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7 f/ e0 @( {
“我拿的手机壳就是5位渔民所收集的海洋塑料来制作的。”在6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拿起自己的手机壳介绍说,通过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溯源,看看买到的塑料制品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他表示,通过这样一个“蓝色循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 Q' G( R" P3 |8 A5 ]* L : [& @/ _8 z" L, h6 o0 s0 Y
: k: u9 W5 C0 S0 T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5 g. p& d3 T* k7 U+ Y 0 I' H- R# H0 a0 a! y. u0 Q) I
7 w$ b% R# N6 t
▲张志锋
4 T1 g* N) d+ x. ^, X 张志锋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包括海洋微塑料在内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近年来,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项任务举措,深入推进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和监管。上个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相关监测评价结果:我国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约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均处于中低水平。
9 m$ r& U5 q" J
他表示,近年来,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积极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而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9 q' t0 ~! M M8 h2 c* W! \
张志锋强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 w. E! r% a/ ~. m! V
一是严格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按照“十四五”工作部署要求,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大幅减少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量。同时,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加大力度,做好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多措并举减轻海洋垃圾的源头排放压力。
! p/ x1 K3 I" {3 n0 I6 q
二是推进沿海地方政府加强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的监测监管,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近期,要重点落实好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江河湖海清漂专项行动方案》,组织相关沿海地方在胶州湾等11个重点海湾(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拉网式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
5 E4 s% U# _/ Y$ P 三是加强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 s1 ^4 z. @0 q9 M) w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 L# w8 f* C' |1 |3 D+ F 编辑 官莉
) [$ T2 y, G- g4 @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8 E: n/ X- L/ K! Z5 `
F( S. M9 B8 _&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