北斗星通上市敲钟的时候就在想,北斗星通也能上市,他们当时股本才4000多万,而且当时业绩的一半是我们给的,就在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能上市。北斗星通上市后曾考虑并购我们,当时被估值2个多亿,双方没有谈拢。于是,2008年就开始下定决心自己上市,在此期间学会了上市规则、财务等知识,也聘请了财务总监、董秘等。其中董秘就面试了10多个,从中边面试、边学习。

- k6 f0 B7 l- c- n$ I

从2008年开始公司就启动上市,本来2009年第一批创业版108家我们也报了,就因为我们原创数码成立迟了4个月。本来2年够了,后来原证监会主席提出3年最好,因此等到2010年再上报,在年底过会,2011年初挂牌。既然要做就一定要成功,属性格使然。

" f8 C8 p+ s5 e

溪流:

6 u8 D/ U; w- l6 |, v

很多人把企业上市作为奋斗目标,应该说这个目标您很早就实现了。也有许多人以为上市就可以松一口气,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创业者永远在路上,我这样理解对吗?另外,企业上市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国内也有华为、大疆这类不想上市的成功企业,那么,您是如何理解企业上市的?

. F# {* v& S5 G, L3 y9 B

廖定海:

3 d/ m% C& K) J) x5 ~! [8 }4 l

是啊,创业永远是逆水行舟,要歇一歇可能就万劫不复,所谓不进则退,创业者永远在路上,就是这个道理。

* U* @6 P' g7 m) Q- G) _# X$ V: H3 K

至于华为不上市,我有不同理解,其实与股权结构有关,因为他们是全员持股。华为今天能够成功,与任正非的经营理念有关,与上市与否关系不大。有些企业也想上市,但财务上不太规范,就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或者说他们要合规,需付出的财务成本太大,因此只能选择不上市。

! f# \ ?3 @# Z' }$ j& i8 ]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肯定是企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如果按优缺点分,上市可能优点有9个,缺点只有1个。显而易见的两个方面是:一是融资方便,企业发展不被资金所困扰;二是品牌效应,这是非上市公司所不能达到的。唯一的缺点是企业规范性会导致财务成本大,但这也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无可厚非。

, l' \) d2 _( {$ Z

另外,企业上市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就看企业领导人的脑子会不会发热。有些人有了钱就乱投,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摊大饼方式,去进入不熟悉的赛道,这样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当然对上市公司来说,话不能乱说,不恰当的信息披露是违法的;钱不能乱花,花钱会受到各方监管。另外,市值管理是把双刃剑,要拼命地把市值做大,就会导致动作变形;如果企业是良性发展的,就不会受市值管理影响。

+ w9 U, c4 b6 I6 ~% J7 n3 v

打个比方,企业上市就如同从普通公路进入到高速公路,包括一些企业从A、B、C轮开始融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慢慢熬、做成百年老店,对社会的贡献一般不如上市公司来得大。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要有野心,有野心才有动力。做企业不想上市的创业者不多,一些人不上市是因为自感距离上市太遥远;另一些人是因为一开始就设计了一条不上市的路,比如华为。

% p5 l! I: I1 G4 K- u+ j

. g. m0 |; C* ]+ Y8 K

溪流:

' w! t1 `2 a' p4 j

据我所知,中海达集团一直在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进行布局,您能不能给读者朋友介绍一下中海达集团的整体布局情况,在硬件、软件、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那些方面会更加侧重?

