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H: O' A+ A$ p! ?0 k' j9 k) U: D 原标题:【校本课程】听大咖讲可燃冰 ——我校“海洋化学探秘”课程外出参观活动纪实
, F3 l; X2 N8 `8 f4 Z: b5 e; x, H1 s$ i2 i( m( B. D! c" [& h
【校本课程】听大咖讲可燃冰 m5 x! i- k u+ R6 k
——我校“海洋化学探秘”课程外出参观 活动纪实
, d ~! q" U) ~' N 2019年9月26日下午,在“海洋化学探秘”课程上,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通过参观实验室、聆听专家讲座,对可燃冰的构成以及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C0 I. ^. u7 [
& @5 n' D3 M( d8 _ 海洋地质研究所杨金玉处长向我们介绍,可燃冰是由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情况下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能够代替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杨处长的讲解使我们对可燃冰的性质、结构首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了我们探寻可燃冰更深奥秘的兴趣。
* t0 |+ z0 s" T" ?, K" }; J( ?! y& K+ t O! z% ]% Z' U
' ~) `2 {& l8 K5 `, m 接下来,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研究室主任刘昌岭研究员和郝锡荦博士带领我们参观实验室,并进行讲解。在了解了CT、X射线衍射仪和核磁共振仪(NMR)等可燃冰的研究设备以及可燃冰保存方法之后,我们聆听了刘主任关于可燃冰的讲座《揭开可燃冰的神秘面纱》。 5 S [& z) G4 I1 D
, |: y, m* @2 L( P8 j1 T2 N8 M( G, ]' P/ y0 r! o3 h- A
刘主任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对可燃冰的认识和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可燃冰并不是在海底才有分布,我国在祁连山脉建立了可燃冰的试采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燃冰的保存极其不易,且对开采环境的要求极高,这也是许多国家难以在可燃冰开采方面取得进展的原因。 ( ^" G' S1 a- w& q1 Y1 T) B
3 W2 u3 w+ t$ R/ E0 Y
4 N$ I- h7 G7 s j9 K 此次讲座也扫除了我们对可燃冰开采的两个误区:一是当今世界开采可燃冰并不是直接将可燃冰开采出来,而是采用降压升温等方法将可燃冰分解为甲烷气后采集出来。二是可燃冰的单位热效应并没有比同质量其他化学能源多,可燃冰的优势在于它极大的储量(中国领土内的可燃冰可供我们使用数十年)以及它使用时造成的污染较小,这也是为何当今世界强国争先开采可燃冰的最重要原因。
6 h2 A, K$ W% @ 刘昌岭主任的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中国目前在天然气需求方面仍有较大部分从外国进口,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科技发展的瓶颈所在。试开采可燃冰成功,必然能使我国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面有一个质的飞跃。刘主任还为我们讲述了科考船上的生活,以及在祁连山进行的科研工作,也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科研人员工作的艰辛。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国家可燃冰的研究也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不断努力的结果,当今的美好生活都是前人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 ! H* @! c+ A6 ?4 d7 r# o3 D
/ T9 _: G1 }& Q7 {+ d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刘教授的讲座不但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也为我们树立了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学生,我们的使命就是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我们定不辜负重托。
# v, N# n3 d: B7 q 今天的参观也是我校“海洋化学探秘”校本课程的再出发。“海洋化学探秘”旨在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探究海洋的奥秘,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将学习与探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突出实践性,让同学们在探究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海洋素养。让我们更加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提高和发展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同时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1 H: M4 @1 B6 Y g" P8 {4 j% I' g+ Y& w. f1 K: V
感谢学校帮我们搭建的平台。为支持同学们个性发展,学校建立了一批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同学们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做课题研究。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不同单位、不同职业的了解,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 Y0 z Z' n* l4 i 撰稿:2018级创新学院 王开鑫
+ [( K0 I. ]: B$ B, g6 u, [/ Q9 i0 v 编辑:庄珊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g# d8 S" ]/ D
% O0 b- D) w, Z 责任编辑: 0 P! p) F2 X/ j; B& y/ t# X* W
, h& Y# J' i) s0 i' J8 w
) C+ ?8 u- h/ i( r/ F& m- V
% K3 @! e9 o; s& |; F) W6 M/ s' J$ z4 j& x6 m9 Q! e: w.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