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技术(定义、分类、技术分析及实例介绍)

[复制链接]
& q/ V& ^- {4 u, [2 u5 [9 \! A0 f

0 O* A: L4 G% j

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4 a' H2 L) ]8 P1 L

海洋中从海面到海底,温度是如何分布的?长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浓度有多高?印度洋的盐度和大西洋的盐度相比较,哪个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边生活着的虾类,它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通过海洋观测技术,获得海洋中的数据来解决。

4 i5 l9 v9 i- o. M& v! g. S$ ~

提要:此文从定义开始介绍海洋观测技术,指出了海洋观测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海洋观测的数学表达。同时进行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和不同观测技术的性能比较分析,并阐述了间接观测技术和直接观测技术的组成和应用领域。最后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应用。

, v; j1 E% n6 t8 K) ^ Q( z. k9 K7 h4 \

01

& C3 C( |# s! s! p7 {7 \# \* f

何为海洋观测技术

4 F* g( P/ w! A+ t# P0 y& h

海洋观测,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海洋观测的任务有

: v5 i. ~3 E; L" Z$ h

1)观察未知海洋世界

+ S* o( J9 C v3 k" z4 Z+ d$ ]

2)监测评估人为作业对海洋带来的影响

% z! v" Z, z3 Y& ~2 e

3)观测海洋特定地区

" v' k+ g" t3 `& g5 B, K: c

4)监控海洋,保护国家安全,等等

- a+ K/ h# H: ^

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顾名思义,海洋观测技术,是获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技术。海洋观测技术的实现,通常是利用传感器及其平台技术,或通过多次采样分析,对海洋环境各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感知和认识,而针对的对象通常是动态变化的。

; l' d- d. W7 @0 f6 R$ t0 Y4 e7 Y! H

海洋观测的数学表达式为:

8 |0 e" ^" C) W. N

Y(t) = F(X1,X2,X3,...,Xp,t)

) A3 ]8 V3 {) I- ^6 Y# f

其中Y(t) 是观测值,X1,X2,X3,...,Xp表示为各种测量对象的值, t为时间。

, K% f7 e3 d7 U: R X( d

从数学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海洋观测得到的是一组时间序列数据,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组数据。因此,观测的对象是时变的,是动态的。当观测对象是不变的,譬如海底地质现象的观测,那么在这个式子中的时间t无意义了,这时,数学式子则变成:

- N1 W+ s( K( t5 Z

Y = F(X1,X2,X3,...,Xp)

( t" u a6 `. x6 H2 }/ y0 M* u! X

这式子表达的是海洋探测。海洋探测是获得一组数据,与时间无关,故通常用于时不变对象的观测或者是资源探测、海底物体寻找等方面。

5 G) i, j6 I: D3 m V4 p2 m' k

02

[% Q2 q' t0 ~- w, b% O

海洋观测技术分类

k- z* X+ @6 M* d! I( F! ~

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主要可从这样三个维度来考虑:一是观测形式;二是观测方法;三是观测区域。重点是观测方法。

# M+ E3 j4 X) K; K* } E Y8 P+ z% q

海洋观测形式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可称为定点式海洋观测技术和移动式海洋观测技术。传感器挂在浮标上的观测、基于海底原位观测站的观测是定点观测,而利用水下滑翔机携带传感器遨游海上的,则属于移动观测。

9 M; f: N; H/ G$ i5 ^; i2 r: o

海洋观测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间接观测技术 (indirect observing)与直接观测技术(direct observing)两种。间接观测技术,通常是通过水面运载工具或潜水器,进行采样作业或离线观测作业,把样品或数据取回到实验室,再进行分析处理,获得观测结果。直接观测技术,则直面对象,通过传感器件,加之信号传输通道,在线地实时获得海洋观测数据结果。

