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6 _ ^; y% V, O7 f 中国网8月12日讯(记者 孙洁)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科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的第39次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暨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青岛召开,并组建中国未来海洋联盟,推出中国蓝碳计划框架。 ' N& w2 ?: ]; {! m6 }3 h0 H; O
揭牌仪式
9 a" U* E6 g/ T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科技战略发展论坛主席焦念志院士发出了组建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的倡议,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响应。8月11日上午,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刘春杰主持了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的揭牌仪式,汪品先院士、苏纪兰院士、胡敦欣院士、潘德炉院士、穆穆院士、王铁冠院士、焦念志院士、孟伟院士、张偲院士、王麒龙教授、陈镜明教授、Edward Laws教授、孙松研究员、陈大可研究员、骆永明研究员、戴民汉教授、乔方利研究员、王凡研究员、王东晓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学部及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的与会领导共同为中国未来海洋联盟揭牌。
# Q7 Q, ]8 E; ~9 w$ x 焦念志院士被推举为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理事长(摄影/中国网 孙洁)
+ g M3 w# B7 l0 V) b' s/ { 8月11日下午,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孙松研究员主持了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的成立大会,大会产生了第一届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理事、常务理事,推举焦念志院士为联盟理事长,推举产生包括徐冠华院士、杜祥琬院士、苏纪兰院士、汪品先院士、殷鸿福院士、胡敦欣院士、吕达仁院士、潘德炉院士、唐启升院士、王铁冠院士、朱日祥院士在内的海洋联盟顾问委员会,邀请来自欧美亚7个国家的11位国际知名专家作为国际顾问委员会。
! K. M0 W8 T: i: j4 C5 I u 汪品先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d L# [1 A/ k/ W1 | 苏纪兰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U; i- ?/ E" T' e0 \* S- l: ?4 }
胡敦欣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k0 r3 ^; Z* D# t) s2 K2 S 潘德炉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V- }# F+ B1 k5 Z0 D0 s3 s 穆穆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p) C. Y% a1 c+ ^9 S; y; V& q 王铁冠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5 i1 z4 O7 l7 n" Z4 k6 v 会上,焦念志理事长发表讲话,明确“中国未来海洋联盟”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资源共享 面向未来”为宗旨,努力促进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合力助推中国海洋科技的创新驱动,向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努力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他指出:“中国未来海洋联盟”对内衔接“中国未来地球计划”、对外衔接“国际未来海洋计划”。会后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协同创新,尽快推出“中国蓝碳计划”,并致力建设我国代表海区永久性时间序列海洋碳汇监测站;继续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联系和合作,逐步建立国际海洋碳汇标准体系,不断扩大我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国际影响,为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4 P1 L3 y5 [4 |+ g1 b9 d 孟伟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b1 w! V Y/ l J7 q# N* \$ e
彭平安院士(摄影/中国网 孙洁) * W& Z c) U q6 F, ]" B1 N. Y6 ]4 e
张偲院士(摄影/厦门大学 骆庭伟)
8 z" L* k( u& x2 s% Z4 v 专家们认为,在目前海洋研究的形势下,海洋研究跨学科交叉还不足,面对重大科学问题时,科研力量还较分散。为了我国未来海洋科学的发展,尽快缩短与世界海洋强国的差距,非常迫切需要组织一个可以汇聚各方面优势资源,整合各方面优势力量,协同各方面优势人才的学术组织,“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的组建非常必要和及时。
; Y4 \. F7 S) t; b; P: `8 m 与此同时,研讨后决定启动“中国蓝碳计划”报告的撰写,并明确报告章节的作者和提交报告的时间节点,将对我国蓝碳研究起到规划和指导作用。据了解,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会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世界上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即“绿碳”中,有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这部分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即被称为“蓝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蓝碳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由近海到大洋,由表层到深层,由宏体生物到微型生物;同时,古今结合、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科学与技术结合,也成为研究蓝碳的必经之路。基于此,论坛经过研讨认为,有必要对于我国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我国蓝碳研究进行总结和制定未来的规划。 - ~. `5 I( l, y- Z
! t: B0 H4 y* J4 [
8 K W0 j) {/ E
' r* Q. j( M4 A5 U( E* n# K. S) q5 c! P5 y6 M+ D(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