1 C& U$ q% y M0 o; W5 J

廖定海:

, n2 U* i3 C$ Q- e1 r, t

不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这是我的思维底线。中海达的产业布局也是在不断发展中调整变化的,在上市前就做一件事,即测绘装备。换句话说就是RTK产品,专注于测绘装备的新型替代。上市以后有了经费支持,就开始向地理信息装备方向延伸,包括激光雷达、海洋装备、室内定位及数据工程等,这些都是本行业的拓展与延伸,我们的产业核心还是装备。

- f5 o% t Q& H3 `& }

有了装备,我们就往数据方向延伸,准确地说叫数据采集,就是把野外数据采集进行加工后提交给客户,还未到数据服务的阶段。再往下游延伸就是系统解决方案了,通过数据挖掘,为行业做整体解决方案,包括都市圈、中海庭、满天星云等均是,未来我们会重点发展。比如我们把导航技术和位置服务等向自动驾驶领域拓展,又比如向铁路调度管理方向拓展,再比如向电力行业应用方向拓展,等等,这才是系统解决方案。

, y/ m4 F% B8 N" ?

装备是有天花板的,而系统解决方案目前看不到天花板。数据肯定是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的人力成本太大,无论是人工采集还是信息化采集(如无人机),加上信息调查和数据调查,均呈现了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在这个领域,按生产效率测算,人均产值一般不会超过30万。而做系统解决方案,人均产值就要高得多。

1 ^4 d+ L% J2 @! b) b' Z

溪流:

) U) x) b" L+ s$ W" W

能否给读者朋友介绍一下中海达的业务板块情况?

/ b1 r+ c) v* S+ h7 [, x& }4 J

廖定海:

1 Z, O8 r6 z2 [6 X7 h6 _1 D: P" X) U

中海达目前的业务板块包括:第一是装备,包括RTK、激光雷达、海洋声呐装备、室内定位、移动GIS等,都是与硬件相关,这些本来就是我们的强项;第二是数据,包括深圳中铭、都市圈、浙江中海达、贵州天地通等,这几家加起来产值也有7~8个亿;下一步我们大力发展的是系统解决方案。

$ t3 v( i. h% q

在自动驾驶方向,已经和上汽集团共同成立了武汉中海庭,就是朝系统解决方案方向发展的;海达数云未来也会从装备向系统解决方案方向转型,毕竟激光雷达所产生的数据量太大,而且是离散型的,数据处理和应用太复杂,这是与摄影测量相比。摄影测量的数据可以自动处理,因为它的数据之间是有关联的,因而未来摄影测量是主流。激光雷达可作为特种应用,比如街景、树林、古建筑等。海达数云未来会向系统解决方案方向发展,原来海达数云每年产值也就4、5千万,现在转向特种应用,每年产值也上亿了。

! M6 T* w' D5 H9 D

我们下一步会在无人车、自动化物流、自动化港口等方向加大投入,把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图、星基增强系统等融入其中,目前还在培育期。都市圈、中海庭、满天星云等都是做整体解决方案的,海达数云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 U/ T* a1 N( u5 ?# \

溪流:

6 e7 P1 J; G5 p) W

家大业大,在公司管理上,您有没有可以给创业者分享的经验?

" m2 c. q/ K9 ^3 X

廖定海:

. ?2 w! a2 l% r! V

上市之初,为了自己在管理上轻松一些,也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公司采用了扁平化管理模式。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无论从资源投入还是管理模式,都不太适应现在公司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大改革,叫中央集权化管理。全部成立事业部制,包括测绘事业部(包括RTK、全站仪、CORS等)、航测事业部、大客户事业部、智能应用事业部(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等)、监测事业部。监测我们公司已进行了很多年,做工程项目,软硬件结合,也算是系统解决方案的一种。

6 a; p( X9 I7 Y

在测绘地理信息装备方面我们已做得不错了,在地理信息数据方面我们也布局差不多了。在数据方面,我今年给他们几家公司定的指标不高,着重在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要谨防应收账款的违约现象出现。

8 Z8 U1 R% c" G7 a

原布局的旅游板块今年开始已作了压缩,并剥离一些不良资产,对我来说也算一个教训,毕竟进入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赛道。总之,未来会重点布局系统解决方案方向,把扁平化管理调整为中央集权化管理。

( H! [; E( c& ]4 q; {

0 R5 V+ A; f" t8 x

溪流:

; m& y' t8 K0 ]) _8 a* Q8 T; e5 S

我们两人都有海洋测绘专业背景,应该会有此情结在其中。海洋测绘毕竟是个小众的行业,那么,对于海洋测绘产业的发展及中海达海洋公司的谋划,您有什么考量?

