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儒德:解析新中国振兴海洋事业的原动力

[复制链接]
(中国时事新闻网栏目副主任张添强 作者:陆儒德)* E; \( x" O; _9 ^* P# s
3 U4 Z" @* y5 X: O

. o" l" x& ?8 y+ h5 `" O( K+ O纪念毛主席诞辰129周年的刊文/ I' B3 @! J  V- \3 j, o4 [3 h% y
8 R7 d/ i% W; h. |* Y3 w; W7 |
, j3 X* b( Z7 Y. ?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国家“重陆轻海”意识和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海洋活动,使海军舰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有海无防、国门洞开,遭受外国入侵大多来自海洋。
: _  c  e5 A1 N/ m+ t5 |5 {+ F* S6 K清朝、民国时期曾经建立过3支舰队,但都是不能“鏖战大洋”的摆饰,其结果都被敌人舰队围困、歼灭在自家的领海、内河里,这在世界海军史上十分罕见,这种“见晒于外人,贻讥于小国”,的历史是最为沉痛的教训。4 }* {6 W+ u9 E% L7 Q0 V5 p
旧中国“舰毁海防溃,国破山河碎”,成了侵略者争抢的目标。主权丧失,国土肢解;航权尽失、贸易衰落,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海洋衰落史。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战争废墟、民不聊生的烂摊子。+ ~" b/ D; C" ~& Z6 j% u% _
然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国家命运取决于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引领方向。中国人民十分幸运有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他既是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海洋战略大家,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集若干大家于一身的伟大领袖,正是凭借这若干大家的天才素质,在领导新中国辉煌卓绝的伟大实践中,以全球视野和发展远景领导中国人民反思历史,振兴海业,从“甲午”战败的屈辱中涅磐重生,在极度困境中寻求振兴海洋之路。
$ @# [) i/ X7 L! D) x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硝烟中分析中国的国情,认定中国必定走向海洋,为新中国制订了走向海洋的宗旨和实施路径,建国前后以建设强大海军和发展航海事业为抓手,促进海洋事业全面、稳步、持续发展,在领导新中国振兴海洋事业的实践中,勇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惊世奇迹,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3 C  a' w; Q! k) V5 C- D毛泽东的海洋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向海洋领域的延伸,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十年海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国家民族的珍贵财富,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振兴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持久原动力。' o+ \; A' T# a& a1 `$ v: O* a
海洋战略大家毛泽东4 j' f! {. x& W5 V+ y8 f1 E
一,面向世界,制订海洋发展战略的宗旨
0 x8 o: Z& o) A1 c! f) G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了中国半个江山,蒋介石政府忙于往西溃逃,国家处于亡国灭族之危。1838年毛泽东稳坐延安窑洞里思考着中国的前途,一面编著《论持久战》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鼓舞中国人民坚持抗敌,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一面在抗战的硝烟中开始筹划胜利后新中国的海洋事业,呈现海洋战略大家的深邃韬略。
! O( [5 h7 T, J. E6 ~  S在抗战硝烟中制订国家海洋战略
% l3 c  f" b# Y0 w, \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他分析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民族特性:国土辽阔,物产丰富;海岸线长,便于开放;善用舟楫之便,航海传统悠久,具备了走向海洋的各种条件。他指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之一,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之方便。”$ Z9 z; D* P$ P6 o: v1 U  O: s
这段文字不长,但字字珠玑,深含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展示了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全球视野,指明了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宗旨,勾勒了中国必然以世界大国的地位走向海洋,同世界各国一起和平利用海洋,共同发展海洋事业的远大前景。这是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纲领和战略目标,将牵动各个领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海洋事业再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梦想。" r, ^) _3 i. B# X
二,结合国情,明确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5 v( p: ?: N$ R9 f$ s8 l+ p# `8 n/ [
海洋广阔无垠,资源十分丰富,国际关系复杂,竞争多维激烈,如何走向海洋、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是一个深邃的战略思考。毛泽东海洋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守好家,走出去”,一面构筑国家在海洋上的“宅基园墙”,捍卫国家主权完整和不受侵犯;一面坚定走向世界海洋,增强海上力量,保护海洋发展利益以及维护海洋和平。5 G, P+ a4 K1 G* v& R0 G
1953年2月,毛主席乘坐“长江”号军舰航行在长江上,向海军指战员深切地说:“我们一定要把我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筑成‘海上长城’和‘海长铁路。’”形象地勾勒了海洋战略思想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是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抓手和实施途径。8 `! [# J* g' N$ ^" @
毛泽东主席在军舰上同指战员亲切谈话
7 V" T) I2 w$ V& u* k  L# o建设“海上长城”“海上铁路”,都需要强大的海上实力来支撑,其关键因素是建设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发展领先世界的商船队伍。军舰保护商船,发展海洋贸易;商船繁荣经济,养育海洋发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活跃在世界海洋上的强大舰队和商船队伍成为海洋强国的显著标志。; I: O  A! x; y( ?
