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锦辉 等-Tectonophysics: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体成因获得新认识

[复制链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丘学林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团队的程锦辉博士研究生、张佳政副研究员、赵明辉研究员等,联合湖北地震局的杜峰工程师,综合了南海东北部近20年来已公开发表的二维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深探测研究成果,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获得了南海东北部准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探讨了南海东北部地壳速度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体研究获得新认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O* c2 D) b0 S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构造演化模式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人工源深地震探测方法的不断成熟,在南海东北部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深探测实验,获得了丰富的地球物理数据(1)。研究结果发现,南海东北部属于减薄型陆壳,并在下地壳中有高速体的存在。然而,二维剖面中展示的这些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不同形状的高速体的认识存在分歧,无法获得研究区速度结构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特征,无法构建研究区速度异常形成机制的整体认识。
. q: e9 F( P2 h% ~, C研究人员收集了南海东北部12条二维主动源OBS速度结构剖面,开展了数据归一化处理,统一坐标系,统一分层标准;然后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建立了南海东北部的准三维速度结构模型,获得了沉积层、上/下地壳、下地壳高速层厚度和莫霍面的空间展布特征(2,图3a),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处理方法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计算得到了地壳拉张系数,结合研究区磁异常特征(3b),将南海东北部的下地壳高速体划分为两类;一类位于东沙隆起-潮汕坳陷的下地壳底部,呈连片条带状分布特征,与高磁异常带几乎重叠且位于古太平洋俯冲带前缘,推断其为中生代古太平洋的俯冲残留;另一类离散地分布在大陆坡下方,推测其为陆缘张裂-破裂过程中地幔岩浆对下地壳的底侵改造所致。
$ |! m2 R, q1 ]/ |- q4 w9 x本研究收集整合了南海东北部12条深地震测线,构建了准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为缺乏三维数据研究的区域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模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南海东北部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对其下地壳高速体空间分布和成因机制的进行了探讨,为南海的岩浆活动与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m; o! }0 B* x( x' Y" U. k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958212, 41730532, U20A20100, 41606064),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OMG2020-07),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20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19A1515110834)的联合资助。! Q+ ^' \' X0 d( u
' J% M  z( K# T' z9 X
相关论文信息:www.52ocean.cn
) U  d# Y; }6 B/ [8 O2 B
, ~! }% H9 G$ ^) y9 T*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R; f6 C0 a$ m7 E7 T
1 南海东北部二维深地震探测剖面位置图

9 T2 o, r. B- j. I# ]' Z- \' V

) e9 o% R& v" g  F-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3 M1 A: M/ J6 V# B+ `
2 准三维速度结构空间展布
0 h# Q* ^% q. p0 t
0 h$ m+ N4 E9 z"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a9 u; V2 ~- z; z/ v
3 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体厚度 (a)与磁异常特征(b)分布图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txi06un6c5
活跃在2021-7-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