( x3 G6 y2 U. J y( K! o! ~

廖定海:

6 Y& K( Y) Y) D( m/ M8 Z

海洋测绘是个非常窄的专业领域,但也是任何沿海国家所需要的。我们既然学了海洋测绘专业,这个情结肯定始终有,我组建海洋公司就是在把这个情结落地。说实在这几年对海洋公司集团投入了很多钱,但目前回报不多。主要是研发投入太大,像多波束这类声呐设备的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目前主流产品都是国外的。我去国外考察过,从事声呐装备研发的海洋公司国外也并不多,公司规模也不大,后来几家公司做了一些整合、并购。相比而言,我国的海洋探测装备与国外差距明显。

; s/ ?0 @0 ^) e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海洋,有了海洋强国战略。但具体如何去实施,大家都没有清晰的思路,还处在探讨、摸索阶段。真正落地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石油、海洋渔业、海工产业、海洋运输业等,对海洋产业的其他方向目前大家认识还不够深。只有这些产业真正落地了,相关配套产品才能起来,我们也一直在观察、跟进。

# M& Z, r) x m b& y5 I( r

目前,陆域的信息化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海洋信息化相比起来还很弱,而且实施起来难度远大于陆域。海洋的不可视、动态变化及水体的扰动等,令海洋信息化工作实现起来确实不容易,要实现海洋信息化,我认为首先海洋探测装备要发展起来,没有海洋探测装备一切就无从谈起。另外,海洋测绘产业要发展,人才的培养也是关键,这点我们看法一致。

M" ]$ g2 q' M% H: s2 Z4 f) e5 m3 [

海洋测绘装备的研发确实周期太长,回报很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投入,而且会持续地投入。原来海洋测绘装备基本靠进口,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国家支持国产装备代替,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好的历史机遇期,因此我对未来海洋产业有信心。

) L3 a5 k; \. W: e9 O6 q

我们目前研发的海洋探测装备包括单波束、多波束、ADCP、侧扫声呐、水声定位等,但目前有些产品的客户群有限,其规模不足以支撑起相关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很期待着这些产业未来的勃发。

9 n+ F# c/ x4 D+ x3 x

溪流:

0 ^3 {/ n) i4 k! |( d) ~# b9 T: ~7 R$ o

近几年来,关键核心技术国产代替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正如您刚才所言,对你们来说是重大利好,我想您一定会加大对高新产品研发力度。目前,集团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情况如何?

* j5 U. \$ D9 o; P$ H: I7 o2 }* L

廖定海:

; S$ @. `3 x0 g1 F4 r9 P

我们的RTK板卡、芯片原来都依赖进口,现在都是国产的。对高精度定位所需的星基增强系统我们做了技术的前瞻性布局,广东省马兴瑞省长过来看了也感叹说,你们民营企业做了国家队所做的事,了不起。

& u* H4 y5 W G! G4 }4 w" o

前瞻性研发的战略布局是我们的强项,相比之下,在市场营销方面华测导航做得比我们好。因为华测导航的赵延平董事长是市场营销出身,他对市场营销有独到的见解;而我则是技术出身,在战略布局上会有优势,所以说我们和华测均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在市场营销方面,我就提出就要向华测学习,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把蛋糕做大,才能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 v: F! V ~! d) H; x

技术上我们是敢于投入的,我们对海达数云和海洋公司都投入过亿了,就是为了解决从0到1的问题,未来需要解决的是从1到2的问题。海洋公司前几年为了业绩需要做了一些产品代理,其他公司我们都没有做,因为我们公司的基因就是设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才是我们中海达的核心竞争力。

. B; Q& v: Y7 q2 ^2 m5 U' |& A) f

我们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在一个亿以上,有些产品即便回报少或回报慢,我们也会大量投入研发,这是我们职责所在。第一我们有这个情结,第二我本身就是搞技术的,所以我们一定会持续投入。这既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也与我们的基因一致,我想未来通过持续研发与产品迭代,我们一定会驶入快车道的。

: E0 \, r) Y' \# T @7 h- }2 ^! X% b

溪流:

9 z& m+ z; Q( _) G6 [# s0 @

一路走来,肯定有许多深刻的体会,您觉得这几年做对了哪些?又有哪些教训是值得反思的?