三,面对形势,把建设强大海军列为重要国策* R9 G' l1 k3 m9 F) j+ i$ J
海军既是“海上长城”的核心力量,又为“海上铁路”保驾护航,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一直是毛泽东海洋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振兴海洋事业的抓手。
# C7 P* }5 K8 I* t7 @5 L: E' A& P: Z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美国、苏联分别向中共施压,要求“停止过江”,立即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实行长江为界的“南北分治”。毛泽东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决顶住东西方的压力,认为美国是“战争讹诈”,苏联是“不让革命”,中国人民必须走自己的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作出“过长江、建海军”的战略决策。“过长江”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坚定性和必胜信心,“建海军”彰显他对建设强大海军的前瞻性战略思考。) @. h) x' n# |' H7 W+ g+ M2 e- T
毛泽东在建国前的中央会议、重要著作中接连5次强调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在中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词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正式将建设强大的海军列为国家战略。在建国前夕,毛泽东一面遴选张爱萍创建华东海军舰艇部队,迅速形成一支“开得动、能打仗”的海上力量。一面任命张学思筹建大连海军学校,办成中国“海军军官的摇篮”,为建设强大海军奠定了基础。7 p% y2 [- Z0 l7 ]% |7 I' N
新中国建立,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海军是个战略军种”,重点发展空、潜、快为主体的打击力量。1953年两次为5艘军舰题写了同样内容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将建立能够慑止、粉碎和反击帝国主义入侵的强大海军打击力量作为海军建军的前提。3 P4 Z0 j8 R2 V( f
为5艘军舰题写了相同的题词
+ i0 a0 P2 R9 U& K1 x+ z  Q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发展国家威慑力量:“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什么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国防力量建设,不仅要做好积极防御的战争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准备一旦帝国主义向我发动侵略战争时,在打败了敌人进攻之后,实施战略反攻和战略追击,把侵略者赶出去。”他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5年,82高龄的毛主席对海军领导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 w+ O9 s2 |7 i  R0 |/ ]3 @
毛泽东以世界海洋为大舞台,建设海洋强国的大战略,引领海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变弱为强稳步发展,建成了拥有强大核威慑力量的现代化海军舰队,有效地为国家走向海洋“保驾护航”,为振兴海洋提供了安全保障。
6 h  v% ^: [) L* C- X四,解放岛屿,筑牢“海上长城”  T2 z6 s3 m& N
我军解放了全部陆地国土,只是打下了“半壁江山”,国民党盘居沿海岛屿袭扰大陆,新中国无法进行和平建设。毛泽东不顾美国派遣航母编队的武力威胁,亲自发动、指挥了海上“五大战役”。即:强渡海峡,解放海南岛战役;攻岛作战,收复万山、舟山群岛战役;粉碎海空联合进攻,东山岛反登陆战役;三军联合作战,攻占一江山战役;“打而不登”,万炮轰击金门岛战役。
- D/ b3 ~! k" O毛泽东面对复杂的战役环境,成功指挥了不同作战方式的海上战役,将海上指挥艺术达到了极致,也在实战中考验了海军部队,粉碎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和蒋军“反攻大陆”的梦想,确立了沿海的和平格局,保障新中国和平崛起。
* n0 y9 q; `" W3 L  L" N# Q/ }设立领海 固守海疆
& M4 b1 {' f) p/ V1 t3 z& Z# k解放了沿海岛屿,如何保卫主权不受侵犯?毛泽东决定在1958年炮击金门战役期间圈定中国领海范围。他两次召集法律、外交、军事专家研究建立领海问题,经过广泛的讨论,最终由毛泽东亲自拍板,中国设立了12海里领海宽度,为“海上长城”划定了“宅基园墙”,也为入侵者画出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 r* ?0 R# p$ E3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在一些海洋大国强行坚持3海里领海时率先确立12海里领海,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12海里领海制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结束了国际上争论了600多年、领海宽度不确定的历史,具有全球性历史意义。, X- V8 ]/ E! o- T
五,通向世界,构建“海上铁路”" Q  Z+ d/ v% s) _6 r
新中国刚成立,美蒋企图打一场经济战,从海洋上扼杀新中国。港口码头、船厂设施惨遭轰炸毁坏,86%轮船被窃往台湾,有100多万总吨私营船只被胁迫撤离大陆,当时交通部仅拥有可运行船只33艘、5.6万总吨。
( J+ w( v* y* Y! \( v美国派遣军舰封锁台湾海峡,操纵联合国通过了所谓《对中国实施“禁航、禁运”决议案》,一些主要海运国家宣布禁止船舶停泊中国港口。国民党实施“闭港”政策,要把沿海港口变为“死港”,遭到军舰围堵、攻击、骚扰的船只达228艘,其中被击沉8艘、窃走68艘,台湾海军被国际上称为“台湾海盗”受到谴责,并被告到联合国。
& v. _1 f- S: F于是,中国沿海被封锁,台湾海峡被分隔,出入中国领海轮船被阻扰,南北航线被人为中断,海洋贸易几乎停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影响。
" s8 t4 }+ b5 `) k毛泽东决心疏通航运瓶颈,积极开展海洋贸易。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Q4 M9 b8 G4 w* B" b$ r
1949年2月13日,他复电全国轮船业联合会理事长杜月笙、上海市轮船业公会理事长魏文瀚指出:恢复华北、上海间航运“极为必要”,对派遣轮船北驶“极表欢迎”。指示各中央局“应妥为办理这批生意,并与洽商恢复船运事宜。”并为中共中央起草文件指出:“你们对于南北通船、通航、通邮诸事,应当看作一件大事去做,而不应当采取消极态度。”5 u7 s' m* H  g* }' B0 ]# Q/ m; ?
