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营:打造大江大河入海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新模式

[复制链接]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积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将海洋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侧重点,开拓思维、创新举措,坚持“防养结合、管护并重”,打造大江大河入海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新模式。3 I( ~2 {0 L( M" k- q
* [( Z/ f$ D! b' Z1 j9 [2 i5 p' H4 ^
  东营市河口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东、北两面临海,浅海海域面积226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14.21千米。针对土质堤坝防潮能力较低、河口湿地功能退化、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问题,河口区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投资4.53亿元实施了北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形成了海洋生态修复保护的长效机制。

2 r8 @" j1 m; r$ [& K& `( @, \
! B" v) ^) ?9 E3 H9 T  h
. o8 z2 n( ?2 M/ r, }" ^, e0 z2 {0 h" j) H* p4 ?" w: w

0 K, W" X; e( u0 E/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互花米草进行翻耕

& N+ Z) q+ K6 b“防”在先,遏制外来物种入侵蔓延
6 P/ A  i! g/ I7 ~6 l3 @; a6 T9 h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物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蔓延多年,严重影响近海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近年来,河口区把防治互花米草放在环境整治提升的优先位置,根据互花米草繁殖习性,结合分布面积、分布区域潮汐、底质等情况,按照“分区治理、精准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通过“刈割﹢梯田式围淹”“刈割﹢翻耕”“刈割﹢挖除”等方式,对497公顷互花米草进行全面治理。每年9月底,赶在互花米草种子成熟前开展刈割,切断种源传播;12月底,对互花米草进行翻耕、清除宿根处理,切断根源传播;次年4月~ 5月份,对互花米草复萌区域进行再次刈割、翻耕,防止继续生长。通过连续多次刈割、翻耕,该区基本消除了存量互花米草,遏制了互花米草扩散的态势,为当地生物种群恢复创造了条件。. ]% h( d; Z; G) Z7 z( Q

' a* V' e. h( m1 M; s; {% l
5 n! S  L+ K: n5 g" _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互花米草进行刈割
4 W/ h2 R* l" {- F4 z" e2 X
“养”筑基,恢复土著生物种群数量- ^/ }. Y! c- m7 a" k
  近年来,黄河下游淡水补给逐步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本地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本地物种大面积退化、消失。在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过程中,河口区把增养本地物种作为优化海洋生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实施盐地碱蓬恢复、活体牡蛎礁构建、碱蓬种植等措施,增加本地生物种群,促进海洋生境恢复。8 \" C9 m' J5 `% O) ~9 U0 {
9 P* n1 a5 n$ }7 t) N! ^
  以蓬促改。盐地碱蓬是我国北方滨海盐沼的关键物种和建群种,近年来受外来物种侵害及风暴潮影响,河口北部海域碱蓬面积不断缩减。为改善沿海环境,河口区在北部沿海选择合适区域,恢复盐地碱蓬240公顷、种植盐地碱蓬62公顷,增加了本地种群,涵养了生物资源。
( H) Y# A( |- r8 n  T

7 \! C) c3 Z5 }- x7 @+ G1 m  以蛎聚碳。近江牡蛎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本地物种,因附着基少、沿海环境恶化等影响,种群数量显著减少。河口区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专家团队的“牡蛎生态礁快速构建”模式为基础,逐步构建915公顷活体牡蛎礁,实现净化水体、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消氮、固碳、保护生物等方面生态功能,打造了海洋固碳储碳生态系统。
9 ^7 [) |( t* x  I0 N+ l

. W8 s4 ^3 R9 ^! Y. d* T  以补增养。大力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在河口近岸海域增殖放流梭子蟹、海蜇、中国对虾等优质苗种10亿单位以上,补充恢复近岸生物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x; a* x+ g) {6 y
/ @8 L* S6 x$ X8 ?! @7 `4 J
  以耕牧渔。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底播型海洋牧场为发展方向,依托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中科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在建成黄河三角洲首座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的基础上,配套完善海洋牧场海水水质、实时影像、物联网传感器等在线观测设备,利用综合浮标监测、卫星遥感、近场遥感等动态感知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构建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立体化透视监测网络,构建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实现了海洋资源的科技化、牧场化利用。
* |! t4 K9 w+ b3 v% ^

6 t' u. q+ [2 j8 @

' h; V+ e; ?"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互花米草进行人工清除

( e$ a7 c$ _& l2 A( R. @: P; e“护”为辅,养护开发本地生物资源6 W: Q/ h. l3 ?6 F; y# O
  河口区以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加强沿海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养护增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滩涂海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目前水质、底质、水文等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资源生物等生物因子的基本情况,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实施北部海岸带坡面生态提升工程,构建块石牡蛎礁12822米,全面提升防灾消浪功能,有效改善近海水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同时,加强对67万亩东营河口浅海贝类国家级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和3.2万亩黄河口文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护,为本地物种提供涵养栖息场所。倡导企业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对浅海贝类生产,通过采取投放苗种、捕大留小、轮捕轮放等措施,使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实现了由贝类单纯护养向增养殖的转变,提升了贝类种群数量,贝类聚碳功能不断提升。
! F  G# h; W" J, f) N" ?# P9 l3 q  s3 Y' t
“管”要严,全方位监管巩固修复成效
3 D9 j/ l9 q) s& u) T* ?  该区持续加强海域监管,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监管,巩固海洋生态修复成效。加大海域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行为,今年以来,查处违规在渤海生态红线内占用海域案件8宗,退养还海129.32公顷,有力维护了用海秩序。扎实开展“中国渔政亮剑”河口区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各项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渔船违法违规捕捞行为。今年休渔期间共办理相关非法捕捞案件3起,有力维护了伏休秩序,保护了海洋渔业资源。对生态修复区域开展全面巡查,与沿海企业、增殖渔船合作,探索建立共管共护长效机制,切实调动沿海群众参与海洋生态修复优化的积极性,实现专人巡查、群众帮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上报解决。
1 H' a# p& q/ o. D. u
8 G/ b3 }3 t& C; O" ?  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以改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为目标。项目实施后,不仅提升了防灾消浪水平,还改善了近海水质、恢复了退养还海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初步估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带动项目区域内海洋产业增收300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经济、社会、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

9 o7 [- T. L9 O, W. E7 d
9 r1 o4 M# g4 @5 }9 v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8 S% ^8 k. P8 m. w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