5 R+ S- c. q: d1 ^& h8 @2 u/ Y

廖定海:

# v1 H. s- v: k2 y y

我们整个产业布局方向应该说是对的,这也得到了业界同行们的充分肯定。致力于测绘装备的国产化,解决了几个从无到有的核心问题。自己需要反思的是集团组织模式,扁平化模式产生了一些问题,原因很多,导致资源不能集中,并受到了小股东利益的影响,等等,这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 Z( o7 w& p! P. E8 P4 s( F" x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组织模式,走集权化道路,接下来我相信公司的发展会顺利。今年我给公司定的目标很高,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得偿所愿。

- Y+ T2 D( p$ ]. n; K

溪流:

4 [* [9 Q) h0 V

做企业不易,做成功的企业更不易,作为创业者,你们背后的艰辛我能够想象。那么,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今天的您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0 M( a2 Q( Q# J, B/ j; V9 l

廖定海:

1 x# Y+ Q& J- _* [& Q3 p: B/ A

当初我创业的时候没有想到有今天,只是想把自己的设想做成并且做好,把自己所有身家性命搭进去,那时没有考虑过结果会这样。对失败或成功都没想过,一门心思埋头苦干,没有想过企业会上市,也没有想过能做到现在这样的规模。

* E) E/ z; y6 I$ D

如果现在让我回头再做选择,肯定还会这样干。干了这么多年确实很辛苦,走过的路、趟过的坑、迈过的坎、见过的人,形形色色,什么都经历过,也是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当然,有时确实会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只是为了利益、为了挣钱,为了让生活过得更美好,这些早就实现了。

: M7 \& ? z2 I: b$ H

对我来说,身价是10个亿还是20个亿都只是数字,没有多少意义,我现在思考得更多的是企业如何枝繁叶茂、行稳致远。如果做得不好,对不起自己多年来的付出,对不起所有为之奋斗的员工,也对不起整个产业,所以现在根本就没得选择,唯有砥砺前行。

; l3 G5 W; K- o( u

就像我们企业的宗旨所表述的那样,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幸福、为股东创造财富、为社会承担责任。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需要践行的。这既是一份产业,又是一种责任,从中自己也获得成就感,这些比物质层面来更能让自己满足,现在我更会看重其中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乐在其中。

' r6 T' m+ n; u4 {/ ?" n1 x

我想,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是要为下一代、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而奋斗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更多关注点已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外部。如果人生一直都是利己主义,而没有利他主义精神,肯定成就不了一番事业,大概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 N- Q* i6 v }/ E

. a$ V* |/ [2 [

溪流:

6 \7 M" @" x& {* X" y* O

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来接受访谈,从您的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在国产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希望中海达集团在自主创新的路上厚积薄发,为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之林贡献中国力量,加油,中海达!

6 E' W9 L. [3 Z! t3 p& @

来源:溪流之海洋人生

8 H1 K/ d, j# [7 o; ?' c6 @' K5 C0 U

原标题:《人物丨廖定海:专注、坚韧,成就自己点燃他人》

2 M: d( }( b" P" j! i ; E& a/ i6 ]) I/ G; @ : K8 _& f. _ B5 G7 L5 T ( t" s: n+ [% o* A . I1 q( K$ U, W' x' _2 G; k& \+ m& D: u/ c0 r3 M" t; X% O 0 [* O& e$ y4 D" |% x6 o7 w $ u7 b/ A/ n7 W- w( t$ m) ]6 X. U) [" E; E. x' I( P3 x5 _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天阶雨
活跃在5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