# o9 B/ c7 |1 ] L

海底间接观测主要指采集海水、(微)生物和海底物质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从而实现观测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通过样品的获得并进行对一些物理化学量的测量数据分析,获得目标结果。具体实现方法如拖网、CTD、多管、箱式、抓斗、热流计、大洋钻探计划等。图1是美国阿尔文(Alvin)载人深潜器在热液地区进行热液水体采样的照片。

/ z Y$ b6 \6 ]; L3 o: s8 h

: `5 ]8 [# R8 O+ w7 K

图1 热液采样器在东太平洋隆起地区热液口进行采样作业

' y9 j( i! v* I4 m

有一些原位观测系统,把观测器放在海底观测对象附近,对观测对象进行不间断地观测与记录,同时把数据存放在自容式存贮器中。间隔一段时间后取回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观测结果。这种方式尽管实时性较差,但非常实用且经济。原位观测,英文称为in-situ observing,是特别强调海底某一具体位置上的观测,对海洋技术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在海底放置海底观测器,进行长期观测,并将数据采入随之带入海底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回收后,在实验室中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再进行分析。这样的方式,也可称为海底原位观测站,是间接观测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图2 所示是美国科学家对海底热液地区所实施的一项原位观测活动。

# d4 E) b" B9 ~: M9 n: g

6 ?( e i) `( U* m3 H5 ~+ M

图2 东太平洋隆起洋脊地区的热液原位观测站

( u. T. O, T) D n

海洋直接观测是把观测器直接放到观测对象的附近,研究人员在线实时获得观测数据。如水下遥控潜水器把水下摄像机带到观测对象旁边,将视频图像信号通过潜水器的光纤直接传到海面,可实现人类对海底各种科学现象的直接观测。建设海底观测网络,是把各种观测传感器连接在网络上,直接传到陆地,并通过internet传遍全球,帮助科学家实现对海底某一关注地区的长期、在线的直接观测。

" j. P! i3 `* B, N! }

海洋间接观测和海洋直接观测,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有无用光电复合缆(有时只是具有通讯功能的缆绳)。$ ]6 z; H% }! r2 E

* V/ o+ K5 y& Y

用缆就意味着海洋观测信号可以做直接获取,可以做到在线、实时的观测。同时,如果是采用光电复合缆的话,还意味着电能的无限供给,也即观测时间的无限制,做到长期的观测。从观测方法的要点、特征、基本组成单元和载体(或平台)技术四个方面对海洋间接观测和直接观测进行归纳,可用表1来清楚地表示。

1 O C0 b1 E: f( }. x' y: v- y+ q ; ^4 M' V- g5 C. j$ ]+ K( {

: z* c6 [3 b8 I m+ Y

表1 海洋间接观测和海洋直接观测之归纳

* r$ R9 b" `6 C$ ~; C 2 ~: v+ e5 `8 m+ T* M* g

另一个分类的维度,是根据观测的区域不同进行分类。对海洋的观测,主要是对这样三个不同区域进行观测:海面、海水、海底。也就是说,将海洋观测技术分为海面观测技术、海洋水体观测技术(或称海中观测技术)和海底观测技术。对海面的观测,主要是开展海水与空气界面间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对海洋进行观测之外,还涉及到海洋表面的大气部分,如海面气温、风向、风速的观测。从技术手段上来看,可采用海洋遥感技术。对海洋水体的观测内容十分丰富,在物理上可对涌、浪、潮、流、温度、浊度、盐度等量的观测与数据采集;在化学上和生物上可对海洋中的化学和生化量的观测,对二氧化碳、pH、DO(溶解氧)、营养盐、叶绿素、重金属、蛋白质等含量的观测与分析等。对海底进行观测, ) t4 P' o1 P, y0 f& q' W0 c9 I

- o+ N" \3 U2 T7 T7 j( o, D* d

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海洋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对海底开展物理、化学和生物上的观测之外,还可对地形地貌进行观测,对海底某一现象进行观测,以及在地球物理方面进行观测,如地震波的观测等。