1958年毛泽东听取交通部领导汇报:海上运输量达1158万吨。其中80%由外方承担,我国运输份额主要靠租船运输,中国实际运输量非常少。他站起来说:“这张图表明我们很穷,表明了我们和世界的差距,表明发展中国远洋事业的紧迫感,应规划把中国远洋运输船发展到一二千万吨。”为加速发展远洋运输业下达了明确指令。
4 G7 f# W2 x% f% i毛泽东视察天津新港+ @6 n* s' K( h1 P2 K& Y# x
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除继续加强陆军和海军建设外,必需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指引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建造万吨货船和各种现代舰船,促进我国造船工业大发展。
% B& t/ F% L! X; v9 {- K1 Y  j% d1961年4月27日,购买一艘旧客货船“高原公主”号命名为“光华”号,意味肩负着光复中华的历史使命,由此成立了中国远洋公司,谱写了中国远洋航运新篇章。
2 P/ g+ n2 n& E( i0 G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组织远洋船队打通了“南北航线”,开辟了直通欧洲、南美航线。1979年,贝汉廷船长率领“柳林海”号首航西雅图,开启了中断30年之久的中美海上航线,宣告美国对华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 {" n/ U4 N! h$ n8 q2 E- w8 `在毛泽东海洋战略思想指引下,经历航海人数十年艰苦奋斗,中国航运事业日新月异,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海上铁路”,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船舶走遍各大洋,正向世界航运强国挺进,续写中国航运史的新篇章。, P2 d9 B( ^9 Z; q
六,设立管海机构,开发世界海洋
% N3 u% M" D- \  ?海洋连通世界,涉及各国利益,需要各国协调管理;海洋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是大家共有的最大财富。为谋求世界各国和平利用海洋,为中华民族依法获取最大海洋利益,必须设立统一管理的国家海洋机构。8 G+ a5 b1 V' I, G, d9 {
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批复中央书记处《关于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的报告》:“同意在国务院下成立直属的海洋局,由海军代管。”7月,第二届全国人大第124次常委会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直属国务院领导。
6 x; s/ i, R( t) W6 |4 T" Q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办好国家海洋局,要舍得给人、给船、给码头,按照海军模式逐步实行“军转民”。海军选派了优秀干部担任了国家海洋局前3任局长,以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按照海军建制、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组建国家海洋局,为国家有效管理海洋事务完善了机构。
: ^. ]' p4 _. ~4 V毛泽东指示海军筹办国家海洋局& R" m: ^% q' W/ n) d7 i
1977年,中国刚迈进海洋,海洋科技基础十分薄弱情况下,国家海洋局提出了宏伟的建设规划:“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本世纪末在海洋调查科学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宣告中国进军大洋深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体现中华民族实现蓝色梦想的信念、智慧和勇气,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创建海洋辉煌。
+ O2 [3 k, n' p6 H: S! A中国海洋人艰苦奋斗,勇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新中国的蓝色辉煌,具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实力。自2001年起,我国在太平洋、印度洋取得了5块拥有优先开发权的深海“矿区”,成为世界上拥有“矿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矿种最全的国家。而且,我国又是全世界第一个在南海海域获得可燃冰试开采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标志中国将在开发深海资源领域领跑世界,在开发人类最大的“共同财富”中作出重要贡献。0 M$ J8 t6 U/ R/ K
七,独立自主,坚定捍卫国家主权; A+ d, ^$ o; i5 D# `, h
解放战争的目的便是解放全中国,结束国土上的殖民统治和外国军事基地,建立一个领土完整、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超越单纯“打天下”的军事传统思维,而从“建天下”的战略高度思考如何捍卫新中国的主权完整。
/ s2 F% d/ v+ I( v( y! B(一)结束殖民统治,实现香港平稳回归
: l4 I$ }  l: V" ~/ U$ G& u3 R1946年12月,毛泽东在延安向3名西方记者传递了香港可以采用“协商办法”解决,释放了解决英国殖民统治的新思维。1949年1月,在同苏联代表米高扬交谈时进一步说明:海岛上的事情比较复杂,或者可以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恐怕利用香港、澳门这两地原来比较特殊的地位,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从事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2 s/ l& @# C9 C( I( n5 ?
