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R1 s6 i0 M, S; l8 F3 B2 U6 x) R( ]2 N% U
“我舰艇在某海域遭鱼雷袭击,请你部立即前出救援!”5月下旬,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联合航空兵、971医院、地方救助局等救生力量在黄海某海域开展多课目军地联合救援演练,有效提升了部队体系救援能力。
3 d3 B9 H- U6 G) E7 e; U% e( M- V* g
5月17日10时,北部战区海军急令某防救支队火速奔赴某海域执行救援任务。接到指令后,该支队第一时间在洪泽湖船开设指挥所,启动军地联合海上救援机制,组成海空联合救援编队火速赶往“事发”海域。
; z- R& t' |6 b4 p4 y# k 经过1个小时的高速机动,防救船编队率先抵达舰艇“失事”海区。在现场可以看到,“战损”舰艇浓烟滚滚,海面多名“落水者”急待救援。编队指挥所决定,由洪泽湖船及北拖739船对“落水人员”进行救援,北拖721船、北海救113轮等兵力立即占领“战损”舰艇上风舷进行“饱和式”灭火。
% Z& j& m' c- v1 m, Y8 P2 B
随着一条条“水龙”喷涌而出,巨大的水幕将“战损”舰艇笼罩,有效压制住蔓延的火势,为下一步救援工作赢得时间。北拖743船趁势吊放救生捞网对“战损”舰艇周边“落水人员”进行救助,捞网如同一只巨大的手臂,很快将多名“落水人员”救起。
* S& C* G2 T: T4 u “搜索救生部署!”与此同时,洪泽湖船船长翟飞下达救援命令,全船官兵迅速抵达各自战位,采用雷达和目力等手段搜索“落水人员”。此时能见度不良,洪泽湖船立即操纵某新型无人机从飞行甲板起飞巡航,对附近“落水人员”进行拉网式搜索。该型无人机具有起降便捷、机动性强、巡航时间久等优点,还可以在夜间进行红外探测。相比于常规瞭望手段,它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舰艇视觉盲区内的零散落水人员。洪泽湖船政治委员于超说:“海上搜救争分夺秒,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全方位搜索,我们动作快一秒,战友生存希望就多一分。”
/ w6 ?- l d8 f5 j6 {; F1 I/ q- s “报告船指,无人机发现‘落水人员’,方位???。”
* M; K# O0 x J( B) ?2 T
在无人机的精准指引下,帆缆班长刘佳佳驾小艇牵引气胀式救生筏对“落水人员”实施营救并送往洪泽湖船紧急“治疗”,两名“伤势较重者”由直升机后送战区医院“救治”。
& E( d1 u' q9 F a) A 与此同时,“战损”舰艇火已扑灭,但丧失自航能力。为保证舰上舰员安全,编队指挥所命北拖739船吊放滑道式救生浮台对舰上舰员进行转移。随后,北拖721船拖带“战损”舰艇返港“维修”。
( e: y$ p) ]4 t
援救战损水面舰艇课目结束后,新的战斗随即打响。编队指挥所收到上级通报:我一艘潜艇在某海域“失事”坐沉海底。
; b+ [/ A' {: g
险情就是命令!编队指挥所立即令各舰艇迅速向“事发”海域航渡。笔者在“救援”现场看到,综合援潜救生船、远洋救助拖船、测量船等多型救援船只正在吊放侧扫声呐,对“失事潜艇”进行拉网式搜索。
' W; w2 S& Y: a# v8 F4 g
洪泽湖船某新型侧扫声呐班长刘永振介绍:“该海域海底地貌复杂,水流流向流速多变,容易给侧扫声呐制造假目标。同时,潜艇外壳对声呐信号有吸收作用,这需要我们进行逐一比对甄别。”
7 X0 ?: K6 N* e, i 20分钟后,刘永振的目光锁定在显示屏一小块模糊阴影上,经过比对潜艇尺寸,判定就是目标潜艇。同时,该船搭载的另一型侧扫声呐也发现此目标。经过水下电视抵近观察后最终确认“失事”潜艇。
8 c) {' v' p- O9 m; S) r* R8 B 由于潜艇长时间坐沉海底,编队指挥所研究决定先由洪泽湖船对“失事”潜艇进行排气、供高压气、投递“生命物资”,为后续救援提供“生命支持”。
: t/ U1 C, E ]7 [ R3 q b
此时,已经是深夜1点。“我是共产党员,我申请第一个下。”潜水部门士官长李帅荣主动请缨。随着潜水梯缓缓下降,李帅荣潜入了漆黑的深海。
+ \ X) u( U7 s. {) w) W { “1号已到达海底,感觉良好,一切准备就绪!”潜水员在图像声呐的引导下摸索前进,成功完成对接供气管,按程序为潜艇进行通风换气、补充高压气。
8 |) Q9 M7 B3 d) e
“两名艇员‘摔伤’,‘流血不止’,立即提供药品!”高压气还未供完,新的“险情”随之而来。船指立即下令为潜水员投放递物筒。在能见度不足50厘米的水下,李帅荣需要准确地将递物筒从碗口大的鱼雷发射管递入,难度可想而知。
0 Q% V- q1 l5 ? 潜水指挥所内,潜水长潘金明全神贯注地盯着水下电视屏幕,协助潜水员找寻鱼雷管位置。“潜水员右侧两米处发现鱼雷管!”在水下电视的辅助下,潜水员顺利完成药品投递。与此同时,该船为“失事潜艇”供应高压气完毕。经过通宵达旦的紧急救援,洪泽湖船为对接转移“失事”潜艇艇员打通了“救援通道”。
; Z+ ?( g; Y' E% E, M9 S- d, e
6时许,北拖739船携带机动型救生钟前来进行实艇对接转移艇员演练。
1 i9 n5 Q5 W' S: i: J( K$ a6 Q “救生钟是援潜救生的重要装备,就像一部‘水下电梯’。”该支队领导介绍,它可以在水下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搭建一条安全的“生命通道”,从而将遇险艇员转运至母船。
& U9 ^9 x5 S7 q& r+ J. k* V: l1 h
在北拖739船巨大的吊车牵引下,机动型救生钟被缓缓放入水中,迅速下潜。伴随“咔”的一声轻微响动,救生钟与“失事潜艇”紧紧衔接,成功为“遇险艇员”搭建起一条宝贵的“生命通道”。
; R" E) q3 B8 `- j+ C$ B% K8 R# c9 E
“遇险艇员”被顺利救至母船,早已备便的医护人员迅速将“伤员”送至手术室进行治疗,而“重伤员”则由救援直升机后送至战区医院进行“急救”。至此,整个救援行动圆满完成。
. Z) a u& {' c# ?8 `" g
该支队杜长余支队长介绍,为期4天的实战化救援演练参与舰船近10艘,演练通过强化指挥编组,有效提升了官兵快速反应能力和搜救打捞作业能力,有力推动了部队核心防救能力的提升。
' Y/ g7 l/ U4 h7 \. T! [
谭浩 胡佳杰 高尧 来源:中国青年报
4 J) D) V6 n5 n7 F, q
& C6 F' J u8 ]) W6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