5 ]3 a7 {/ C+ S# q# t) c* K8 K% m

海底是地球上人类最不熟知的区域之一。作为海洋组成的重要部分,海底观测历来是人类努力希望实现的一项工作。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使得这项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除了要了解海底的海床构造、深度,更要了解海底的岩石与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等海底情况。特别是随着海底矿藏(海洋石油)、深海热液、天然气水合物等现象的发现,海底观测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迫切。图3所示的是某一海底热液地区的生态系统,对这样的海底观测,就需要依托多方面的技术来开展。

0 a* Z9 g- E+ o$ ~* n, T

! Z( `/ q- c( v5 _5 o$ O

图3 海底热液地区的生态系统

, g v1 V, s8 H# X; B; f. E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海洋的概念。认为在海床的底下,还有大量的水域。在这些水域中,也发现了丰富的生命现象,故被誉为深部生物圈。事实上,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也可以看作是海底海洋的另一种形式。如上所述,海洋的观测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海底海洋的观测。这方面的观测,需要对海底海洋的结构构造、岩石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以及海底海洋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及生化量的观测。

6 i4 @- a" u) x% U

03

$ @4 ?3 E0 K5 @& |4 K8 X8 Y3 p

海洋观测技术分析

, Y! w; H% V9 ~1 m

通过采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是十分传统而常用的手段。这种方法一直在大学里教授,并广泛用于当前的海洋科学的研究当中。由于出海采样耗时,且航次通常要持续一段时间,回到岸上再送到实验室分析获得数据,“间接”时间是比较长的,通常几天、几周甚至一年以上。当然,实验室分析仪器部分能够带到船上,这样当天就可以得到数据,“间接”时间大大减少。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直接或“准直接”获得数据的情况越来越多。当然,不同的观测方法,“间接程度”有别。例如采样或岸上实验室分析间接时间最长;水下滑翔机观测,间接时间可能数天;海洋卫星或有缆的海底观测网络可以在线获得实时的数据,也就是说是直接获得数据。图4显示了不同观测方法的“实时性”对比。

6 d6 p6 J9 a. K' x! `! \1 C) `

" u' [+ z8 { d/ V* ^

图4 海洋观测实时性与成本

6 L, `- X) n Z5 E/ |

不同的观测手段,观测涉及范围也是相去甚远。譬如海洋卫星的观测范围很大,甚至可覆盖一个海区。而一个海底原位观测站,其观测范围只有传感器能及的很小范围。图5显示了不同观测技术的观测范围与成本的比较。当然,从观测精度来讲,海底原位观测站的观测精度,一般来讲要比海卫星要高许多。

0 @" g R( ~; O; Y. L/ J i, z

. d" b5 l b n5 ~0 r

图5 海洋观测范围与成本

1 Q# N, ~% J3 Q) ?- B8 m

04

9 L; i* J2 z* l

海洋观测技术实例介绍

2 Q. |- k7 X1 M& Z6 b+ P$ Q

最后,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介绍一下不同的海洋观测技术的组成和性能。

% M% u. g, Y5 i# O4 o 0 ?) ~9 @( ]* h& o6 r6 U

" S/ V5 s+ p$ Z: K6 y+ ~. f

图6 海洋漂流浮标的工作流程

0 L7 k' ^: o" |3 }" Q9 E4 D7 |& y+ b

图6显示了海洋漂流浮标的工作流程。很多人都知道,世界各国共同实施了ARGO计划,在世界各大洋中布放了大量的漂流浮标,来开展对海洋的动力参数甚至生化参数的大范围观测。截止2017年3月,世界各大洋中正在工作的漂流浮标共有3936个。其中美国贡献量最大,布放了2210个浮标。英法德日澳等国积极参与了这项计划,我国也积极参与并布放了117个浮标,并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设立了ARGO数据处理中心。从图6表示的漂流浮标工作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通常是8-10天之后通过卫星获得一批数据,随着浮标的漂流,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海洋切面上的海洋动力参数,如确定深度下的温度、盐度甚至流速等等。这些数据,很好地支撑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大气预报等工作。

5 c3 Q, } @/ ?