1949年10月,“广东战役”结束,解放军聚集深圳河畔,随时准备解放香港。然而,毛泽东决定“另起炉灶”,对香港采取“暂不收回,维持原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命令解放军“停止前进,原地待命!”4 W# t. o5 h( j4 R' w8 h1 H
捍卫国家主权 实现香港回归) l; k" f( F8 L7 d7 m. Y
1974年5月,毛泽东接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达成了重要共识:香港是历史遗留问题,租约到期时香港将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宣示香港将以和平方式实现交接,以维持香港和平繁荣。毛泽东还特意指了一下周恩来和自己说:“不过到那时侯,我们就不在了”。随后指向邓小平,“具体事情由他们去办了”。显然,毛泽东为香港回归规定了时间、方式和执行人。历史证明,中英两国遗留的复杂历史问题,正是按照毛泽东指出的方针、路径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并成为实行“一国两制”和解决国际难题的成功典范。
" W( W% D5 q3 E+ X! M2 l(二)中苏交锋,坚定维护主权。! F0 A1 r/ t& r8 ^5 ~
新中国建立不毛泽东首访苏联,斯大林企图维持“雅尔塔会议”既得利益,设法推诿谈判、拒谈实质问题,毛泽东与他软磨硬顶激烈交锋了两个月多,终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取代了同苏联国民党当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决定苏军撤离旅顺港,将海军基地归还中国。毛泽东首次出国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打了一仗胜利的外交战。
7 {- Z; {: u( }: B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Y6 R1 N. B$ t' S冷战时期,苏联急于增强海军力量,同美国争夺太平洋的制海权,以“苏共中央”名义,先后向中国提出:共同建设指挥潜艇活动水下通信的“长波电台”、建立一支共同使用的“联合舰队”。毛泽东为此两次发了火,明确告诉苏方:你们提出所有权问题,这是搞变相的军事基地,牵涉主权问题,中国绝不答应。( U2 @/ t% h% k4 W' d: E9 K2 M
为此,赫鲁晓夫3次访华,毛主席同他进行了正面交锋,坚决拒绝中苏“合作”设立长波电台和成立“联合舰队”。“只要苏联坚持搞海军‘合作社’,我们就不干”。赫鲁晓夫威胁要撤走全部援华专家,让正在施工的核潜艇烂在船台上。毛主席坚信地下达命令:“长波电台我国自己造!”“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3 Y5 k; |- E$ t+ O, L$ N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接连4次为建造核潜艇和核潜艇基地作出批示,保障了核潜艇工程顺利进行。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建成下水;1982年9月,大功率长波电台顺利建成;10月,我国自主建造的潜艇水下潜射导弹试验成功,有效提升了国家海上战略威慑力量。
) U. l5 c( l+ J- k% s+ V. v5 Q毛泽东深入洞库听取战士介绍鱼雷武器
2 n3 q* Q- N: x% Q6 [1 v历史证明:海洋战略家毛泽东既是理论大师,又是实践行家,他的理论系统、实践丰富,反映了海洋是毛泽东丰厚思想遗产的重要领域,他的海洋战略思想是中国振兴海洋事业的原动力。我们只要将他海洋名言、重要决策和实践活动予以梳理,便是新中国的一部海洋发展史,是中国人民建设海洋强国的珍贵财富。
5 Y6 ^' }& U2 R0 }今天我们来回顾、研究毛泽东时代的海洋发展史,梳理在海洋上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以得出有益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前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有着现实意义。它将指引我国海洋事业持续发展,并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海洋,共享海洋资源,共创和平、合作、和谐海洋的新时代。/ ]3 W: M4 ]* l% Y+ O
——未经授权,转载与搬运文字需注明出处——(责编:大禹)(辽宁15301231)(观社会百态●察地方公开)  S0 }: r) W9 p: r; W3 w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8 w7 l7 v" N2 B: J2 y: [6 u( Q0 S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