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_, p* R/ K# H$ L
“我拿的手机壳就是5位渔民所收集的海洋塑料来制作的。”在6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拿起自己的手机壳介绍说,通过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溯源,看看买到的塑料制品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他表示,通过这样一个“蓝色循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6 F4 p* m9 S) s) ?/ j. @
6 V5 h% E7 T0 h9 A, q) i
" l1 K2 b4 i/ d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 P$ c- `' d; X9 e # I4 U$ q# q, L# d5 B4 D/ v# ?
( t8 \2 J) T2 i$ P. d$ l, G
▲张志锋
8 g0 e( [3 S& h1 A2 V& d' m 张志锋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包括海洋微塑料在内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近年来,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项任务举措,深入推进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和监管。上个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相关监测评价结果:我国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约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均处于中低水平。
/ ?+ E& X1 w( c; Y6 p2 a& I 他表示,近年来,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积极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而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 R- W3 J" l* o8 E0 _1 v 张志锋强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 Z, A5 l8 j& I9 \ 一是严格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按照“十四五”工作部署要求,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大幅减少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量。同时,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加大力度,做好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多措并举减轻海洋垃圾的源头排放压力。
6 N6 n; R* n h, k- b! H 二是推进沿海地方政府加强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的监测监管,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近期,要重点落实好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江河湖海清漂专项行动方案》,组织相关沿海地方在胶州湾等11个重点海湾(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拉网式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
( w9 t7 U% o& O9 K9 N7 s8 f& z' W 三是加强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 V5 J) z1 r# r! k, g8 b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 d: A" b2 b5 D5 ^2 s/ v# l9 m
编辑 官莉
9 n) n% s+ \( v* | Y( n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7 F, H: K9 Z5 `. C

/ }% x1 i# P, {7 R: L. F; u4 e#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