图7显示了一个海底原位观测站在海底热液地区工作的情景。这个原位观测站是用来观测热液烟囱的温度变化的,由浙江大学设计制作' y) ], [4 y0 H2 P; D: g' P) s

+ ]+ u1 H5 o6 {$ q q) m

。这个系统用一个不锈钢圆锥筒,里面正交分布三层热电偶,并配套设计自容式信号采集系统和电池仓,我们给这个系统一个俗称——高温帽。通过载人深潜器布放到2000多米的海底并搁置在热液口上端,15天之后再通过深潜器下潜回收高温帽,从而获得15天时间内的温度连续变化曲线。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观测系统。

# b0 T- `( ^2 B5 C8 x- A. V' m3 T C* O4 u8 g" Y7 k

# ^/ v6 h- V1 n* p# Z9 r5 m. M! v

图7 高温帽在热液口附近观测作业

9 @0 ], J" x' _" _

图8是一个海底观测系统示意图。海底观测系统通过布置海底光电缆,连接海底的观测系统与岸基站。显而易见,这样的系统可以在线、实时地获得海底的实测数据。海底观测系统的关键部件是布放在海底的接驳盒,它承担着连接海上海底的重任,进行着海底的电能接驳与分配,信号的上接下联。海底观测站通常需要高压通电,光缆通信,布放时需要采用有缆无人遥控潜水器来操作,成本是非常高的。维护起来也十分不便。

% W! k# ^/ u$ ?/ ~

$ k" H0 a j+ N, N

图8 海底观测系统

- s' O e6 W; @( R& B

采用无人自主式潜水器(AUV)搭载传感器进行观测,是一种传统的观测手段。然而AUV自带电池,工作时间颇短,需要常常回收到船上进行充电(同时下载数据),然后再放回大海工作,效率甚低。如果利用海底观测网络对AUV进行充电并下载数据,既可提高AUV的工作效率,又可解决海底观测网络观测范围有限的矛盾。因此,国内外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AUV+海底观测网络的观测系统研究。图9显示了海底观测网络与AUV“搭桥”的工作原理图,这是浙江大学近年来完成的一项工作,通过在海底观测网络和AUV之间设置“DOCK”系统,解决AUV与海底观测网络的电能/信号连接问题。, e$ e" h' E0 Z2 h }* B' h

4 ?1 \' p' G, A! S

并在2017年5月12日,在中国南海海域成功实施了百米深度的AUV对接海底观测网络的试验工作。

( X6 f2 t, \4 O( c9 W3 H* l0 l" [ " |( l! L7 Z: q+ L

9 v: O) Y$ i; f F

图9 海底观测网络与AUV“搭桥”的DOCK系统

' ~" e, Y' U- h$ \& b7 X+ l

05

9 V4 v, i# H- Z; F5 u

结语

8 o" F$ B7 Y9 M# r8 Z

海洋观测技术在海洋科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推动着海洋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海洋各项事业的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深度”、“广度”、“精度”、“持续度”“经济度”等五个纬度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海洋技术研究人员义不容辞。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先进的海洋技术,推动国家海洋事业进步,为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 c; T) a2 T- c# [

信息 来源: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作者:陈鹰

4 @( _3 }9 P1 O

1 i; Q: Z( u5 `9 k3 h6 Y

; Q: M( z, _6 R2 t

2 b$ o' O5 E5 M- z. T, ~2 p3 v 7 u i0 h8 Z; P# T) d) P & @* \3 K" X/ t* u0 _; [ $ ~, d# X8 U) ^( l. j/ B- \. q$ m6 N* n2 z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黑泽逢世
活跃在6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