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n+ N( K$ ?; R s7 U' o
在今天(11月18日)举行的2022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梁颖达表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已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等众多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 P4 o, J9 H% d8 [ N
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0 H, X. W+ w/ n8 ]5 i$ m4 L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梁颖达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一直强调的重大问题。我国始终坚持全球视野,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6 B" r6 _9 W: n; Y0 d 在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十三五”以来,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共支持与6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合作,涉及农业、能源、环境、资源、信息通信、生命健康等领域,共支持立项项目近2000项,项目总经费近100亿元人民币。
' Z/ B3 N6 O% `$ N P# Z 2021年,我国与美国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及抗疫、能源等领域合作交流;高水平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两国元首致“双贺信”,举办合作交流活动超过千项;中欧合作保持稳定,续签联合资助协议,召开中欧创新对话;与40多个国家开展部长级会晤交流,与各国围绕卫生健康、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科技抗疫等领域,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21项。 8 b7 E1 p9 `- V1 I2 j" }
与17个国家围绕药物、疫苗、检测等开展联合研究 * _! ~3 I8 s# ~+ S2 y$ }8 r( J: }
据梁颖达介绍,我国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清洁能源等全球创新治理,在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合组织科技部长会晤、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等多边机制中主动提出创新议题和发出合作倡议。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专家学者超过1200人。
7 S' x2 e7 n9 | 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与美国、英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举办几十场双多边新冠疫情专家研讨会,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南非等17个国家围绕药物、疫苗、检测等开展联合研究,支持我国企业、科研机构“走出去”,建设3家传染病防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启动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建设。 % g, n+ n- V$ f1 c8 x! j
新京报记者 张璐 / l3 q8 c! Z, X* [" @+ `5 y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3 d& c4 K X/ b7 T( _" ?
0 v) g% `8 d: r" d |* B; f7 `. i+ ]$ q: l! C/ n* ?
- |- M# Z* \2 [7 ?& Y/ i
, x, U' X# i& f
( c/ m# m/ F- |6 b. `& {
) e) k5 B5 Q8 A
' X% ^+ t! w9 I! y4 j- a
" T W* O4 _$ P, {* X
. z! }" |. ` K5 e8 R1 [# y' D8 |* f3 D-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